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将怎样终结?
虎哥2016/02/07正能量研究 IP:四川
最近有一部挺火的英国纪录片播出,叫做56UP。其实片子的本名叫做UP,56是这部影片的被拍摄者们56岁的内容。可能这是世界上拍摄周期最长的纪录片。49年前,导演选择了英国不同阶层的若干小孩,决定每隔7年拍摄一次,一直跟踪到拍不动为止。影片发现的事实是: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中产的孩子还是中产,而贫民的孩子,在56岁时,不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儿子,依然是贫民……

虽然,拍摄的样本还不够大,但也能说明,这与中国有相当大的差别。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个别例外,总的来说中产的数量是激增的。原来最穷的农民子弟,大量通过求学、务工等方式,进入了相对小康的生活,阶层大流动随处可见,一个家庭的长辈和晚辈几乎完全来自两个世界。我认为这里面很大一个原因,是要拜应试教育和高考所赐。

应试教育和高考虽然饱受诟病,但如同百年之前的科举一样,给人们建立了一条有关阶层流动的确定的预期,使得社会得以具有基本的稳定性。

我们知道,穷人和富人的最基本区别是内心,而不取决于经济条件。以思维方式为例,绝大多数自然性穷人家(意思是:不包括比如因为做生意亏本变穷的这部分人)的孩子从小接受了一整套穷人思维,且周围同学朋友往往也比较穷——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前,是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的。

那么,假设咱们的教育主要考察创新能力,抱歉,他们(进大学以前)兴趣匮乏,不愿冒险,基本与创新无缘。
假设咱们的教育主要考察学生的义务社会服务,抱歉,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总是漠不关心。5.12救灾时,我担任数千名志愿者的协调人,据我了解——大多数是企业高管,个体商户,以及比较富裕的人,甚至本地房地产公司腰缠万贯的老总们都倾巢出动了。
假如我们的教育主要培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搞开放式考题,按论述的严密程度和旁征博引的广度打分,他们基本没戏。
假设咱们的教育主要考察群众满意度,搞投票推荐,抱歉,他们往往人缘也不好。
最后,大部分“穷人”恐怕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相反,搞一个几乎完全考察记忆力和“智商”的考试制度,并因此而构建起应试教育的体系,则看起来是公平的。纵使某人能够独立推导出相对论,国家会告诉你:高考不考。纵使某人高中就能写出《明史》并出版,且发现教材95%是错的,国家会告诉你,错的答案也必须给老子背。当教育的公平系于天生而几乎不可改变的生物学因素时,那么,理论上穷人和富人就具有均等的机会了——当年搞出身论,也是类似的道理。

当他们进了大学,由于是一个脱离既有社会关系和语境的全新环境,其中很多人的思维会发生改变,加之大学文凭又是一基本平等的起点,从而有助于在后来完成阶层流动。

这样做的代价当然很大,甚至一度是灾难性的。受损最严重的当然是城市子弟和富人子弟,抱怨教育不鼓励个性的是他们,推动教育改革的也是他们,请家教、走关系,同时学习又最苦最累的,其实还是他们。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无人不是受害者。但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避免了像印度那样的发展陷阱,让每个人都对自己至少一段时间的前途,有确切和正面的预期,觉得有奔头。如果把这样的制度反过来,那就会变成穷人绝望,而富人没有安全感——阶层流动的停滞在我国历史上无一例外导致社会动荡。

所以,应试教育制度和换汤不换药的高考制度,如果要想被彻底的改革,则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里面当然有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教育资源极为稀缺——但是教育资源稀缺反映出来的,是就业、创业、个人发展机会等方面优良资源的稀缺,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要想改变应试教育制度,彻底变革高考,必没有充分的社会动力。

应试教育将怎样终结呢?得从上述社会状况的基本面来考量。当其它的阶层流动因素能够大部分的替代掉现有的教育体系和高考制度,当穷人不依赖应试教育,也同样觉得有奔头、有良好的预期,当每个人都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思想,能和跨阶层的小伙伴紧密协作,当不踏入现有教育体制,也能获得充足而系统的知识,也能从小在陌生人社会中感受喜怒哀乐——并且,当这一切都无法逃避而具有强制性的时候,应试教育就会应声坍塌。当前的社会,除了国家在私立学历教育方面大开倒车之外,其它方面皆正在向这个方向飞速的前进着。
加载全文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48
 
1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34
回复
13003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3分36秒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