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化学区原专家(版主)@St_Maxwell前几年跑厦大读博去了,不知道还在不在学校,已经几年没见人了。
Intruoduce by H3PO4
Check by yusaki
流程:
1. 1,4’-二苯基二氢四嗪制备
------------------------------------------------------------------------------------------------------------------------------------------------------
反应生成H2S气体具有恶臭且剧毒,N2H4易燃且剧毒,反应过程应在通风良好的通风橱中进行
----------------------------------------------------------------------------------------------------------------------------------------------------- 在1000mL梨形瓶中,加入苯甲腈[1]51.52g (0.5mol),无水乙醇[1]250mL,水合肼(80%)[1]100mL。投入搅拌子后搅拌均匀至澄清,然后加入硫粉[1][2]10g。安装普通回流装置,开启搅拌开始回流。自反应开始溶液沸腾起,溶液逐渐变黄,直至变为棕色,硫粉逐渐溶解[3]。回流开始15min时,会开始析出大量产物的固体,此时应当控制搅拌速度防止磁子跳跃。这之后随着产物的增多,磁子会卡住无法搅拌,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加入无水乙醇或者拆下冷凝管,用刮勺之类的器具手动破碎反应物块,如果这些都不管用,那么则放任其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回流[4]。
从左到右依次为:a)加入苯甲腈,乙醇和水合肼,b)加入硫粉,c)开始回流,d)开始回流15min,e)回流30min时析出大量固体导致磁子卡住
回流3h后降温冷却至室温,拆除冷凝装置,用刮勺捣碎产物硬块,抽滤产物,充分在布氏漏斗上碾碎产物硬块,用水洗涤至产物无氨味。产物为棕黄色固体,无需提纯直接进行下一步操作[5]。
从左到右依次为:a)反应3h结束后,b)抽滤和洗涤,c)重结晶的二氢四嗪(由yusaki提供)
2. 1,4’-二苯基四嗪制备
-------------------------------------------------------------------------------------------------------------------------------------------------------------------
在第二步中生成的NO,NO2气体等均有毒,反应过程应在通风良好的通风橱中进行
------------------------------------------------------------------------------------------------------------------------------------------------------------------ 准备一个2000mL的锥形瓶,将上一步的二氢四嗪全部投入其中,之后加入适量二氯甲烷DCM [1]搅拌至底物刚好溶解(1g底物约需要10mL DCM),此时溶液为棕黄色。加入等体积的冰乙酸[1],搅拌均匀后待用[6]。称取亚硝酸钠[1] [2]138g(2mol=4eq),在激烈搅拌下,一勺一勺的加入锥形瓶。加入时立刻产生气泡(NO),溶液变红。液面上方的气体变红(NO2),但不久后消失。待上一药匙的NaNO2加入产生的气泡消失后,再加入下一药匙亚硝酸钠[7]。当加入一半亚硝酸钠后。加料速度可以适当的加快[8]。直至所有的亚硝酸钠加入后,搅拌15min[9] 点板TLC监测直至反应结束[9]。这之后,加入与冰乙酸等体积的水,继续搅拌15min淬灭反应(可能气泡溢出!!)。
从左到右依次为:a)二氢四嗪溶解于DCM/HOAc的样子,b)加入第一勺NaNO2的样子,c)加料后期溢出NO的样子,d)在烧杯中进行加料的样子(由yusaki提供)
反应结束后,向锥形瓶中加入碳酸氢钠NaHCO3固体[1](气泡溢出!![10][11]),中和到无明显气泡冒出,将所有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分出下层DCM层,水层用DCM100mL x2萃取2次。合并的DCM层用饱和NaHCO3溶液200mL洗1次,水200mL洗2次,饱和食盐水200mL洗1次,放出后用无水硫酸镁[1]干燥。干燥后的溶液过滤滤除干燥剂,然后旋蒸旋干可以得到产物粗品。
产物粗品过硅胶柱[12],以PE/DCM=1:1洗脱,收集紫红色色带,旋干即可得产物[13]。核磁表征[14]。
从左到右依次为:a)开始过柱收集色带b)过柱即将结束的样子,c)纯化后的四嗪(由yusaki提供)
注释
[1]苯甲腈来自安耐吉化学试剂公司,未经提纯即可使用;无水乙醇来自国药化学集团公司,未经提纯即可使用;水合肼来自国药化学集团公司,未经提纯即可使用(高毒注意!!)。硫粉来自西陇化学试剂公司,未经提纯即可使用。二氯甲烷来自国药化学集团公司,未经提纯即可使用。冰乙酸来自国药化学集团公司,未经提纯即可使用。亚硝酸钠来自国药化学集团公司,未经提纯即可使用。碳酸氢钠来自国药化学集团公司,未经提纯即可使用。无水硫酸镁来自国药化学集团公司,未经提纯即可使用。
[2]硫粉和之后的亚硝酸钠在反应前应研细,不应有大块或者晶体的存在。
[3]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H2S气体,因此反应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
[4]根据提供人的实验结果,不捣碎物块对反应结果无太大影响。
[5]产物为棕黄色固体,在潮湿空气中慢慢表面变红。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可以得到亮黄色针状晶体,但是大大折损产率。
[6]checker报道,在冰乙酸中加入10%的水,能使得反应更快更平稳的进行。
[7]判断上一波气泡结束可以通过以下的特征判断:1.气泡的溢出减小。2.锥形瓶内的上半部分气体重新变红。这是因为反应放出NO,遇到锥形瓶上方的空气产生NO2变红,但随着气泡的不断放出,NO将锥形瓶上方的空气全部逐出,只在瓶口处变红。当气泡放出减缓后,空气倒涌入烧瓶,使得烧瓶内气体重新变红。
[8]加料过程中,锥形瓶中会出现少许白色固体,这些是生成的醋酸钠。
[9] 产物的Rf = 0.50(DCM-PE = 1:1 (v/v)).如果反应完后仍然剩有原料,可适当补加亚硝酸钠至6eq以致8eq。
[10]加入碳酸氢钠中和是漫长的过程,因为产物不耐碱,所以不建议更换为Na2CO3或者NaOH中和。且越接近终点时,气泡越猛烈,越要防止气泡的溢出。
[11]中和过程中可能出现大量盐析出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补加水以及二氯甲烷以充分溶解产物和盐。容器容积不够时,应及时更换大容积容器以防止溢出。
[12]硅胶柱以湿法装柱,PE为初始溶剂,将粗产物用最少量DCM溶解后上柱,首先用大量PE冲洗以滤过DCM,这之后逐渐增加极性,PE/DCM=1/1时,产物开始洗脱。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TLC监测,因为产物有极特征的红色,收集色带即可。
[13]产物为紫红色针状晶体,颜色极为特征。过柱得到的产物微微发粘。产物的重结晶更换各种溶剂的效果都比较差。少量产物可以通过升华得到长的针状松散晶体。
[14] 产物的核磁谱图为
1HNMR(600MHz,CDCl3):
δ=8.58(m,2H,ArH) ,7.55(m,3H,ArH).
13CNMR(150MHz,CDCl3):
δ=164.00(C-tetrazine) ,132.69 ,131.81 ,129.33 ,128.00(C-Ph).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