在推上看到已经押回来了不知道是真是假......
[9月25日]前些时候,6院11所员工张小平研究员从单位离职,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我国民营航天企业最新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可谓近年来民营航天界动静最大的一次“挖人”和“跳槽”。据传,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甚至专门为这次跳槽发了公文,全文如下:
张小平,男,研究员,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与了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480吨液氧煤气发动机、8吨变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1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等国家重大型号研制及预先研究任务,长期负责低温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及技术把关,离职前任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职务。
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及深空探测用主动力系统,是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在研液体火箭发动机;8吨变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用发动机,将为月面着陆器近月制动、从环月轨道减速、下降、悬停及着陆月面提供动力,是实现载人月面着陆的关键装备。
国家国防科工局和财政部2016年批复了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深化论证研制工作,军委装备发展部载人航天办也分批支持了八吨变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预先研究工作,目前这两型发动机研制都已进入最关键的方案确定阶段。张小平在这两型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具体负责发动机系统方案设计指导和总体方案技术把关工作,是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
1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和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是我所瞄准未来可重复使用低成本运载火箭而自主研发的两个关键型号,国家863计划和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创新项目也分别在“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给予了部分经费支持,我所历时十几年时间,自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开展了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工作,目前1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已经进入产品生产阶段,后续将开展发动机关键组件地面试验及整机热试车考核;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也已进入方案确定阶段。张小平在这两型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具体负责发动机总体技术抓总和系统方案把关工作,是这两型发动机研制的灵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这四型发动机总体室系统级专家,张小平个人的离职对这四型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及研制工作均造成了极大影响,尤其是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在2018年二季度的研制过程中出现了深层次的技术难题,急需发动机技术专家开展集智攻关工作以便尽快确定后续发动机研制方案,该发动机的方案和研制进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为国家培养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是我所义务,但我们不愿看到、也无法接受因个人的离职而影响到国家重大的战略项目!
如果不是看了下面的公文照片,这种毫无公文腔调的内容,很难让人相信是真的,照片如下:
奇葩文章啊,整篇文章只字未提张小平研究员为什么离职?按照航天体制内的一贯尿性:
1、钱没给够,其实航天一线工程师真的很可怜,在北京,一年到手也就十几万。还不知道能不能分上房子,要是今年没有分上8期,你还留在这等过年?
2、心委屈了,领导无限增加工作量,堆在一个人身上,天天亚历山大,还要背锅受气,给谁也受不了啊。领导们也不傻,知道90后分分钟给你耍脸色用脚投票,想着欺负70、80后,没想到上有老下有小背着房贷的也分分钟用脚投票。古人有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学者不跟着傻逼领导。
3、钱没给够还给人受委屈……
下面小编来分析一下,航天611到底要干什么?
可能性1:用于深空探测的大火箭发动机出问题了,正好有一个小兵离职了,甩锅啊!所有的黑锅让人家背啊。
问题是,张小平就是个最底层的副主任设计师啊,不是还有主任设计师吗?不是还有型号副总设计师吗?不是还有总设计师吗?这些技术领导难道都不会技术吗?一个底层掌握核心技术?写通告的部门当技术领导都是傻逼吗?还是611所设计火箭发动机的技术领导真的都是傻逼?
可能性2:611所已经发生了离职潮,并且是一线工程师大量离职(这不是废话吗?哪个私人航天公司会用高薪聘请只会搞政治斗争不会硬技术的体制内领导呢?),导致型号任务难以为继,通过这样的公文,对想要离职的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恐吓。
那么这样的文稿爆出来以后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后果1:对于张小平研究员来说,个人核心能力得到体制内背书,证明了个人价值的重大,极有可能因此在行业内获得更高的声誉,薪水会因此快速上涨。保守估计超过100万一年,算上期权估计超过200万一年。
后果2:蓝箭公司因为有这样的火箭发动机专家,技术能力及眼光也会得到资本的认可,便于下一轮融资。
后果3:想离职的一线工程师,认清了体制内这些领导只会吓唬人,最厉害的手段居然是为离职人员的能力背书,于是刷刷刷快速闪去商业航天公司挣小钱钱。
后果4:做载人登月及深空探测载荷的部门可以继续闲着了,估计火箭真的是凉凉了。
后果5:编写这个文案及审批的一串人,估计都得降职吧,这个公关能力,这个脑子,别干航天了,且不知道发动机还要在你们的领导下炸几次呢。
技术大牛:领导能提点待遇吗?我现在养家糊口都难啊…
领导:爱干干,不敢滚!
技术大牛:好啊 我滚了~
领导:**,你真滚了!你回来!你TM给我回来…!
如果二三院流传的航天601所研究员张小平的情况说明中,大家可能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号称如此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仅为副主任设计师,可能有很多棒槌型网友还会诘问为什么这样的人无顾国家大计民族未来逃离这么重要的岗位。
说回来,随着航天光环的逐渐退却以及国家在长达10余年不计成本的相关领域的乱投入之后,大量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年轻技术人员的流失已经逐渐成为了普遍现象,张小平从6院的出走到蓝箭公司应该是这一背景中的一个事例而已,但是莫名其妙地现在出现在风口浪尖,八成还是无心之举。因为类似的国防科大少将退役转入大学开始半学半商,航空611所的无人机团队独走,事实上的影响要比这个事件大得多,只是这个事件中颇令人玩味的是一个在航天系统中的层级不高的技术人员和官样汇报文章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喜剧效果。
哈哈哈,私企太坏了
这也是众多学者十分警惕国进民退的原因之一,短期看,zf掌控力越强,就越能集中资源办大事,这个逻辑没有问题,但是长期看,陷入僵化、保守是不可避免的,民营企业因为不能绝对掌控国家权力机构垄断资源,始终需要面对市场、政策的不确定风险。因此不能或者说不敢懈怠,而国家掌控的企业会因为各种原因逐步与国家权力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
国企通病,我们单位我见过8个指挥,1个人干活的。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公众号“航天另一面”,百度网帖“登月箭发动机研发出现技术问题,能解决的人已经跳槽”,朋友圈等,消息来源无可靠性依据,不代表太空来电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