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存所有人类都是大约6万年前从非洲走出,逐渐迁徙到世界各地的事实,在中国以外的许多地方已经逐渐成为常识。
紧接着问题就来了:不论是美洲土著,人类的大本营非洲,还是复活节岛上的原始岛民,他们与其他人都是同宗同源,为什么文明会相差那么大?
有人说,隔绝,没有交流,就会落后。这是一个原因。但是,古代的交流是缓慢的,它的作用是不是具有决定性,还真不一定。就规模来说,欧洲和非洲,并没有数量级上的不同,古印度和古中国都诞生了文明,为何会在某些时候比欧洲“落后”得多?
这些话题可以讨论很久,但是它们属于关系到“民族感情”、“信仰”之类范畴,没有客观标准。这种类型的争执绝大多数都是没用的——不能带来进步,可能倒车甚至大倒车。
近年来有几个观点比较重要。
对于美洲文明被锁死在原始部落社会,科学家找到了一些客观的解释。比如,整个美洲没有大型牲畜。没有大型牲畜,就没有畜力,没有农业的创新,没有交通的发展。常识认为,以畜力为动力,是文明初期发展必经的阶段。所以,现有的一个观点是,没有畜力,让美洲文明被锁死在原始部落社会。
关于美洲的另一个认识是人类基因缺少多样性,因为当初走到美洲去的人太少了,而短短几千年时间又不足以形成足够的变异,因此无法抵御某些疾病。当天花进入美洲以后,瞬间导致了90%的人口死亡。其实我不认同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更可能搞反了因果:是因为美洲没有天花,所以才会缺乏抗天花的基因。而有天花的地方,鬼知道第一次流行是在几千年前,而那一次死了多少人?说不定也是90%,只是后人都是剩下的10%生的。总之,基因的多样性看起来不是美洲文明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
复活节岛的居民是从东南亚沿岛链移民的,基因测序的证据已经逐步揭示了移民的路线和时机。如果暂时不看“规模”,有观点认为,复活节岛文明被锁死在原始部落状态,其重要原因是,岛上没有便于取得的金属(土中就有铝,但铝无法在常见的碳火中还原,在古代比黄金还珍贵)。没有金属就无法发展精细技术,金属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必须要素。
关于中华文明曾经的落后,既是祸,也是福。福是在于中华有很大的规模,不是像欧洲那样因为地理因素被分割成若干小城邦,因而得以最早发展起适应大规模社会的古典统治技术,从而缔造了古代的辉煌。祸也来自于这一点,以至于文化长期落入古典统治术的陷阱而无法自拔,直到——被科学和现代国家砸开大门。科学本是整个地球上一支很小的力量,星星之火随时有熄灭的风险。科学没有形成燎原之势的年代,人类文明几千年如一日,在不停的繁荣与毁灭中自我兜圈子。科学对抗的是什么?对抗的正是人的高级脑力活动对于认识世界而言的先天缺陷:不可靠的直觉,从众,把相关性当因果性,玄学,如果强权、暴力能够奏效,就不讲逻辑,崇尚权力又容易被权力驾驭,发明了主义和宗教,总觉得需要信仰一点什么才有意义——如果承认这些幺蛾子是人的生物学本能,那么,正是人类的生物学本能中反文明的一面未被有效拮抗,将中华文明一度锁死在“腐朽愚昧”的状态。
幸好,科学来了。
然而,科学也只能算是来了。
古希腊开创了科学,从伽利略到牛顿的时代解决了认识周遭世界的理论和方法,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解决了认识整个宇宙的框架。从此以后,再没有具有根本阶段意义的进展。近几十年,更像是木工发明以后的亭台楼阁,青铜发明以后的精雕细琢,铁器发明以后的机巧玲珑——现代技术又进入雕梁画栋的状态,而且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已经非常接近极限了。正如50年前,大学教授告诉学生,再过50年,人类将实现可控核骤变,太空旅行就像坐公交。50年过去了,大学教授还是这么说,太空旅行更是连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到过的地方都没有超越。
看来,人类文明就要被锁死在这歌舞升平的状态了。这种状态一旦久了,跨国家尺度的社会就会固化,沉疴越来越多,然后就会打打仗什么的,历史上总是这样。
令现代人颇为不习惯的,是生活在这三十年经历了剧变,而慢下来,不变起来,焦虑就会蔓延。发展是解决问题的良药,没有大发展,原来拖一拖就过去的问题,就会拖不过去。这可能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首要困境。
回到主题,还有更高级的文明吗,是什么锁死了人类文明呢?
我举些简单的例子作为开头。
人的精力旺盛的寿命大约是60多年,生物学寿命平均来看,在80年的样子。但寿命是地球的环境和特别的进化路径所决定的。在隔壁的某个星球,也许智能生物的“青春”寿命已经提升到一千年。尽管他们可能依然觉得还不够长,但是长的寿命必然有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并且,对于动辄耗时上百年的星际旅行来说,就变得不算太长。可以假设,寿命是锁死人类文明的一个因素。
地球上缺少一些性能良好的金属,比如铼。但某些星球上可能有很多这种东西,甚至主力矿物就是铼矿。小行星上就有不少稀有金属,因此才会出现太空采矿业的创业公司。丰富的高性能金属,会塑造出不同的技术观念,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占尽先机。推广开来,某些资源的欠缺,是锁死人类文明的因素。
智力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因素。不过,如果智力仅依靠生物进化的话,大概率上不会比人类领先太多——当进化出人类的智力水平,就会开始出现社会,出现医疗,从而使得对智力的自然选择变得更加缓慢,因此智力会被锁死在某个合适的区间——除非,他们的主流文化是笨的直接灭了吃肉——大概率上不会有这种文化。但是并不排除会聪明一点点,比如学习速度比人类快10倍,或者有我们不曾习惯的协作方式。另外,到了某个阶段,自己改造自己的生物特性就变得顺理成章,也许这些智能生物没有人类的这些条条框框,克隆?干!基因改造?干!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和对科技“滥用”的恐惧可能成为锁死人类文明的一个因素。
嗯,还有一个可能,世界真的就如此这般了。就像开尔文男爵在一百一十八年前所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这次,会不会还有两朵乌云呢?
[修改于 1 年前 - 2018-11-24 13:49:10]
1.复活节岛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亚人,不是澳洲土著,这个民族起源于亚洲。必须要等农业发展起来之后才可能进行如此规模的远洋航行。
虎哥思考的问题,我推荐《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我现在正在喜马拉雅上听。
还有个概念,叫过滤器的概念,大意就是解释为何没有外星人,文明的路上会有很多过滤器,各种文明会倒在过滤器前面,因为如果一直这样发展,智慧生命早就遍布全宇宙了。我们或许就在一个大过滤器跟前了。
卡尔肖夫指数根据文明能够掌控的能源规模将其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一类文明(1016 W),二类文明(1026 W)和三类文明(1036 W)。
暂且抛开较为遥远的三类文明不谈,如果我们试图达到二类文明或希望尽快达到一类文明的能源控制规模,就必须具备更有效率的自动化生产能力,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机器才能以指数方式扩张。
一旦我们的自动化技术达到此水平,就应该开始拆毁水星和金星,使用这些建材在黄道面上制造一个围绕太阳的环形的光伏设备阵列,将其能量转换成微波、激光或是波长更短的形式传输到用电场所。拆毁地球将是一个令人痛苦的选择,但是如果你认可二类文明是我们文明的一个阶段性目标,那么对于一个致力于立足星际的文明而言,生活在人工天体而非固态行星上并非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回到正题,我认为我们的文明正在面临的下一个需要解开的锁,就是机械设备的自我复制技术。
以前看过一个理论,解释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外星人。理由就是,发展出智能生命太偶然了。或许我们地球人是宇宙中仅存的智能生物。
首先,满足地球这种刚好不高不低的温度,让生命有几十亿年进化时间,这一条件本身就刷掉了大多数行星系。
然后,生命如果以复杂度为横轴做分类统计的话,大概是满足泊松分布的。过于简单的化学结构无法实现生命过程。复杂到一定程度即可实现生命过程。遗憾的是,大多数生命体就聚集或说停留在这个复杂度刚刚够用的阶段。越复杂的生命越精巧,自然选择和变异程序即使经过了几十亿年的进化,也没有构造出多少复杂生命。
复杂精巧的生命经不起毁灭性自然灾害的清洗。每来一次彗星撞地球那样的灾害,地球生命就会来一次大回退,打回到初级生命形态,推翻重来。灵长类的出现已经是奇迹了。人类的出现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那么,宇宙中有没有比人类更复杂的智能生命呢?可能有。那需要跟随一颗能够稳定几十亿年的恒星,或许周围要比地球更不容易受到宇宙灾害事件(天体相撞,新星爆发,引力扰动等等)的影响。
人类未来如何延续奇迹,提升文明层次呢?需要跨越两个科技门槛:
1,摆脱化石能源,化石元素和光合作用。受控核聚变如果获得大面积应用,可能算是完成了这一目标的一步。
2,摆脱下一次天体级别大毁灭的影响。至少需要摆脱恐龙灭绝级别的大毁灭的影响。目前似乎人类的技术能力还未实现这一步。更进一步,需要摆脱太阳老化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受控核聚变,星际远航,时空跳跃,可以算是实现这一步的三个台阶。
能否做到这两点,全靠运气。有科技史专家认为,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类科技大爆发,持续500年后,在2000年前后已经收尾。我们现在只不过是在过去1,2百年的科学发现上做精雕细琢,如纳米技术。而这个红利很快就会被耗尽。如果此看法成立,那么人类的前途可能是悲观的。
希望地球不是一个放大版的复活节岛。但是,人类目前已经扩散到了全球,谁敢说人类不会重复复活节岛的悲剧呢?
引用:铅球脑袋 发表于9 楼的内容:
文明需要社会交流四大文明古国,是政治家梁启在闹改革时超提出的。四大发明,业余科学史爱好者李约瑟同志被.....
稍微理性的人,既不需要民族自豪感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如果没有文明交流,可能中华文明会停留在相当于商代或更早的时代。和美洲原住民的石器时代大概相当。
畜力,金属冶炼,车和车轮这些上古关键技术都是在商周时代,从西方经中亚传入我国。很难想象如果缺失了这些技术中华文明会如何发展。农业还是可以自主产生的。但是美洲也可以自主产生农业。
我国对人类技术产生大规模贡献的年代是从大概公元0年开始,持续到公元1400年左右。经过了商周秦汉对西来技术的消化吸收,文明提升后,对西方反向输出了不少发明。
从14世纪开始,宋代灭亡,经元明清三朝的野蛮摧残和自我阉割,我国再也没有产生对人类有价值的科技贡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meline_of_historic_inventions
从中可以发现我描述的现象。即我国对人类技术的贡献集中在0-1400年。1400年后为零。
正说呢,就出来新闻了。这种事情还是在中国、苏联这类背景下比较容易做。据说前苏联搞人猿混交放出了HIV这个魔鬼,然后西朝鲜再来收拾,莫名喜感。
“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 基因,而CCR5 基因是HIV 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此前资料显示,在北欧人群里面有约10% 的人天然存在CCR5 基因缺失。拥有这种突变的人,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 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 病毒。贺建奎还展示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摘自人民网)”
不过这对于现存的人类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会挫伤制药公司研制药物的积极性。
[修改于 1 年前 - 2018-11-26 12:59:26]
可以参考一下美帝最近的一个油行,抗议某些医院对残疾人的电疗,类似戒网瘾的那种,然而是家属自愿随时可以走的
我在那个回复中的逻辑是,如果某个疾病有基于基因优化的彻底消灭办法,制药公司就会更多的投入基因优化,对治疗药物的开发投资兴趣就会降低,因为需要买这个药的人会越来越少。当然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至少要等到基因优化成为常态以后。
这是指一种社会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黄宗智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这些年房价翻了好几倍,但是日常生活的改变无非是手机付钱无需找零之类的小变化,解决旧大陆的问题只能通过寻求新大陆这样的意外才行,我们的农耕文明早在一千年前就把中原土地上能种地的地方都占领了,到了近现代的国际体系下,更无法搞殖民扩张一类的动作,所以国家层面就得搞一带一路,个人层面得在能止损的范围内折腾折腾。
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多地少内卷化可以靠天灾饥荒易子相食解决,工业社会饿不死人,不容易发生内卷化,但只要科技上没有大的创新,经济停滞也一定会内卷化,要么像日本那样大家都做neet主动灭绝冗余人口维持生态平衡,要么就是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