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法及其基本原理
12112006/01/22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头脑风暴法及基本原理

原著:孙家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转载

头脑风暴法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励思维.进行发散联想.形成创造性设想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简称“BS”法.也有人称之为“脑轰法”、“智力激励法”,“献计攻关法”.头脑风暴这一词原是神经学一术语,指神经病(注:应为精神病)患者胡思乱想,白日作梦的状态.奥斯本借用来形容人的创造思维自由奔放和激烈涌现的特点.奥斯奉说:“1938年我首次在我所领导的协会范围内,采用了小组集中思考同题的方法,首批合作者给这种会议取名为‘头脑风暴’”。他又说:“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完全不是什么新的方法,400多年以前.印度宗教团体已经使用了类似的办法传教……”这种形式的会议既无争论.也没有评论.对设想价值的判断留在以后的小组会议上进行。”
1949年奥斯本曾在布法罗大学开办夜校,传授头脑风法。到50年代,他又提出延迟批判的原则,并总结多年实践的经验,以著作的形式公布了‘头脑风暴法’这一发明。1954年他创立了创造性教育基金会。头脑风暴法得到了心理学界及其它学术界的肯定。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参加到头脑风法的完善、发展和应用活动中来.C.W勒、S·J帕内斯及w·J戈登等人都曾为它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由于头脑风暴法的科学性及由它所取得的显著的社会效果.使它在美国及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促进了全球性创造学热的形成。头脑风暴法也由此被称为创造学最著名的方法。奥斯本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
头脑风暴法被各国学者改造后.形成了许多类型的“BS”法,并在技术革新、管理、预测、发明及专项咨询多种领域得到了应用。正如奥斯本所说:“只要遵循头脑风暴会议的原则,这种会议几乎可以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联想与想象是创造的源泉.要激发人的想象力除了个体激励外.还存在群体激励的问题,奥斯本认真研究了这一问题,提出了人能产生更多设想的两条原则及集体活动中应遵循的四条原则。
奥斯本指出.如果人们能够按照下面两项基本原则去思考,就能产生更多的设想:①保留判断.通过保留判断,人们在同一期限内就能够提出比通常多大约两倍的,有用的设想;②数量提供了质量.人们越是提出更多的设想,就越有可能走上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
人类在长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企图走捷径,因而经常会批判一些“无用的”想法.以利于问题的迅速解决。这样,人们养成了一种习惯,遇到问题时习惯于本能地过早进行判断.但这种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呢?经常是由于我们先前经验而形成的定势。所以批判的结果总是指向原先行为相同的思路和方式,这样我们就无法突破定势.无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发明的过程中.我们要控制这种批判,克服或削弱这种批判的好方法,就是追求数量.人们的思维追求一定数量时,就会有意识的减少批判。这样做思维的界限就会放开了。联想也会丰富丁,有价值的想法就可能相续而生.
奥斯本还认为.近代的科学研究都是集体进行的.所以需要创造一种供集体研究使用的创造方法。首先,他说:“我认为,集体活动具有许多好处.因为这能形成一个集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集体活动中,你可以把自己融合在这十想象的环境中来充实自己的设想。人们在这个环境里,可以获得心理学家所称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人们完全可以摆脱外部对价值判断的压力.可以不必担心被别人讥讽为疯子,甚至可以去掉个人的偏见。因为人们要求你去尽可能地提出一些突然的设想.为了达到这些速度和教量方面的要术,你根本就不会有时问细致地考虑自己的设想……。这种集体的环境对于每个从事创造的人都是极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因种种条件限制.要保证人们思考的“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难以做到的。但这在某一特定空间和时间内又是可以实现的。头脑风暴会正是创造了这样的一种局部环境。
头脑风暴会除了能提供保证“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环境外.还有另一个作用,即:激励联想。
在头脑风暴会上。当一个与会者提出一种设想的时候,他几乎会自然地将其想象引向另一个设想。他提出的设想会激励组内其他成员。当第二十人提出设想时同样会激起另一人的联想。随着每个人的发言,人们的联想之间形成振荡就好象人们被卷入头脑风的洪流,或者就像放鞭炮一样,只要点燃一个爆竹,势必引爆一串爆竹。实验证明,当进行集体联想时,成年人的“自由联想”可以提高65~93%。除相互激励作用外,在头脑风暴会的群体环境中.还会引起竞争意识,从而更提高了它的作用。
我们可以作一个量的分析。若参加会的是6人,当第一个人提出设想后,会促使其他人形成设想,我们假设其他人提出的设想为3条,当第二个人提出设想时会再次激励成6条以上的设想。在绝对无人干扰、打断的情况下,第三人提出设想时会激励出更多的设想。当6个人第一轮发言后,会形成的设想应为20~30条,当这20~30条设想提出后,又会激发出l00~200条设想。而当这lO0条设想提出后又会激发出数百条至上千条的设想。
为开好头脑风会,奥斯本制订了四项原则.
1、自由联想.这是说,在头脑风暴会上.人们提出的意见越新颖,越离奇越好。奇异的想法不一定切合实际,但它的作用是可激发想象,突破习惯的思维模式。意见本身不一定有价值,但它舍激发出有价值的设想。倒如,尽可能地消灭树挂问题,开始有人讲用嘴吹、用杆子打。这一意见不可行。但会使人们引起联想,人们会想到吹可以气流吹,于是想制造风。强风可以刮下树挂或由用杆子打想到振动,引起振动也可以使树挂消除,但到这里问题井不能解决。也许有人讲用飞机进行人工降雨,这时,有人会想到将降雨的飞机与风结合,想到能否搞人工降风呢?从而想到用直升飞饥飞行时行的气流将树挂吹掉。若前面的意见否定了.后面的正确的好办法也就不会出现了。
2、延迟批判。奥斯本说,“如果设想同时从一只水龙头里获得冷水和热水的话,那么得到的是温水。假设你想批评又想创造的话,结果是你既不能冷静地进行批评又不能创造。”因此应在整个头脑风暴会议期问,集中精力去提设想,而放弃对设想的批评。批评会使良好的气氛破坏,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无法保证。
3、追求一定的数量。奥斯本发现,头脑风暴会议中,提出设想的数目和设想的质量之间存在着某种正相关性。在开会的前10分钟所提的设想一般质量较低,随着思维的互相启发,特别是大量设想源源不断地提出后,这时所提的新设想往会带有综合性,并会考虑到各种情况,各种角度。因此,为了保证会议的质量.追求一定的数量是必需的。
4、探索,研究,组合和改进设想。除了与会者本人提出设基以外.要求与会人员提出改进他人设想的建议,将几个人的设想综合起来,形成新的设想。评价别人的想法,批判别人错误的设想是已形成的习惯,那么不准批判的场合如何使入们讲出自己的意见呢?被别人看来不合理的意见总可找出可吸取之处。可在这个可吸取的设想基础上进行改善、组合,将其变为你感到是合理的。这就是综合性新设想。
奥斯本曾经这样介绍过,“我们一个最好的会议主持人对我说:“我终于使我的一个小组感到我们在这种游戏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东西。我们每次召集会议.应像游戏活动那样形成一种竞争的气氛”。在我们积极努力探索的时候我们就能产生更多的设想.”。一十好的办法是创造野餐的气氛。我们一些比较成功的会议是在冷餐之后,在办公室里召开的。喝过咖啡后,我们围坐在桌边,大家提出了基本原则,确定了问题,然后一些建议便自发地涌现出来。人们将所有的设想,包括那些平庸、荒唐古怪的设想全部记录下来。这些设想将成为我们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线索。”
头脑风暴会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实现了想象与批判的分离,并创造了一个既具有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又能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群体环境。这种环境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3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creator
18年5个月前 IP:未同步
862

补充一点:不光与宽松的环境有关,与参与的人的水平也有关系。头脑风暴在国内运用的效果可能比不上日本或者美国,因为中国人受长期的“奴役教育”,创新能力已经部分丧失。还有就是那些大单位选择参加人员的时候,工作中的等级的差距要小,学历差距也要小。不同层次的人开不同层次的会,最后把发言积极分子选出来拉到一起再开一个会。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464232124
18年4个月前 IP:未同步
863

给头脑风暴吃点补品

在进行过头脑风暴后的回味、整合也很重要。因为人是一种感性动物,所以在进行头脑风暴时观点就不免会情绪化,这就会影响到思维、认识的质量。所以在进行过头脑风暴、在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去回味、整理它们,这样往往会有非常不够的新认识的。

另外我认为头脑风暴,它并不是说只有在有多人的前提下才能实施。而是只要我们在实施时以站在不同立场、心态等的方式去进行思考,就能够取得类似与多人思考的效果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happyboy
18年4个月前 IP:未同步
864
顶,确实强悍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1211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409
回复
1202
学术分
33
2005/08/31注册,24天2时前活动

科创消防局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