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及李承举系专利《共晶盐起爆药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2110495113.3)下称原专利申请的申请人。近期发现,某南方理工大学知名研究团队在本团队不知情的情况下,以高度雷同的技术方案申报专利(专利名称:乌洛托品高氯酸盐及其应用;申请号:202410176081.4 乌洛托品基胺高氯酸盐及其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专利号202410008827.0)
事件起因
2024年10月,团队成员(王)发现某大学团队于2024年2月提交的专利申请(专利号:202410176081.4),下称涉事专利申请。在技术方案、设计逻辑及核心参数等方面与本人专利申请高度重合。经比对,其申报的专利部分内容虽对细节进行了调整和扩充,但核心创新点与原专利申请完全一致,且未在申请文件中注明任何来源引用。
专利申请背景
本团队(王、李)于2021年5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共晶盐起爆药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涉及含能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具体为乌洛托品二高氯酸盐及高氯酸铵的共晶物。
雷同点归纳:
原专利申请与涉事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对比
1 涉事物质
原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共晶盐起爆药及其制备 方法,涉及起爆药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二高氯酸乌洛托品与高氯酸铵的共晶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6H14N4·NH4 · (ClO4)3 。
涉事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第二页有如下内容:乌洛托品有机阳离子;NH4 +;和高氯酸根离子;所述乌洛托品有机阳离子、NH4 +和高氯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
上述可知,两份专利申请的物质组成及比例完全相同。
2 涉事物质工艺
原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0010-0015限定了所述物质的合成工艺如下: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共晶盐起爆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含氨原料、乌洛托品、高氯酸单体和/或高氯酸离子盐在溶液状态下进行中和反应,得到沉淀的反应物;S2、提取所述反应物,进行清洗以及干燥得到所述共晶盐起爆药。
[0011] 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S2中清洗采用水洗或醇洗。
[0012] 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S2中的干燥的温度为30~70℃。
[0013] 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含氨原料为氨和/或铵离子盐。
[0014] 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含氨原料至少包括氨气、液氨、氨水和含氨有机/无机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5] 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铵离子盐至少包括高氯酸铵、碳酸氢铵、碳酸铵、氯化铵、硫酸铵、硫酸氢铵、硝酸铵、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磷酸三铵、氟化铵、溴化铵和碘化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而在涉事专利申请中,与原专利申请雷同的化合物HXP-4的合成工艺如下:
[C6H14N4][NH4(ClO4)3]的合成(原料中[C6H14N4]:NH4 +:ClO4物质的量之比约为1:1: 3)
先将0.54g的NH4Cl和1.40g的乌洛托品共同配置成25ml的混合水溶液,称取4.29g 的HClO4 (70wt.%)在常温下缓慢滴加到混合溶液中,加料完毕后继续反应10min,冷却到15 ℃以下,抽滤,采用乙醇洗涤,将滤饼烘干即可得到[C6H14N4][NH4(ClO4)3]晶体,并命名为 HXP-4。
涉事专利申请合成中所涉及的原料及工艺均在原专利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有公开表述。
3 涉事物质表征
原专利申请在第三次专利审查意见答复中,附带了所述物质的XRD图谱如下:
而涉事专利申请中所述HXP-4的XRD图像如下:
稍有化学理论常识的人都能判断出,上述物质为同一物质
其他疑点
①原专利申请在2023.10.27驳回,而涉事专利申请在2024.02.08递交,从时间跨度上看,耐人寻味*1
②原专利申请中有关于该物质的红外光谱图,而稍有理科、工科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表征物质的常用手段,而涉事专利申请中竟然没有,耐人寻味*2
③原专利申请中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物质的主要用途(1、2),也是团队经试验得出的最佳应用场景是起爆药领域,而涉事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9、10)竟然避开了这个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耐人寻味*3
④原专利申请公开文件中未上传其粉末XRD表征图,而是在专利审查文件中递交给专利局,而专利审查并不公开,涉事专利申请中的粉末XRD表征与原专利中一模一样,结合②中的内容,耐人寻味*4
⑤稍有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该物质最简单有效的制备方案即是酸碱中和,使用氯化铵进行复分解制备目标物质的工艺很容易引入吸湿性、腐蚀性强的氯离子,不利于产品品控,而涉事专利却选择这种方案,耐人寻味*5
[修改于 18天3时前 - 2025/06/20 16:01:10]
这个材料其实是筛了一个体系才发现的,前后尝试过和乌洛托品组成共晶材料的有钾、钠、肼、锌离子、钙离子、乙二胺等。发现肼也可以组成类似的共晶材料,但是稳定性极差70°鼓风干燥就会变色分解。其它离子未观察到明显的共晶特征。
WA本身很难作为一个“起爆药”来看待,科技发展至今起爆药与猛炸药的边界越发的模糊。它的撞击、摩擦感度堪比猛炸药,落槌撞击也仅导致局部变色分解,我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没有一次实现了撞击引发爆轰;它的DDT需要强密封环境,数次测试都是局部燃烧顶起了堵头,没有实现DDT,破坏了这种环境后只能引发燃烧;另外它不需要在体系内引入重金属离子,对环境和人员相对友好;生成工艺简单,反应温和,几乎不产生废水;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耐高温性能稍差,但是185°也在常规起爆药的应用范围内,185°是它的熔点,融化前的稳定性则是十分良好的,比如150°下3h不变色不分解。
令人感慨的是它的许多特点都十分有别于常规起爆药,可以说这就是十几年前许多人寻求的本质安全起爆药,只是它来的有些晚了。
最后关于专利高度重合一事,我个人倾向是二者间存在关联的,含能材料分子结构很简单,这么多年大家已经拼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大部分一眼看去就知道没必要去拼它。而公开的研讨渠道无外乎寥寥几个期刊、专利、会议论文,近几年国内的高氯酸盐钙钛矿是一个热点,被人盯上带着目的性的检索,很容易就会发现我们的专利(事实上我仅利用工作之余随意检索了一下就发现这个高度重合专利)。受限于专利审查员要求的单晶XRD我们提供不了,专利很遗憾的被拒了,这时仅需完善单晶XRD数据即可快速写出一份,在我个人看来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