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你算几流的科学家?
dctyu2010/06/23科学技术学 IP:湖北
转载者注:人应当谦虚,所以没有人在严肃的场合以第一人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每个有科学家追求的人都有一个自我心理归位。博文也告知,对于 不精确 甚至 会有错误的 科学研究,BS的行为着实不可取。对于关注“精确性”和“准确性”,发表一篇又一篇SCI的科学家,崇拜的行为更不可取。

你算几流的科学家? (5870 bytes)
Posted by: mendel
Date: June 02, 2010 07:41PM


同样的科学家,水平也大不一样。有些科学家,他们属于先行者,开路先锋,给后来人指出研究的方向。当然,并非这些科学家都如爱因斯坦,普朗克,牛顿,达尔文那样能留名青史,不少人也被当作怪人,疯子而淹没在人类科学探索的长河大浪中;有些科学家,他们属于伟大的实践者,能把先行者所指明的道路探索得仔仔细细,把科研道路修得平平整整,是我们普罗大众真正享受到科学的好处。
美国Cure Lab公司的总裁Shneider先生写了篇文章,把科学家们分成四个等级[1].Shneider认为,第一等的科学家,他们创造新的科学概念和思维,开辟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如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他们就属于这类的科学家。Shneider总结发现,这类科学家,他们的研究发现,往往并不精确,甚至会有错误。但是,对这类科学家,精确的发现,并非他们的目的。Shneider以元素周期表发明者门捷列夫为例,当时许多人试图建立元素周期表,但是,他们都局限于已经发现的元素,而门捷列夫给他的表格留下空格,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或不精确性,使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拉瓦锡曾经错误地认为光和卡路里属于一种化学元素。达尔文一直错误地相信泛遗传物质的存在。这些一流的科学家,对别的科学家对他们的研究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毫不屈服。如果一直追求完美,精确,永远正确,这些科学家就成不了一流的科学家。

第二等科学家,相反,他们被第一等科学家雇佣,来建立和发明技术,公式,语言,完善和发展一流科学家的观点和发现。如发明蛋白质电泳的Laemmli和发明BLAST的Altschul,这类科学家,具有天才,能吃苦,有创造精神和对风险的耐受力。

第三等科学家是那些能运用新方法,新工具来解决一些新问题的科学家。他们有独特的洞察力和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自从Watson他们发现的DNA结构导致分子生物学诞生后,这类科学家就能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他们各自领域里他们关心的问题。这些科学家和第一等科学家不同,他们更关注“精确性”和“准确性”,他们更讲求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细节。绝大多数真正的科学家,属于这第三等的科学家,他们解决各自科研领域里面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发表一篇又一篇的SCI。今天,在许多科研杂志发表SCI的科学家,绝大多数属于这类科学家。

第四等科学家即最后一类的科学家,是那些能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领域的科学家,如解剖学领域。他们运用别人发明或发现的科学知识,但是很少创造新的知识。这等科学家,知识丰富,博闻强记,熟悉科研领域里面的许多知识,他们往往是写作的好手。他们也许不善于发表original articles,但是,他们往往是写Review的好手。如编写的Benjamin Lewin。他们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贡献巨大。这类科学家很重要,没有他们,第三类科学家发表的多如牛毛的科研成果,会杂乱无章,无人总结。

Shneider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属于第一等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课题往往会被拒绝,因为评价这些研究课题的科学家,往往属于第三等,各自思维不同。各类科学家关心的重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第一等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课题是第一等科学家来评审,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官方机构的“政治正确”又会扼杀知识和学术的自由,阻止第一等科学家探索他们的假说。

Shneider的分类很有意思,这个分类其实也揭示了真正科学研究的进化历程。在这个历程链条上的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等级的科学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来完成整个的“科学研究”。



[1]
引用:
Trends Biochem Sci 34(5):217-23 (2009)
Four stages of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four types of scientist.
Alexander M Shneider
Cure Lab, 43 Rybury Hillway, Needham, MA 02492, USA.

In this article I propos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stages that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evolves through and the type of scientists that are the most productive at each stage. I believe that each scientific discipline evolves sequentially through four stages. Scientists at stage one introduce new objects and phenomena as subject matter for a new scientific discipline. To do this they have to introduce a new language adequately describing the subject matter. At stage two, scientists develop a toolbox of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new discipline. Owing to this advancement in methodology, the spectrum of objects and phenomena that fall into the realm of the new science are further understood at this stage. Most of the specific knowledge is generated at the third stage, at which the highest number of original research publications is generated. The majority of third-stage investigation is based on the initial application of new research methods to objects and/or phenomena. The purpose of the fourth stage is to maintain and pass on scientific knowledge generated during the first three stages. Groundbreaking new discoveries are not made at this stage. However, new ways to present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re generated, and crucial revisions are often made of the role of the discipline within the constantly evolving scientific environment. The very nature of each stage determines the optimal psychological type and modus operandi of the scientist operating within it. Thus, it is not only the talent and devotion of scientists that determines whether they are capable of contributing substantially but, rather, whether they have the 'right type' of talent for the chosen scientific discipline at that time. Understanding the four different evolutionary stages of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might be instrumental for many scientists in optimizing their career path, in addition to being useful in assembling scientific teams, precluding conflicts and maximizing productivity. The proposed model of scientific evolution might also be instrumental for society in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the scientific process. No public policy aimed at stimulating the scientific process can be equally beneficial for all four stages. Attempts to apply the same criteria to scientists working o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scientific evolution would be stimulating for one and detrimental for another. In addition, researchers operating at a certain stage of scientific evolution might not possess the mindset adequate to evaluate and stimulate a discipline that is at a different evolutionary stage. This could be the reason for suboptimal implementation of otherwise well-conceived scientific policies. DOI: 10.1016/j.tibs.2009.02.002


★★★★★★★★★★★★★★★★★★★★★★★★

--我思故我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bbs/XXXXXXXp?1,64135,64135#msg-64135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11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stitch
14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227392
我们是意淫学家。[s:94]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小特斯拉圈圈
14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227428
我不算科学家~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armonkey
14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227461
有没有工程师的分级?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阿凡达
14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227466
引用第1楼stitch于2010-06-23 15:37发表的  :
我们是意淫学家。[s:94]

什么意思?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delete
14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227496
无牛派 也不上流 更不要说什么了 只能在家里有点声望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insaneform
14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227501
其实我觉得,真正的科学家都是不屑于,或者说根本没有去争夺几流学者这样的虚名的。相反,有不少伪科学家,为了个人的利益和私欲,打着钻研科学的幌子去骗取名声。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dctyu作者
14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228513
从前没有Shneider的分类方法。自然还没有人争夺几流学者的名号。
不过着实可以看看现在。争夺SCI,争夺博士名号的还算少吗?
现在有了Shneider的分类方法,那些拥有高SCI数量的科学家被奇妙的归类为第三流,很有意思。
其中有一段更有趣。它暗示了哪些人更可能成为第一等的科学家?
“Shneider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属于第一等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课题往往会被拒绝,因为评价这些研究课题的科学家,往往属于第三等,各自思维不同。各类科学家关心的重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第一等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课题是第一等科学家来评审,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官方机构的“政治正确”又会扼杀知识和学术的自由,阻止第一等科学家探索他们的假说。”
最后一句更是令多数人反感,这句经常出自哪类人口中?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yz710804695
13年11个月前 IP:未同步
232037
此问题很深奥啊。。。。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tlake
13年7个月前 IP:未同步
264078
感觉中国没有科学家,只有科学工作者。。。。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dctyu作者
13年7个月前 IP:未同步
264490
中国有科学家也会被你我他等等凡夫俗子用世俗的眼光藐视着。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dctyu
学者 笔友
文章
142
回复
2230
学术分
2
2009/02/21注册,6年4个月前活动

小时被老师欺负。老师用“世上有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欺负我。因为我是耳闻过全同粒子的,并且知道树叶是一个比喻,所以选择"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不料被全班BS一盘。当时我真傻,干嘛不好好教育一下在场的每个人呢。明明是老子懂得比老师多。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邮箱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