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科学家该挣多少钱
novakon2015/12/20科学技术学 IP:广东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应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体系日益完备,整体水平正处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仍在阻碍着科技创新,特别是,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载体,科技人才所受到的各种束缚依然没有完全松绑。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本版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科学家收入、科研指挥棒等热点话题,与您一起探讨如何拆掉影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篱笆,更好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

——编 者


“每个月只能算计着过日子。我甚至一度怀疑像我这样十年寒窗有什么意义”

两年前,王林博士毕业,进入北京某研究所工作,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当时,同学和朋友们都很羡慕他,觉得这份工作既体面又实惠。王林自己也很满意,当科学家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

然而工作两年后,王林就想打退堂鼓了。原来,他在北京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抠抠索索,根本谈不上“体面风光”。

王林所在的研究所和绝大多数研究所一样,不给科研人员解决宿舍,只按月给住房补贴,让他们自己去租房。按照职级,王林每月领到的房补是1000元。“加上这1000元房补,我每月工资是7000元左右。”

为了上下班方便,王林和妻子在研究所附近租了一套一居室,月租金4000多元。“每个月仅房租就花掉了我大部分的工资,再扣除一些必要的开支,就所剩无几了,只能算计着过日子。”

作为助理研究员,王林非常忙。“每天几乎都要加班到晚上12点,遇到实验关键节点,通宵是家常便饭,周末也大多在办公室度过。”王林说,工作上怎么辛苦都没问题,只是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匹配,这让人觉得有点委屈。

王林至今对工作后第一次回家过年的经历记忆深刻。王林家在南方的一个中等城市,他一路名校读到博士,父母和亲戚朋友们都以他为荣。特别是王林留北京工作后,大家对他这个未来的“科学家”期望值就更高了。

“回家过年,走亲戚会同学,在他们眼里,我这个搞科研的,应该非常高大上,收入也很棒。每当他们谈论这些时,我都碍于面子,不敢说实话,只能敷衍几句后赶紧转移话题。”王林苦笑着说。

尤其让王林感到“刺激”的是,当年连大学都没考上的同学,现在的收入都比自己高不少,日子过得很滋润。“我甚至一度怀疑像我这样十年寒窗有什么意义?”

“一旦哪年没争取到课题,我们就只能拿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

在西部地区某研究所工作的郭华今年35岁,是副研究员和课题项目组组长,算是比较有资历的科研人员了。他告诉记者,自己目前一个月能拿到手的钱差不多七八千元。他说这是他们科室副研究员里收入最高的了,有的副研每个月要比他少拿两三千元。

郭华说,现在自己最怕的也是同学聚会,每次回来,情绪都要低落半个多月。

“和我一样博士毕业但选择去了企业的同学,现在年薪基本都在30万元以上,我的工资却还不到他们一半。智商不比别人低,付出不比别人少,科研上我也做得不错,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郭华说。

不仅如此,郭华还要操心他的项目组里人员的收入问题。

他在研究所里是课题项目组组长,课题组目前正式人员有9个,研究生6个,此外还有5个项目聘用人员,加起来总共20个人。

按照当前科研机构普遍的薪酬分配制度,这20人的工资基本都需要从项目组拿到的科研课题经费中支出。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上实行三元工资体系,即: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基本工资这部分由国家下拨,微薄但较为固定,一般为一两千元。

另外两部分则主要来自承接科研项目的工作收入,这里的科研项目是指国家下拨经费的“纵向课题”和企事业合作单位提供经费的“横向课题”。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科研人员工资收入依赖科研经费的程度太高!就拿我们研究所为例,人员工资的90%都需要从科研经费中支出!据我了解,有的研究所是60%或70%,最少也得占50%。”郭华说,“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有课题经费时我们收入还算过得去,可一旦哪年没争取到课题,我们就只能拿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连过日子都成问题。”

因此,很多科研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争取科研课题,有时甚至疲于奔命。

郭华说:“我算是挺能争取项目的了,工作8年,基本每年都能争取到项目。去年我就拿到两个项目,总共是200万元经费,今年初又争取到1个100万元的项目,期限是3年时间。再加上我们课题组另外一个副研究员的100万元项目,我们要用这400万元在3年内养活20个人,真是不够用。”

郭华这样描述自己常有的状态:拿到课题之初十分高兴,但没几分钟就会被恐慌取代。“我会想,项目期限到后经费用完了该怎么办,还得赶紧去准备申请新的课题。”

郭华说,更大的担心在于,自己现在还年轻,还能争取到项目,还有个课题组可以依靠。如果年龄大了跑不动项目了该怎么办?工资谁来出?

这些年里,郭华也见过不少科研人员因为争取不到科研项目,收入微薄,最终只能离开科研岗位,另谋生路。

“我们课题组就曾经有一个女科研人员,都已经是研究员了,之前一直也都能拿到项目。前年没拿到项目,开始一年里,她还可以通过向所里借钱来维持自己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收入。但所里规定借钱的期限只有一年,一年之后还是没有项目的话就会立即停发岗位津贴和绩效。最终,那个女研究员因为始终没再争取到项目不得不离开了。”郭华叹了口气。

郭华告诉记者,如果这种不稳定的状态持续下去,他可能到40岁左右就会离开研究所,到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单位比如高校去工作。“周围的很多科研人员最终都选择走了这条路。”

一些被逼无奈的科研人员和机构,会通过倒账等方式把自己该得的报酬“偷”出来

实际上,像王林和郭华这样的经历,不少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都曾遭遇过。

郭华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争取来的项目绝大部分是国家下拨经费的纵向课题。而纵向课题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员相关费用的预算比例过低。

我国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纵向课题经费大多数只能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以及支付项目组临时人员的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正式的科研人员不允许从中支付工资、奖金和加班费。而能够支出的劳务费比例很低,往往在10%—15%。

由于纵向课题没有人头费,大部分科研机构只能用诸如提高收取房租、水电费、试验用地费及材料费等方式,从科研经费中“划拨”出部分经费(管理费),用于发放单位科研人员的工资及各种津补贴。

一些被逼无奈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为了拿到自己该得的劳动报酬,难免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比如通过倒账等方式把自己的报酬“偷”出来。

在此过程中,也会有极个别心术不正的人员钻空子,挪用和贪污科研经费。

面对生活的压力,一些年轻的普通科研人员还不断地争取横向课题和其他渠道的资金,做大量低水平甚至是重复性的研究。

郭华坦陈自己就在外面接了不少横向课题。“说实话,这些课题确实不该是我们这类水平的研究所去做的。可是不这样怎么办?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只能放下身段。真正想做的研究却没法安心去做。”

“这些年我还看到的一个情况是,如果有一个课题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在申请的时候,大家是抱团申请的。可一旦项目拿到手,这几个人很可能立马有矛盾了。因为课题经费是和工资相关的,每个人都想当课题组的负责人,谁都想从这个科研经费里多获得些收入。”郭华说,这样一来大家往往都不愿意合作了。其实,现在很多项目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然而,很多人还是想方设法把项目留在自己手里,导致研究无法做深做透。

郭华所在研究所这几年的部门分配和人员变动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早些年,所里一个部门大概都是百十号人,最少的也有五六十人。现在部门分得越来越细,每个部门的人员也越来越少,有一些中心和部门就两三个人。背后的原因就是人摆不平,分歧则往往出在课题经费上。

“其实我觉得,科研人员的收入要是完全跟课题经费不挂钩肯定也不行,因为多劳多得才会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潜力。但这种压力不能变成一个负能量。”郭华说。

科研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内人事费比例,没有一个是低于40%的

王林和郭华都认为,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需要相对稳定的投入和支持。一方面科学家要有奉献精神,另一方面,生活上也得有充足的保障。没有相对体面的薪资,科研人员再高尚往往也有心无力。

如何让科研人员收入增加,能够更加安心地搞科研呢?调查中,记者听到了三种建议。

一是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金额。

二是大幅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劳务费的比例,取消正式科研人员不能提取劳务费的限制,建立按劳取酬的机制,并设置相应额度。这样既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劳动,也限制了其盲目申请经费以获得额外收入的现象。

从国际上看,科研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内人事费比例,没有一个是低于40%的。以英国为例,国家拨款的科研活动中,人员成本一般占项目经费支出的52%左右,最高允许60%。而美国、日本通常分为两部分,首先在科研项目的大项中列支常规人事成本(科研人员工资、福利、补贴、差旅费、培训计划、参与人员奖学金),一般可占科研项目总开支的33%左右;而具体的研究费用(一般占科研项目总开支的50%—60%)内,再根据实际情况列支人事绩效费用(奖金、加班费等),占“研究费用”项下最多可达40%;此外,科研项目总开支中还可列支各种杂费(美国国家资助的科研项目,其成果和专利也属于研究者个人,并且可用国家经费的这项杂费项,进行专利申请所需的顾问费、律师费等)。因此总的来说,美国科研经费内人事费比例实际在50%—65%。日本稍低,但其人事费等合计,也占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45%—55%。

还有专家建议科研人员享受阳光透明的“年薪制”,这样可以避免科研人员过度依靠科研经费获得收入。“当科研经费的增加或减少,不能对科研人员收入的变化产生决定性影响时,科研经费自然就会被科学家按规矩严格使用,同时科研人员也能安心搞科研。”北京某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徐安说。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原标题:科学家该挣多少钱?(关注·拆掉创新发展的篱笆①))

让他们荷包有钱脸上有光(记者手记)

“你看我这里都有好几台投影仪了,全是新的,有的甚至没开封。没办法,不买这些,科研经费花不出去。”一位科研人员对记者说。

在调查采访中,记者没少听到这样的感叹。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工资收入不能从国家纵向课题的经费里支出,吃了上顿没下顿,往往为生计奔波而无心科研;另一方面,纵向课题经费又常常花不出去,只能用来重复购买各种设备仪器。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说还是“重物轻人”的科研经费使用导向造成的。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科研经费只允许投入在硬件方面,盖实验室大楼或购买仪器设备填满实验室等,而忽视对科研的软投入,比如不允许用在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等方面。一位院士就曾说过,“我们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都是外国实验设备商的一次盛宴。”

“重物轻人”的后果就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实验设备已比较先进,但人才的差距还是有点大。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虽然位居世界第一,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的科技创新乃至创新发展。

人是科技创新中最关键和最活跃的因素。许多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引领一项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影响乃至改变世界。

比如,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提出陆相成油理论,让黑土地上涌出滚滚石油,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演绎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神话等。

我国的科技创新要走向世界前列,就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的位置。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呢?除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外,还要给科研人员较为丰厚的待遇,让他们在生活上有较高的保障。

过去,我国科研经费中人才经费比例过低,一定程度上造成经费浪费,同时也易滋生腐败。更为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因此得不到该有的劳动报酬,往往难以安心科研。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科技投入上切实改变“重物轻人”的老做法,把支持的重点转到人上,特别是要让青年科研人员得到应有的支持。

比如,不妨大幅提高科研经费中人才经费的比例,给予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等。要让科研人员荷包有钱,脸上有光,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2011年,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

通知规定,人员绩效可以从所承担课题的间接费用中支出,总额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提出,“把更多资源用在‘人’而不是‘物’上”。

虽然相比科研发达的欧美国家,5%的比例还不算高,各项对策措施也正在落实之中,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好的开始。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23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rudolf
8年4个月前 IP:山东
801379
外行指导内行就是这个结果。不过既然羡慕去企业的那些同行,他们为啥不过去呢?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shsyfsh
8年4个月前 IP:上海
801396
给真正出成果的人,大幅提升收入。天经地义。

还没来得及出成果的,比工人农民能多点,也该知足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1211
8年4个月前 IP:四川
801416
这个报道真是耸人听闻,副研的工资什么项目不接也得有一万以上,也没有听说谁靠项目经费发工资的(最多想办法弄点钱出来搞些福利,但没有到占工资比例70%这种程度)。真有本事的人还可能接点外单,收入更高。技术类科研机构本来就应该要自己找饭吃,纯科学才可由国家拨钱。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阿丕
8年4个月前 IP:北京
801422
之前在体制内,闲着也有一万以上,现在出来自己弄,两条路走,好的时候比体制内还高一大截。靠国家科研提成上涨来吃饭这种事,先不说自己有没有实实在在弄出点什么,想法本身就该好好反省下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novakon作者
8年4个月前 IP:广东
801470
引用 shsyfsh:
给真正出成果的人,大幅提升收入。天经地义。

还没来得及出成果的,比工人农民能多点,也该知足了。
科研成果和收入不是因果关系,收入是产出科研成果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当然这里还是要区分,做工程技术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是不一样的。不过以我看法,目前的问题是基础科学研究套用了工程技术研究的模式,这是有害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1211
8年4个月前 IP:四川
801477
引用 shsyfsh:
给真正出成果的人,大幅提升收入。天经地义。

还没来得及出成果的,比工人农民能多点,也该知足了。
你无法知道哪些人能出成果,科学成果并不是靠“提高收入”这个胡萝卜吸引,就能诞生的,相反,还会助长急功近利。
科学成果与收入没有因果关系,既不是因果的,也不是随机的。想用确定性思维开药方?这种想法本身就违背科学的规律。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celeron533
8年4个月前 IP:上海
801479
“知识分子臭老九”,哎。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celeron533
8年4个月前 IP:上海
801480
引用 shsyfsh:
给真正出成果的人,大幅提升收入。天经地义。

还没来得及出成果的,比工人农民能多点,也该知足了。
那还不如做农民工去,我国再无科学家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20!Dopaminor
8年4个月前 IP:广东
801482
反抄袭的氛围在科技行业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在绘画行业我觉得已经发展起来了。

另外科研设备、资源不是抢来的,科研也不是随便拿张纸就能写写画画出成果的(跟这些外行人简直无法沟通)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shsyfsh
8年4个月前 IP:上海
801490
小政府大社会。凡市场可以解决的,尽量让市场去解决,去协调,是最高效和公平的。

当然,并不绝对。   少数特殊情况由政府官方定夺。但这个比例应该很小。数量上不具有代表性。

我有说错吗?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novakon作者
8年4个月前 IP:广东
801492
人民日报发社论的主要目的,是导引社会舆论,也即是导引老百姓用小农经济思维去指挥科研。
结果当然是,每每矫枉过正。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shsyfsh
8年4个月前 IP:上海
801497
`
越是发达的国家,完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收入差距越小。只有出了成果才有发财机会。


科学家当然重要,企业家(“岗位创造者”)难道就不重要吗?
企业家不顺时有破家的,甚至有跳楼的。
科学家不出成果阶段,难道就不该安于经济平凡(绝 不是贫困)吗?
没有说要亏待科学家,是说出了科研成绩 要狠狠奖励 ,工程成果该分股票。


都去当 工人农民了?      工人农民的工作有那么多机会和兴趣爱好挂钩吗?


工作和兴趣爱好 挂钩,应该是以后人们择业的重要选择。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玄明
8年4个月前 IP:内蒙古
801498
这些科研机构搬出北京城,幸福感立即翻翻。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豫州创侠
8年4个月前 IP:湖北
801507
可以适当提高研究生补助哈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1235642
8年4个月前 IP:浙江
801512
在我看来,发展科技乃是立国之本,科研人员的工资在前百分之十五都不为过,科研人员疲于奔命,再大的兴趣也会被消磨光,恶性循环下去只会导致科研工作成为一个混钱吃饭的工作,这样的话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目前的中国就是这样,在真正需要钱的地方投入很少,但在那些乱七八糟的费用上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又有多少研究基金能落到实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S.D.P
8年4个月前 IP:江西
801514
引用 novakon:
人民日报发社论的主要目的,是导引社会舆论,也即是导引老百姓用小农经济思维去指挥科研。
结果当然是,每每矫枉过正。
除了“也即是导引老百姓用小农经济思维去指挥科研”这句,我个人认为简直幼稚到无法同意以外,其他的话基本同意。另外,敢问叉大人您从哪里得出了这个结论?敢问您看过从您识字到现在多少篇人民日报的文章?敢问您如何定义“导引”两个字?敢问您如何界定“小农经济”?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luokqim
8年4个月前 IP:江苏
801515
还有一个问题是部分科研需要的试验室不一定都在一个区域,可能是在外省,那样还要两地跑的差旅费,领导来视查的这费那费,400W3年20个人,呵呵呵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1211
8年4个月前 IP:四川
801527
如果科研是为了发财机会的话,这些聪明的科学家随便做点啥,发财的概率也比干科研高。
诸位对科研的认识还停留在悬梁刺股,卧薪尝胆,99%的汗水的阶段,才会提出若干看似伟光正,实则然并卵的见解。因此建议大家先读一些科学学的基础知识。

勤奋很重要,但是各行各业都需要勤奋,科研并没有特殊性。如果要“重奖”做出科研成果的人,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成果到底是谁做出的?假设我们在论坛上讨论了一百天,最后其中一个人在大家的意见激励下灵机一动,发了一篇文章,中大奖了。需不需要奖励每个发表建设性观点的人呢?应该如何“重奖”?假设不奖,而那个发文章的人又人品不太好,结果是所有人都高风亮节,继续奋斗,还是内讧不断,大家都泄气?
保护好科研生态,远比“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要。在未来,对科研进行“重赏”甚至必然是有大害的。

没有证据证明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各奖项对于科研的进展有任何帮助。我国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青少年(那时候是胡爷爷亲自接见哟),与他们同级别学校的其他学生相比,在后来的科研成果产出量上没有显著差异。把所谓“重奖”理解为文化现象恐怕更好一些,能借此科普和狂欢,对人类的贡献倒是蛮大的。

如果不探讨科研的规律性或者无规律性的深层表现,就没有来科学技术学版的必要。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shsyfsh
8年4个月前 修改于 8年4个月前 IP:上海
801567
回楼上,世界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如果你认为情况太复杂,而又希望结果理想。
你可以将90%交给市场。10%托付给官僚。
活力和保障就全都有了。

市场经济条件下,挣钱发财就很无耻吗?    
倒底谁是伟光正,谁是假大空。谁是官僚好苗子。
不要忘记,有财也是可以兼济天下的。一点也不会俗气。

国营企业之所以难做好,就是因为官气太重,个人意志太重。自以为正确,好的愿望却办不出好的结果。    
放开胸怀,让市场去竞爭,去优化,才是真正高效的,足够公平的。          科研也同此理。

再重隻—遍:小政府大社会。

然后:市场也是会善待科学家的 。社会上有风投,有经纪人,有各种科学基金……还有慧眼企业家。

最后:还有10%保底。谁还 有不放心的,都留这—块。够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bg8npk
8年4个月前 IP:广东
801568
市场上并不见得有多少资本能对纯科学基础研究感兴趣。试问你投资一个回报周期长达50年的研究并且还有巨大的可能会失败的项目,这个有几个投资人敢干这事?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shsyfsh
8年4个月前 IP:上海
801569
不是还留?10%的份额保底吗?     可以扶持长线的基础研究,军工以及涉密的领域。
还不够吗?
民营技术中也是可以移植和利用很多很多的啊。不必占用份额。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木锌
8年3个月前 IP:浙江
806995
美国那边的研究表明,缺钱掉智商,11%。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novakon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256
回复
8385
学术分
16
2008/03/29注册,2年3个月前活动

已走,勿送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