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效果显著
此类研究的操纵空间很大,利益空间极大。一篇论文可以制造出庞大的产业。
生物方面的论文1/3无法重现,许多环节遮遮掩掩,却可以作为许多医疗、环保产业的决策依据,实在是叹为观止。
之前南京大学李忠秋教授玩过一把,可惜水平太低,基本把自己玩死了。
研究团队基于1000多份对人的问卷得出了中国猫是百亿生态杀手的结论。(见回复最后附图)
那么,烂杂志会造假,“好”杂志就不会了吗?
在利益驱使下《自然》《科学》《柳叶刀》等顶级杂志,会在编辑完全知情的情况下,仍然公然刊发完全造假的论文,对公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套路也不新鲜,造谣传谣的升级版:数据并非作者采集,来自第三方机构。
不是我学术水平不行,是别人给了我假数据。再不行就推到作者个人头上,是他搞的鬼,杂志不知道。
具体故事现在发出来不合时宜,过几年大家都会知道的,出名到所有人都会知道。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