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问题,已经不是与病毒共存,而是与动态轻0共存。
关于防疫状态何时结束,不考虑政治因素,两年前我有过一个推测,现在补充之后是下面三条之一:
1、出现成本较低的奇效药物;
2、出现效果更好的国产疫苗;
3、出现传染能力不低于Omicron,但毒力至少再降低3~10倍的变种。
1-2都不太可能短期出现,这不是技术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3要看运气,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
变异随时都在发生,因此坚持下去,不论一年还是三五年,总有一天会等到一个合适的变种。
问题是,如果这个变种今年不出现,明年也不出现,社会能不能坚持下去,一直等到曙光的到来。
由于Omicron变种传染力较强,防疫代价剧烈上升,让许多人开始批评两年以来的清零政策。需要指出的是,政府通过广泛动员,协助绝大多数人躲过了凶险的原始毒株和变种,是应该肯定的。将来实施共存,即使没有免疫屏障,也比与凶险的毒株共存要好得多,这是当之无愧的成绩。
但在难度步步升高的压力下,必然存在资源日渐不足的问题,进而措施越来越粗糙,代价越来越大,这是客观规律。人们不应该与规律作对,需要达成新的共识。坦率的讲,即使所有条件近期都不出现,防疫策略的大调整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个调整恐怕不能晚于明年夏天。
在上述假设下,问题不是要不要“常态化”,而是怎样常态化。
全民继续打第四针第五针,不但经济上承受不了,面子上也过不去。
国外已经有特效药了,我国也批准进口了一些品种。但说它特效,其实并不那么“特”,而且还很贵。我算了一下,用世界上目前最好的药,并且每个患者都能得到科学治疗,大概还是需要付出20~50万人的代价。
这不算特别大的数目,我国一年正常死亡都上千万呢。但如果引起恐慌,必然产生次生灾害。万一节奏失控,那就难以想象了,或许代价在200万人以上。所以放开必须十分考究,先做半年舆论准备,再控制好节奏,从半封这种级别的措施开始,到社交管制,再到日常防护。这个过程至少要一年时间,而且很考验政府的公信力。
说到特效药,这是一个巨大的蛋糕,不太可能让外国人把钱挣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是只给重症用用特效药就行的,而是要一旦确诊尽早用药,这是病毒病的基本原理决定的。等拖到病重再用药,效果就不好了。也就是说,需要大量的特效药,比如一亿个疗程。所以要么谈仿制,要么紧急批准国内的药物。到时候剧本可能跟当年搞疫苗的时候没多大区别。
我还是希望温和的变种早日出现,这样就不必这么折腾了。
不过这个希望有可能落空——主要是因为国外的免疫墙已经很高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温和”的选择作用,或者说“温和”的参考面提高了。要进化出对未暴露过的人群真正“温和”的病毒,预期的时间会比较长,明年不一定能行,只能谨慎乐观。
开始共存策略的初期,依然要积极检疫,将病例筛查出来,让其集中隔离,减少社会上的传染源数,使病例数平缓。现有的隔离酒店、隔离营地,可以作为治疗的场所,只有比较严重的才收治到医院。而原有的密接隔离、入境隔离等措施,就可以放宽为居家隔离,如果真的发病了才集中隔离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波澜基本平静,社会适应之后,进一步降低要求,比如对确诊病例也可以居家隔离治疗,较为严重的才收治到专门的场所。
核酸检测依然是重要的手段,疫情比较猛的时候就搞多点,把病例收一收,让疫情缓下来,保持一个能接受的节奏。因此,核酸检测将伴随整个转换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要三年,那就需要测三年。这种假设下,目前就需要建立专业队伍和设施。像过去那样频繁征召医务人员,是和救治抢资源;频繁临时搭台,虽然单次成本低,但拆拆搭搭总成本高。
正常人则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集,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感染概率,避免病例暴涨。
支撑共存策略的基础是患者收治能力还需要大幅提高,大约需要增加50万普通传染病床位,以及5~10万个ICU床位。这些都是不小的数目,我国现有ICU床位数总共还不到10万张。合理的办法是新建、扩建永久医疗设施,尤其是增加能够收治传染病患者的ICU床位数,普通隔离床位可以通过改建已有医院解决,不足的部分依靠兴建临时医院(即所谓方舱医院)来满足。增加ICU床位数是当务之急,急急急,直接关系病死率和社会稳定,并且对将来医疗水平提升也是有益处的。
[修改于 1个月23天前 - 2022/05/12 00:34:56]
疾病本身包括ADE和后遗症都相对次要,上海求助的人只有挨饿的没有快要病死的。
官方这种表态只是为了不让事情立刻走到灭世这一步,在泼水降温而已,但实际上纸包不住火。毛子在乌克兰搜出...
个人理解: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摸出医疗系统不崩溃(补充:以及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毕竟一概不收治新冠患者也能保证医疗系统不崩溃)所需的防疫措施的下限,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减小防疫措施对正常生活的影响。毕竟在得到有效的的治疗的情况下新冠这死亡率看起来也就是个大号流感,但是要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那就是小号黑死病了。
共存这事儿,放开了感染一天死个几千几万也叫共存,采用合理精准的防控手段把病毒的流行压制在极低的水平也叫共存,自然是能选后者不选前者,当有能力通过合理调整防疫措施去实现精准防控的情况下,没必要赶着投胎。
一个想法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完全放开感染的环境下,短潜伏期强传染力的毒株会占据主流,而在执行较严格的防疫措施的地区,潜伏期较短的毒株很容易被入境隔离等措施给拦下,只有潜伏期较长的才能形成社区传播,但潜伏期长的毒株因为传播较慢,在放开环境下根本没法发展壮大。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减少了防疫压力?
现在的做法就是最有效的,如果只强调个体,坚持练习金刚功或者八段锦,保持心情通畅就可以,就像女针灸师可以免疫,她丈夫就不行一样
大概率一直熬到钱花完。
每年交通事故死亡8万,失踪100万,癌症死亡300万。
怕死不解决问题。社会还要运转,别人还要生活。
3、出现传染能力不低于Omicron,但毒力至少再降低3~10倍的变种
虽然能理解意思,但是每次看到类似“价格便宜了5倍”“成本降低了4倍”的报道,总是感到……
3、出现传染能力不低于Omicron,但毒力至少再降低3~10倍的变种虽然能理解意思,但是每次看到类...
定义为无预防免疫条件下自然死亡率降低的倍数。
现在情况其实很不妙,有免疫情况下,有的人群死亡率可能还会升高。
即使无特效药物,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也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是否具有恰当的治疗直接关系死亡率的高低。这边某新冠病例,情况很糟糕眼看不行了,一个有经验的医生给他打了利尿剂,就有明显改善。。
任何传染病的死亡都可以推给某个脏器衰竭,某个基础疾病发作(每个人都有缺陷,恐怕找不出几个没有基础病的),某某综合征之类的,也可以只要确诊,不论最终什么原因死的都算新冠死的。
统计口径的千差万别,加上上面说的预防免疫和治疗水平差异,导致现在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有多高死亡率。。
还要考虑感染前一个变种的人群还是有概率再次感染新变种的
如果参考流感的变异水平 每年新变种都需要新疫苗才行
再次感染的概率还是挺高的
“科学的”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已经被逐渐误解为“正确的”或者“有效的”的意思了,这种误解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楼主倡导了这么多年科学理性,也会误用。
如果从“科学”的本意来讲,要问如何“科学的”去干什么事情,当然是先拿小白鼠做试验。
引用WernerPleischner发表于9楼的内容“科学的”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已经被逐渐误解为“正确的”或者“有效的”的意思了,这种误解如此根深蒂固,...
这个话题十五年前就谈过了,不是只有你知道。广义的说,归纳和演绎也属于科学方法。
这个话题十五年前就谈过了,不是只有你知道。广义的说,归纳和演绎也属于科学方法。
广义的讲,中医药经典名方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归纳和演绎的。中医药经典名方无需临床试验,体现了中医药深厚的科学底蕴。一天一包莲花清瘟,科学应对病毒。
引用WernerPleischner发表于11楼的内容广义的讲,中医药经典名方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归纳和演绎的。中医药经典名方无需临床试验,体现了中医药深厚的...
你说得正确了一半,中医里面可能有归纳演绎,但采用一点科学方法不等于就属于科学,也不等于不需要用其它某种办法进行验证。
毒性越来越弱,不知道是怎么得出这种进化结论的?在古代,出现一种烈性病毒,大部分人会死亡,病毒的毒性减弱才能使一些人幸存,所以毒性强的毒株没有机会大范围传播,因为感染的人都死光了,毒性弱的毒株就有机会大范围传播了,这是根据古代的传播机制得出的结论,现在的新冠显然不具有这种特性和条件,毒性强的毒株没有死那么多人,那毒性强的毒株为什么会消失呢?毒性为什么会越来越弱呢?
毒性越来越弱,不知道是怎么得出这种进化结论的?在古代,出现一种烈性病毒,大部分人会死亡,病毒的毒性减...
并没有这种结论,这是你说的。病毒毒性渐弱是经验,多数时候、较长的观察时间来看是这样,但并不是必然的。
并没有这种结论,这是你说的。病毒毒性渐弱是经验,多数时候、较长的观察时间来看是这样,但并不是必然的。
现在的舆论都是说毒性在减弱,但是我感觉没理由啊,不可能每次变异都在减弱啊,平时看新闻,每次变异之后都说毒性减弱了,从来没听说过毒性增强了
现在的舆论都是说毒性在减弱,但是我感觉没理由啊,不可能每次变异都在减弱啊,平时看新闻,每次变异之后都...
要是能让你感觉出来病毒有没有减弱,就不用做统计了,这么个态度搞遗传病人估计都灭绝了。
delta新闻就曾经说过增强,要看正常新闻。
按照我的感觉,减弱了许多,已经比感冒要舒服多了。
现在的舆论都是说毒性在减弱,但是我感觉没理由啊,不可能每次变异都在减弱啊,平时看新闻,每次变异之后都...
既然要说舆论,德尔塔出来的时候媒体铺天盖地的说毒性变强了,说减弱的极少,不知道你平时看的什么新闻。
关于一个流行病往什么方向演化,主要还是看选择压力,出现温和变种后改为共存,就属于人工选择。这个问题很复杂,并不是本帖要探讨的内容,只能笼统的说大概率是变弱,运气不好倒大霉也是可能的。
要是能让你感觉出来病毒有没有减弱,就不用做统计了,这么个态度搞遗传病人估计都灭绝了。delta新闻就...
所以说个人的感觉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何况你打了辉瑞得嘛……
共存不光是预防,治疗,还包括预后--如果有后遗症的话。如果和普通感冒一样那无所谓,不过目前看有点差。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2656-8/fulltext
另外,目前数据显示Omicron R0可能要高于10,好消息是致死率与季节性流感相当了。以季节性流感美国3e死5w的体量,中国来个【5w*(R0-omicron/R0-influenza)*(14e/3.3e)*医疗水平不如美国的大于1的修正系数】瘦身,一年内可不可以接受。
共存不光是预防,治疗,还包括预后--如果有后遗症的话。如果和普通感冒一样那无所谓,不过目前看有点差。...
美国关于Omicron的数据不能用于推测没有打mRNA疫苗的情况。
由于ADE效应,打了灭活疫苗会比不打更严重,死亡率更高。
后遗症是否严重,取决于感染症状是否严重。mRNA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
问题是钱已经花了,没钱再搞一遍。诋毁mRNA疫苗的宣传稿也发了很多。这要怎么办呢?
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可以办蠢事。真要说什么战时动员,这些人根本是狗屁不通:
战时最宝贵的是时间和资源。现在时间和资源都已经浪费了,撤退计划也没做,只要求死守阵地。最后一定是总崩溃。
美国关于Omicron的数据不能用于推测没有打mRNA疫苗的情况。由于ADE效应,打了灭活疫苗会比不...
“由于ADE效应,打了灭活疫苗会比不打更严重,死亡率更高”这个存疑。
国内主要是灭活疫苗。上海目前看死亡率并没有非常高。确诊六千多,死亡7。和大英宣传的0.1%差不多。
吉林和长春还要更好一些。废物香港算了。
相比之下英美一月份的数据倒是给我整不会了,新增确诊一个大尖一个大尖的;死亡总数从去年9月到现在依然在爬大坡。
美国关于Omicron的数据不能用于推测没有打mRNA疫苗的情况。由于ADE效应,打了灭活疫苗会比不...
某些疫苗有一些零星的统计数据出来,最不利的数据是对60岁以上老人,对Omicron变种出现相反的作用。对此前的变种,以及40岁以下年轻人,目前所有披露的相对严谨的数据都是打了能降低死亡率。但去年印尼有一些新闻报导除外。
目前学术界尚未就ADE达成主流意见,或主流意见是尚无足够证据证明灭活疫苗真的出现了ADE。
对此不便置评。就我个人的选择来说,由于不打说不过去,所以我打了重组蛋白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比较受排挤,目前政策是不给打第一针,只打二三针。大闹接种点之后,他们还是同意了给我打第一针,因此打二三针不再存在阻力。
“由于ADE效应,打了灭活疫苗会比不打更严重,死亡率更高”这个存疑。国内主要是灭活疫苗。上海目前看死...
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huai),还是真不明白(chun)?
香港有大约一半是打的mRNA。某些不方便言说的场景的真实病死率,按香港乘1.5~1.9算,合理。
再考虑我国ICU床位数垫底,现在谈共存根本不现实。要真像你说的那样,还防什么防。
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huai),还是真不明白(chun)?香港有大约一半是打的mRNA。某些不方便言...
“废物”:
。
这接种率,还有讨论是否mrna的必要?
你这理解能力没谁了,我父母俩都是无法接种的群体,综合我的论坛历史发言,你从哪看出来我是共存派的?
躺平最直观的模型是阿根廷,接种疫苗品种接种率和中国非常相似,过去的一个季度大约死了一万人,中国人口是它的35倍,等效人口密度至少是它的20倍,至少目前真放开不控制,“谁家老谁得新冠死了”绝对超过“谁谁得癌症挂了”。
“废物”:。这接种率,还有讨论是否mrna的必要?你这理解能力没谁了,我父母俩都是无法接种的群体,综...
只是说立即共存不现实,并没说你是共存派。
另外不知你说“废物”配张图想表达什么,与本帖谈论的“如何共存”有何关系。
在香港已接种人群中有大约一半是接种的mRNA,死亡率乘一个1.5-1.9的系数是合理的。之所以不是乘2,一方面是因为尚有大量人未接种,另一方面是未接种和接种非mRNA的有明显的年龄选择性,比如年轻人多mRNA,老年人反之,算全社会的死亡率时需要根据年龄分层进行修正。其它可以参考7楼发言。
基于上述测算,再结合目前最好的特效药的临床实验数据,假设合理充分治疗,可推算我国与Omicron共存后在的人口代价,就是顶楼给出的数量级。
只是说立即共存不现实,并没说你是共存派。另外不知你说“废物”配张图想表达什么,与本帖谈论的“如何共存...
香港/美国较低接种率的共存,阿根廷较高接种率的共存,是什么后果。
(omicron季度美国16w万分之五的死亡率,阿根廷1w万分之二死亡率)
另外人口密度,阿根廷16.5,美国36.2,中国全国平均148(胡焕庸线以东等效340),中国香港7125,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以原始2.5 omicron甚至10+的R0,不能不考虑。
目前这种状态,10万简直就是笑话,50w就想搞定也明显不可能的,(阿根廷疫苗用的中国的接种率也接近都死了1/4500,中国30w打底还要修正20倍人口密度系数) 能等降到10w(流感级别)还差不多。
综合R0,毒性,以及医疗(疫苗及治疗-药物)、(人口密度)等一系列参数与中国类似的国家或地区躺平状态下死亡率/社会压力降低到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状态,自然就可以共存。至少目前,因新冠一系列影响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增加,中国是垫底的。
病毒变异成果这条线,看看delta/omicron的疫情报告,最多1-2个月就出结果,没什么可急的。
香港/美国较低接种率的共存,阿根廷较高接种率的共存,是什么后果。另外人口密度,阿根廷16.5,美国3...
如果您愿意,可以解读分析给网友看。我没有抛出一些东西让别人分析的习惯,也不爱接别人的这种茬。
美国关于Omicron的数据不能用于推测没有打mRNA疫苗的情况。由于ADE效应,打了灭活疫苗会比不...
灭活疫苗的ADE效应有石锤了吗?
我爬wall搜过外边的论文数据,貌似没找到灭活比mRNA的ADE效应更剧烈的数据证据。
你那里有没有这样的数据?
某些疫苗有一些零星的统计数据出来,最不利的数据是对60岁以上老人,对Omicron变种出现相反的作用...
科兴在印尼负责临床实验的首席科学家因感染covid死亡。
虽然一个人的死亡在统计上没有太大意义,但我还是觉得十分魔幻。
“由于ADE效应,打了灭活疫苗会比不打更严重,死亡率更高”这个存疑。国内主要是灭活疫苗。上海目前看死...
香港/美国较低接种率的共存,阿根廷较高接种率的共存,是什么后果。(omicron季度美国16w万分之...
你有什么回复我的话,请在回帖里面说,不要去改原文。别人指出问题以后又去改原文,导致他人回复失效,按以前的规矩是直接炸号不商量的,改原文要坚持不伤害他人的原则。
灭活疫苗的ADE效应有石锤了吗?我爬wall搜过外边的论文数据,貌似没找到灭活比mRNA的ADE效应...
我也没去查过。我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因为3点:
SARS如果要做疫苗,灭活应当是最简单的,为何没做成?
除了印度在做灭活,俄罗斯都没做灭活的;
境内实验数据非常完美,甚至没有人因副作用死亡。
合理推测,灭活技术路线一定是存在某种重大的致命缺陷。
我也没去查过。我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因为3点:SARS如果要做疫苗,灭活应当是最简单的,为何没做成?除...
关于疫苗有效性,尽管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但已经严重超出本帖的范围,直接影响这个帖子还能不能存在。另外,探寻什么信息、接受什么信息、相信什么信息,大家应该自己判断,自己承担后果。因此自本帖之后,请不要再发这些内容,否则我会做出处理。
但是新冠对身体机能的损伤是永久性的,而文明社会承担不起这种代价。
我没有验证过“新冠会对身体机能造成永久性损伤”的事,假设它是对的。第一个问题是:防疫同样会带来“永久性的损伤”,比较直接明确的有最近的孕妇,护士和货车司机,比较模糊的有对经济的损害以及各种体现治理能力低下的现象。做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疫情和抗疫谁带来的损伤更大,而不是泛泛的谈新冠有损伤。举个例子,如果未来出现了一个致死率10%,100%留下严重永久性损伤的疫情,是否一定要(停工隔离封城式)抗疫呢?不是的,如果它的r0高达10000,那就不应该实施这种抗疫。
第二个问题是:文明社会能承担的代价比你认为的要高得多。 本轮omicron疫情,主要国家报道的死亡率普遍在千分之一到三的水平(按死亡峰值除以确诊峰值算的)。考虑到这些国家的核酸检测阳性率都异常的高,意味着还有很多未检出的感染者,实际死亡率还会更低。而中国每年每十万辆机动车,会造成100人死亡,死亡率千分之一,更别提没有死但是“身体机能受到永久性损伤”的了。“文明社会”对于承担这种水平的代价,已经是驾轻就熟了。
土办法简要估计一下假如中国不采取严格的清零措施,疫情可能带来的损伤。
美国人口三亿多,两年死了一百万,平均每年因疫情死掉0.17%的人口。假如放任疫情流行下去,那这个数值在近几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RNA病毒快速变异,很容易发生免疫逃逸,上一种毒株感染带来的抗体可能再来一种啥用没有,毕竟现在看Delta和Omicron的交叉保护似乎已经不怎么强了。中国人口基数十四亿,假如中国人感染后的死亡率跟美国人差不多。这么算下来就是每年要死230万左右。中国的人口密度是美国的数倍,这将导致R0很有可能也是美国的数倍;中国的医疗资源存量远低于美国,这意味着医疗挤兑的问题更加严重;灭活路线的疫苗保护率显著差于mRNA,这意味着……此处省略若干条不知道多少字,先前各路大佬已经论述得很充分了。
下面放一些数据作为对比。
中国每年各种原因死亡的加起来在一千万人左右。
“每年交通事故死亡8万,失踪100万,癌症死亡300万。”warmonkey兄的数据。
纳粹德国集中营受害者总人数在一千万人左右。
这种死亡人数能否接受?再考虑因为重症致残的人数在数百万量级,还有因为感染导致生活质量降低(例如嗅觉味觉减退,劳动能力下降,性功能下降等),由此造成的每年上百万个家庭的破碎,上百万个儿童痛失至亲……这些代价是否能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土办法简要估计一下假如中国不采取严格的清零措施,疫情可能带来的损伤。美国人口三亿多,两年死了一百万,...
美国抗疫非常失败,数据不具有太大可信度。上海13万感染,只有2个重症,0个死亡。
有些事情只需要逻辑和常识就能有趋势上的正确判断。比如,现在国外公布的没打过疫苗的人的死亡率并不靠谱。因为,(1)无法排除重复感染,因此没打疫苗不等于完全没有暴露前预防。(2)这些样本可能不易感,易感的已经在前几轮感染了。(3)有很多感染者未被统计。这些因素有的会导致数据偏低,有的导致偏高,完全没准。
最准确的数据在香港,或者台湾。这两个地方接种率都不高,有较多的样本。这两个地方过去都是清零策略,不存在上述三种问题。这两个地方的统计口径都是死亡时阳性即入列,并且假得不那么离谱。香港刚刚爆发过,因此香港数据最及时,最有价值。
别××东拉西扯。
大陆情况是接种灭活疫苗为主,不能直接使用无预防的数据。香港有许多人打的灭活,因此香港的数据又一次提现了价值。其实近期病例这么多,完全可以得到非常可靠的数据。搞得这么魔幻,想必是有难言之隐。
如果不强制检测隔离治疗,那这个数据很快就会符合国外人士的期望的。
一道幼儿园算术题:13万有2个重症,13亿有几个重症?
是不是这道题目难度太高了,超过了您的文化水平?
整件事情的答案,发展到今天,智商健全的人应该都清楚。
我发这些帖子,效果相当于一面镜子,照出这些魔怔人的丑态。
智商欠费带来生存危机。未来文明毁灭,遍地死人的时候,希望有考古学家挖出服务器。我想,通过这些帖子他们应该能理解,为何会死掉这么多人。
一道幼儿园算术题:13万有2个重症,13亿有几个重症?是不是这道题目难度太高了,超过了您的文化水平?...
真的是尸横遍野,怕是朝鲜也没法说是0死亡;“早发现,早治疗”的益处智商在线的人心里也都有数。
要么是0死亡,要么是“遍地死人”,思维跨度过大想来也是智商欠费的一种表现。这个帖子是探讨“如何科学的与病毒共存”,没人指望能“照出魔怔人的丑态”,
“别xx东拉西扯。”
真的是尸横遍野,怕是朝鲜也没法说是0死亡;“早发现,早治疗”的益处智商在线的人心里也都有数。要么是0...
常识:这种没有特效药的疾病,只能靠自愈。病死率与是否得到治疗关系不大。
上海医院有16万床位,小意思啦。
没发生重症,请问你要怎么治疗呢?除了好吃好喝供着,你还打算发明什么治疗方法?发生重症的就算治不好,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九版)
十一、治疗
(一)根据病情确定隔离管理和治疗场所。
1.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 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 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2.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 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 入 ICU 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 ICU 治疗。
(二)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 度等。
3.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RP、生化指标(肝 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 影像学等。有条件者可行炎症因子检测。
4.根据病情给予规范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 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
5.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 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三)抗病毒治疗。
XXXX-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适用人群为发病 5 天以内的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 岁,体重≥40kg)。用法:300mg PF-07321332 与 100mg 利托那韦同时服用,每 12 小时一次,连续服用 5 天。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不得与哌替啶、 雷诺嗪等高度依赖 CYP3A 进行清除且其血浆浓度升高会导致 严重和/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
2.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联 合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 成人和青少年(12-17 岁,体重≥40kg)患者。用法:二药 的剂量分别为 1000 mg。在给药前两种药品分别以 100 ml 生 理盐水稀释后,经静脉序贯输注给药,以不高于 4ml/min 的 速度静脉滴注,之间使用生理盐水 100ml 冲管。在输注期间 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测,并在输注完成后对患者进行至少 1 小 时的观察。
3.静注 COVID-19 人免疫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 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使用剂量 为轻型 100mg/kg,普通型 200mg/kg,重型 400mg/kg,静脉输 注,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次日可再次输注,总次数不超 过 5 次。
4.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 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输注剂量为 200~ 500ml(4~5ml/kg),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病毒载量等决 定是否再次输注。
(四)免疫治疗。
1.糖皮质激素。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 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酌 情短期内(不超过 10 日)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地塞米松 5mg/日或甲泼尼龙 40mg/日,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糖皮 质激素,以减少副作用。
2.白细胞介素 6(IL-6)抑制剂:托珠单抗。对于重型、 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 IL-6 水平升高者可试用。用法:首次剂 量 4~8mg/kg,推荐剂量 4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 100ml,输 注时间大于 1 小时;首次用药疗效不佳者,可在首剂应用 12 小时后追加应用一次(剂量同前),累计给药次数最多为 2 次,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 800mg。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 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五)抗凝治疗。
用于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 和危重型患者,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 素或普通肝素。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按照相应指南进行治 疗。
(六)俯卧位治疗。
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 重型患者,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 12 小时。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