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检测污水似乎能找到不少疑似干坏事的人,并不仅限于毒品相关……
这有点强了……
作者:马前卒 来源:知乎(链接见文末)
2015年的问题,当时不好回答。2018年,这可能意味着警察快速来敲门——因为他们真查了水表。
7月16日,《Nature》网站发了一篇《中国扩大检测污水范围以监控吸毒》。
文章说:
北京大学环境化学家李喜青和一些南方城市的警方合作,比如广东中山市。他们监测污水,以评估禁毒工程的效果。中山警方在这项技术帮助下跟踪并逮捕了一名制毒者。
这技术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广泛收集水体样本:
“污水检测的精度非常高,理论上说,5克毒品倒在与西湖相当体量的水里,都可以检测出来。”
——中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冯立洲。
下水道主要依靠重力流淌,自带坡降效果,因此流向固定单一。只要测出下水道污水里的微量毒品,就可以认定上游有涉毒人员。从干管到支管,在每一次“分叉”上重新化验检测,一步步缩小范围,最终上门抓捕。
先广泛收集水样,尤其是污水池
检测含毒量
沿下水道逐步回溯,哪边浓度高就追踪哪边,这已经到楼下了……
上面那篇《Nature》的数据其实有点滞后,眼下抓到的人不止一个,而且除了制毒者还有吸毒者——吸毒也得上厕所,也得冲马桶,也会把毒品残留冲进下水道。
6月26日,一场扫毒行动对此做出注解。中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冯立洲支队长是当天扫毒行动的总指挥。与以往办案不一样的是,这次案件中的一条线索,正是源于中山警方采用北大的污水验毒技术。“我们之前在一家污水处理厂检测到毒品成分,通过分析追踪,溯源到具体的小区”,冯立洲介绍,此后警方结合其它技术手段,最终锁定了吸毒人员的楼层、房间。接下来通过扩线侦查,发现了一个贩毒网络。
目前,中山22个污水处理厂已经为毒情监测的“前哨”,中山也成为全国首个将污水验毒技术全面应用于禁毒实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定期从污水中采集水样交给警方,如果吸毒人员有排泄物通过下水道进入污水处理厂,这些水样就为毒情监测提供重要线索。
不论是涉毒人员的排泄物,突击缉查时涉毒人员为毁灭证据冲进下水道的毒品,还是制毒作坊的废水,总归都要进入下水道,都免不了警察上门的结果。
当然,抓具体的毒贩子还不是这套技术的初衷。
除了对毒品犯罪实施精准打击,冯立洲认为这项技术还有一重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毒情形势,评价当地的禁毒工作,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涉毒案件几乎没有报案,因此也很难判断一个地方真实的毒情”,冯立洲说。污水验毒,正好能为过去禁毒工作的困境打通解决之道。冯立洲表示,首先这个方法能快捷、准确地排查出吸毒人员的分布,此外,污水验毒相当于对一座城市进行体检,横向比较不同区域间毒情的严重程度,纵向反映一个区域不同时期的毒情发展态势。
吸毒人员不会自己跑到统计局汇报,长期以来,确定吸毒人员数量是个非常大的难题。同时吸毒人员还是犯罪、防疫等问题的源头,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所以英国用提供免费毒品乃至免费吸食器具的方式鼓励他们自报身份,同时也避免交叉注射传染。
尼古拉斯·格林认为,英国每年要在与毒品相关的犯罪案件上花费上百亿英镑的资金,个人使用毒品合法化将可以节约大量警务经费,减轻司法机构的压力。他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此举能够得到非常积极的结果,如节约警力、减少犯罪案件和促进公共健康,而与此同时又不会使吸毒人口大幅度增加。
警方买来干净的医用海洛因,每天两次提供给吸毒者,让他们免费注射。剂量是配置好的,不会给吸毒者造成生命危险。并且整个注射过程在警察监督下进行。这么做的好处是让吸毒者不用绞尽脑汁去搞到毒品,让他们可以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同时避免对社会造成危害。并且所有的设备都是干净安全的,不会造成疾病的扩散。
现在好了,中国政府就算暂时懒得沿着下水道去抓人,起码可以快速确定吸毒者数量和分布区域,对应配备警力和防疫设施。
28.推进“智感防控”毒情监测。持续对公安监所在戒吸毒人员的基础问卷调查,梳理毒品犯罪新动向。利用侦控手段,统计吸毒人员活动热点,绘制南区吸毒人员热力图。开展污水毒品含量监测,及时检测毒品滥用程度和种类等情况,监测区域毒情,实施重点精准打击。
这套技术最初应用,并不在中国,恰恰是技术更先进,毒品更泛滥,还惦记着搞免费毒品的美国欧洲。
2001年,美国环保署首次将违禁药物列为环境污染物,并对污水进行检测,以估算某市区毒品用量。2012年,欧洲毒品与毒瘾监测中心开始举办全球污水分析国际研讨会。
目前欧洲的污水验毒分析除了被用来研究毒品使用趋势,区域细化检测也被用到小型社区、企业、学校、音乐节等大型聚会、监狱等项目管理。欧洲污水验毒概况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毒品在地理分布中存在明显差异:
欧洲可卡因分布
欧洲苯丙胺分布
欧洲冰毒分布
欧洲摇头丸分布
欧洲虽然因为“政治正确”要保护隐私,宁可提供免费毒品也不直接抓人,但他们的经验也很重要。因为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说,这套技术不仅仅可以用来抓吸毒贩毒和安排警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反毒品工作给出了量化评估标准。
以往的警察经常不知道应该多抓还是少抓。抓多了,可能意味着反毒品给力,也可能意味着平时放纵毒品流通。抓少了,可能意味着打击力度弱,也可能意味着辖区管理好。现在有了毒品使用数据,警察和上级都很容易评估具体某次反毒行动的意义——可以估算抓到的涉毒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也可以测算行动后辖区吸毒量下降了多少。甚至可以找出那些“假打”的行动,揪出勾结毒贩的腐败警察。可以预料,这套技术应用后,警察反毒的能力和积极性都会上一个台阶。
其实中国南方城市率先应用测毒技术,本身就是污水分析和大数据管理的结果:
污水中检测毒品含量多多个国家技术研究--毒品检验网 溜冰毒检测试纸 查吸毒验尿卡 毒品尿检试纸www.dupinjy.com
2011年,FoonYinLai等人检测出香港最大规模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的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可卡因,并估算出消费量分别为1400~1600mg/日/1000居民、180~200mg/日/1000居民、160~180mg/日/1000居民,这是污水分析法首次在亚洲大都市的应用。
2012年9月至10月之间,北京大学李喜青等人首次在内陆18座大城市(北京、广东、上海等)检测了36个污水处理厂中的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可卡因、美沙酮、苯甲酰芽子碱、芽子碱甲基酯、6-单乙酰吗啡、迷幻药、甲氧麻黄酮、亚甲基二氧吡咯戊酮、去甲氯胺酮等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中国境内毒品的主要类型为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而且深圳和广州消费量高于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是重灾区,所以,第一个引入这套技术的是广州深圳之间的中山市,广州身边的佛山市政府也已经决定全面引入李喜青团队的技术。不意外的话,污水测毒将在南方城市快速普及。
当然,相信涉毒人员也会搞技术反制。比如说,吸毒之后不在自家上厕所,而是去不同的公共卫生间。但在摄像头刷脸就能读出身份的年代,把特定洗手间毒品浓度变化和个人活动趋势联系起来很容易。只要想抓,你还是跑不掉。
现在的“天网”,十分之一秒从脸部信息读出个人身份
涉毒人员还可能把排泄物和废水倒在下水道之外,比如找个绿地偷偷排放。但类似举动在现在的城市里很反常,很引人注目。更何况你以为不进下水道就安全了?测毒技术的前身你知道咩?
沟谷水系中的沉积物主要是地表水冲刷作用将地面斜坡上的疏松物带入沟谷,并沿沟谷继续搬运迁移,其中形成异常的物质沿着搬运方向呈拉长形式展布。因此,化探人员俗称为分散流。
此类异常的物源追索,要逆着沉积物的搬运方向进行,异常源可能位于异常样点上游几百甚至几千米,矿与异常的空间关系疏远。但是由于这类异常物质搬运距离远,形成的异常易于发现,可以用稀疏的样品发现它,因此特别适用于概略普查阶段使用前提与一般工作程序。
下水道测毒,本质上是因为微量物质检测手段和计算机大数据分析越来越廉价,和地球化学找矿遵循同样的原理。只要检测手段和计算机分析应用不断普及,就算你把污水偷偷倒在绿地,也一样测出来。而且环保局很可能比公安局先上门,到时候还得数罪并罚。
污水测毒,地球化学找矿,本质上是一回事(点击放大)
总之一句话,不要和现代科技作对,不要拿着上个世纪的电影情节对付警察,学会高科技的警察很麻烦的……
电影里把大量毒品冲进下水道,会造成什么影响?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50041/answer/446269245
[修改于 21 天前 - 2021-02-06 11:45:04]
突发奇想,生活中的公共服务都有接入大数据的潜质。
网络和出行能接入大数据,下水道和垃圾桶也不是不行。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