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元能投放120万条推荐性广告,还有像360鲁大师金山毒霸之类的“猜你喜欢”……
真的,他们比爸妈更了解我们
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是各类资本运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以流量取胜的时代,谁掌握了流量,谁就获得了商机,获得了投放广告的资本。
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而我们生活中最可能、也是最频繁接触到的,大概就是大数据推荐。
AI根据用户个人信息(年龄,所在地,性别,手机价格......)、行为记录(点击,点赞,购买,收藏......)、与之相关者(好友,通讯录中的人,同城同小区的人)的画像等,给用户“画像”,学习出用户的爱好,从而将与其爱好相符合的信息推荐给用户。你在刷B站时看到了蔡徐坤的鬼畜视频,B站就可能给你推荐更多和“蔡徐坤”和“鬼畜”相关的视频,就是基于大数据推荐。
由于大数据推荐的作用是筛选出用户的兴趣、喜好,用户很容易获得“自己想看到的”内容。人性是“是己而非人”的(容易接受与自身相同的观点,从而强化固有认知,不然则会产生“感应抵抗”),这些“用户想看到的”内容相较于没有经过个性化推荐的内容,更容易让人上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刷手机刷个不停)。
画像提供了精准的推荐,从而精准推送了用户需要的广告
(对资本)增加用户粘性(短视频、自媒体等)
(对资本)使服务的对象更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产生有效的流量,更容易产生经济效益
(对社会)促进消费
(对社会)扩大消费(电子商务中的大数据推荐,个性化广告等)
(对用户)使得用户容易从海量信息中获得自己所希望看到的内容,信息获取更加个性化
.....
(对用户)增加用户粘性,必然意味着用户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对用户)本身的错误认知难以被纠正,导致各种极端情绪和行为
(对用户)用户接触到的内容相对一成不变,难以接触到新的领域,眼界渐窄
(对用户)资本对个人信息的追求导致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更加难以保障
(对社会)增加人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更多人被手机绑架
......
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各种短视频平台
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各种自媒体平台
以bilibili等为代表的各种视频平台
以豆瓣、微博、Facebook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
淘宝、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平台
各种广告。“广告联盟“貌似是共享用户信息的
还有很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资本做不到的
成文匆忙,多有疏漏,敬请指出补充。
之前的实验计划,在如今的国内环境下,咕了。。。
[修改于 6 个月前 - 2020-07-19 16:19:28]
个人感觉,这些推荐系统都很一般,很难给出我想买的东西或者想看的内容,基本只是我买啥它推荐啥,过拟合的程度挺高的
信息接收固化这个事情感觉真的会让人越来越固执(指自己),“如果你遇到一个傻逼,那就支持他的观点,把他培养成大傻逼”。而且不仅是大数据推荐造成这个问题,现在各个网络社区的封闭化,离散化也加重了这个趋势。当然对于资本这是有利的,提高了用户粘性,越看越爱看
前几年的一天,淘宝突然向我推荐了化学试剂,我仔细一看居然是某酐,这是可遇而不可求宝贝啊,而且价格还很亲民
电脑开机右下角出现360开机小助手的广告,点了不想看到任何广告,一段时间后又有了
最好的应对方法只有混淆了吧
比如自动点各种不同的广告,用软件自动搜各种自己不想搜的关键词
引用20!Dopaminor发表于15楼的内容最好的应对方法只有混淆了吧比如自动点各种不同的广告,用软件自动搜各种自己不想搜的关键词
采用Google Play上的软件可以部分避免此问题
好一个不切实际的标题:远离大数据推荐,怎么不说远离电磁波……
原以为是要分析一波信息蚕房、奶头乐,结果进来是吐槽垃圾推送的……
对推送的依赖性越低,推送对人的影响越小;脱离低级趣味,不刷抖音微博贴吧,就算用这类公共社交平台也只看自己关注的人的信息;真的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搜集信息的工具,平时多看书多思考,任谁推送都没用。
单论广告,可以使用社区维护的开源替代、动用各种去广告措施(参考AdGuard Home、uBolck origin等等)、充会员等等措施。
至于推送,它就一奶头,你不嘴贱去嘬,随它怎么推……奶头乐,乐在其中,边嘬边骂,何必……
好一个不切实际的标题:远离大数据推荐,怎么不说远离电磁波……原以为是要分析一波信息蚕房、奶头乐,结果...
谢谢提醒,但是
您写的大多是应对措施,不构成对文中观点的反驳
吐槽的大多是各楼回复,我在文中并没有提到
同时我也没有边嘬边骂,因为没有嘬
而且还有些阴阳怪气
我认为个人信息不等于隐私,目前这方面不知道有没有明确界限。
我不在乎有限定义的一般隐私(比如姓名电话,论坛发言,购物,黄色t**y.com网站浏览记录等),从我在科创的历史回帖就能推测我是什么人,电话微信什么的公开也无所谓,我又不是什么大佬,更不是美女,联系方式基本无价值。在网络上只要与群体互动,个人信息的统计就无处不在,科创用户积分就是科创的大数据体现,我逛论坛时候,喜欢按ID阅读,各位老用户信息足够多,描绘画像就很简单,年龄,技术层次,甚至那个什么比较热门的(jieji)都很容易猜出来,在后台看到的IP登陆位置记录应该能知道更多,群体的所有参与者本来就是半透明的。
最重要的一点:只要不丢钱,隐私对我来说一般不值钱,有时值一个信用卡摊位送的小玩具
对于总理口中的n亿众人,他们的隐私在信用卡摊位上是一个玩具也换不到的,我实在想不出他们有什么好损失的,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并没有把生活变得不好,活在信息茧房里面没什么不好,高层次的知识说实话对大部分人没有用处,他们爱看什么看什么,强迫大众去研究“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种时代有过一次就够了。
======以下算是拓展=====
我干的不可告人的事是不可告人的,这个逆命题也是正确的。现实就存在这样的案例。比如说暗网,或者最近欧洲警方联合破解的EncroChat手机网络,这是专门服务黑帮中上层,用来组织毒品和人口买卖活动的。
个人感觉,这些推荐系统都很一般,很难给出我想买的东西或者想看的内容,基本只是我买啥它推荐啥,过拟合的...
不,你搜索、浏览、查看、购买什么等,它都会记录,然后把你最近使用过的的推荐给你。例如你3年前搜索了梳子,然后浏览网页、资讯、图片等,最后卖了把蝴蝶刀练习梳子。如果这三年里,你只上网玩游戏,它就会一直给你推荐梳子和蝴蝶刀和各种游戏,加上以前的一些东西。再然后你搜索了马克杯,推荐里就会第一时间、角度、力度增加马克杯,梳子等就会往后排。
国内的ai还是可以的,至于推送不精确我觉得这是故意的,普通民众没必要弄那么露骨吧。我一直在思考人脸识别摄像头已经很牛逼了,而且雪亮过程已经工作了,网基本已经织好了,是不是以后应该不会有在逃人员了吧!
之前被在老家参加劳动从3米多高的坎上摔下来腿部骨折,修养了段时间然后买了副肘拐,然后推送的广告中有一半是各种拐杖另外一半是轮椅,真的是应验了那句“水一百度会开,人一百度会死”
上次tb搜了了几下an肥,没搜到。过来几天tb首页居然出了试剂级an。。。
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更加难以保障个人信息有什么危险?
第一个是垃圾信息,例如骚扰电话、垃圾邮件、各种各样的垃圾广告、人工智障的垃圾推荐等等,这个是比较显然的影响,实现也比较简单,关键字和打标签就行,算是骚扰。
第二个是杀人诛心的用户画像,浅一点讲就是看人下菜,比如我在明知有害的情况下仍然喜欢某一类奶头乐,平台给我增加推送这一类奶头乐的频率,以期延长我的使用时长。再深一点可以是根据我的信息和“喜好”,猜测我的喜好,制造为我专属定制的信息茧房,对该平台提供的信息依赖程度加深以后,在平台需要的时候,通过改变向我推送的内容,引导、改变我的好恶、对某件事的观点。这一点是操作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逻辑能力不强与进行逻辑思考的意愿不强的人群,这个方法尤为奏效。
在消费上,这种“精准推送”使我更易购买(聊了一晚上弹弓,第二天淘宝推荐全是弹弓)、更易投入更多时间(享受大量专属定制推荐的奶头乐)。直击软肋,使人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精力去避开消费主义和奶头乐。
更离谱的例子:京东开了会员的用户购买某些商品时价格会比没开会员的高(判断消费水平,利润最大化)。
还有一个就是最近的,钉钉新推出的HR联盟,共享员工信息,以期降低雇佣成本。
简单来说,个人信息的泄露,用户、个人画像的完善,暴露了用户与消费、用户与奶头乐、与平台、公司的对抗中的弱点、底牌。在第一步信息战里面就已经输的差不多了,后面怎么打赢呢。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