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第五章 现代高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 现代高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高技术概述

高技术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群,它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原子能的利用而发展起来的。1940~1955年,以原子能的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利用核能;1955~1965年,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为标志,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外层空间;1965~1975年,以重组DNA为标志,人类开始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1975~1985年,以微处理器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扩大人脑能力的技术开始形成主流;1985~1995年,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信息革命时代。从各阶段高技术的发展步伐可以看到,高技术渐渐成熟,并形成电子电动化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并向环保技术渗透,沿微观领域向生物技术发展,沿宏观领域向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拓展的一大批相互关联,成群成族的高技术群落。进入新世纪,这些高技术群落将以雪崩之势向前发展,对世界继续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高技术及其产业的涵义和特点
(一)高技术的涵义
今天,高技术是一个在文献与媒体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然而,这一词汇出现的历史并不很长。20世纪60年代,当一座座大型建筑拔地而起时,有两位美国女建筑师写一本叙述这些建筑的书,名为《高格调技术》。有人认为,这大概是高技术概念的最早原型。70年代,高技术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人们把那些通过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开发、生产出来的新型产品称为高技术产品。1981年,美国出版了以高技术为主题的专业刊物--《高技术》月刊,高技术一词开始广泛地流传开来。1985年,美国商务部出版了《美国高技术贸易与竞争能力》,开始对高技术产业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然而,究竟何谓高技术?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l.高技术是指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在为美国第95届国会提供的《科学政策工作词汇汇编》中指出,高技术指一些比其他技术具有更高科学输入的某些技术创新。
2.高技术是"尖端"的、"前沿"的、"先进"的技术。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高技术的定义是,高技术是一系列新兴的尖端技术的泛称。
3.高技术是从经济角度对一类产品、企业或产业的评价术语,凡是技术所占比重超过一定标准或比例时就可称为高技术产品、企业或产业,如美国商务部对高技术产业的定义是,研究与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或者科学技术人员在总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
然而,尽管高技术的定义众说纷纭,但人们对高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实际上是比较一致的。这就是高技术的出现体现了当代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高技术从本质上说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并能形成产业的先进技术群落。
本书所涉及高技术的内容有: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等,这些正是本章各节要阐述的内容。
(二)高技术的特点
关于高技术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高群落。当代高技术开发,不像以往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技术变革那样,是由比较单一的技术发展起来的。如 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几次重大技术发明,先出现了纺织机,后来出现蒸汽机,以后又出现了电力技术。与此不同,当代高技术的崛起是群落式的,亦即它是以一群一群的方式出现的。当代高技术崛起的这种特点,意味着一种高技术的兴起将相应引起和促进一大批相关联的高技术问世,从而形成"雪崩式的连锁反应"。
2、高投资。高技术是资金密集型技术。高投资既是高技术充分发展的支撑条件,也是高技术得以崭露头角的显著特征之一。近20年来,西方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投入研究与发展的资金大多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左右,有的国家甚至接近3%,这个比例从绝对数量来说几乎相当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3、高智力。高技术主要依赖人才及其智力和知识。国外高技术企业中,具有工程和科学学位的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0%-65%,相当于传统技术产业部门的5倍。以机器人技术为例,它涉及到机械工程技术、动力学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思维逻辑、人工智能、微型电视摄影技术、光技术、语言分析合成和发送技术等等,可以说集现代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之大成,成为各种最新知识高度密集的产品。
4、高收益。高技术开发成功后收益很大。不仅高技术开发主体本身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高技术产品的广泛使用,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改造传统产业,增加整个产业的活力,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
5、高风险。由于高技术是新兴的、高层次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定型,发展变化快,不确定性因素多。因此,高技术企业比普通企业风险大。高技术开发的高风险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创造活动的不确定性,失败率高;二是投资回收的波动性,投资的收益起伏很大,高技术开发的失败率高达80%左右。
6、高渗透。高技术处在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技术领域,因而它能广泛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带动社会各业的技术进步。
7、高竞争。高技术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其原料供应和市场竞争是国际性的。只有经受严酷的国际竞争的考验,才能生长出真正的高技术。同时,高技术的产品目标、技术指标及性能价格比,也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去较量。
8、高时效性。高技术的时间效益非常突出,不能及时进入市场就意味着失败。
9、高战略。高技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技术、政治、军事来说具有很高的战略性。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实力和技术优势的标志,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地位。
(三)高技术产业的涵义
所谓高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不断将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即:高技术产业是围绕高技术形成的、知识高度密集、技术含量大的高附加值产业。尽管目前对高技术产业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但人们通常认为,高技术产业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产品的技术性能复杂;二是科技人员在职工中的比例较大;三是设备、生产工艺建立在尖端技术基础之上;四是工业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高。
(四)高技术产业的特点
1、知识密集型和人员知识化
高技术的创造性、智力性、时效性等特点,形成了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之一:知识密集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高。一般而言,高技术产品有三类;①领先的尖端技术,运用最新科学成果和技术设备创造而成,例如克隆技术,高技术创新高于原有技术的简单积累。②高度复合型产品,一种高技术往往以某项技术为主,是多门科学技术汇集的结果。例如;计算机上的一个芯片,要集成上百万个电子元件,涉及固体物理、电子学、现代光学、精密机械与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制造芯片所需的超静、恒温、恒湿、防磁、防震等工艺条件,则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才能实现。③高智能型产品,其软件成分比硬件成分还要高,如计算机软件开发,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管理等。可见,从事高技术开发的企业。知识是支柱,科技人员是发展的动力源。
2、发展速度快
高技术中凝聚的科技知识多,附加价值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谓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这样看;产品每公斤重量的价格,如果钢筋为1,则小轿车为5,彩色电视机为 30,计算机为 1000,集成电路为 2000。即从重量上看,集成电路的价值是钢筋的 2000倍!所以高技术企业凝聚的发展潜能是传统产业无法相比的。"速度"在高技术产业中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企业的规模。由于高附加值和高效益,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几年内成倍增长的例子屡见不鲜。著名的英特尔公司,靠2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起家,几年就济身于美国资产最多的30家公司之列。②产品更新周期短。产品和人一样,要经历出生、成熟、衰退和死亡的寿命周期。高技术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对很短,产品更新换代快。如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3年增长4倍,从1946年第一代计算机问世,到第五代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仅40年时间,性能提高100万倍。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的设备也要高速更新,如生产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的设备,10年更新3代。
3、研究与开发费用高
高技术公司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一般占其产品销售额的比例在5%~12%之间,是传统产业的2~5倍。主要原因是:①高技术产品体现高、新、尖,所以在研发过程中,一是人员设备要求投资比例高,如光电子研究中心等;二是技术风险大,其新型和时效性使成果的淘汰率很高。②在研究成果商品化时,所用投资比研究开发投资还高5~20倍。③产品更新换代快,设备更新费用增加。④市场行情等其它因素影响。所以,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是一种高额投入,使高技术企业在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资金和技术风险。据统计,美国高技术风险企业能生存5年以上的只有15%~20%。这使得高技术企业把管理和产品开发视为生存之道,而社会风险投资也成为高技术产业必要的支持。美国自1993一1997年,仅硅谷一地的风险投资就达55亿美元。许多其它国家也都有相应的风险投资政策。
4、驱动改造和竞争激烈
高技术一方面形成新产业,一方面又驱动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一般从三方面进行:①采用微电子技术等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造成技术密集型产业;②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环境污染等;③优化设计、优化生产、优化管理、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生产、辅助工程设计等,从而使传统产业创造出较高效益。高技术的这些功效,使它进一步成为世界范围的竞争焦点。如前所述,高技术企业之间的兴盛和衰落快速演变,一些大型公司也不能幸免,如英国国际计算机公司(ICL),最终被日本富士通公司收购。不仅企业如此,国家之间的高技术竞争也如火如荼。例如微电子产品,1978年,美国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52.5%,西欧20.8%,日本24%;到1986年,日本上升到45.7%,美国占44.2%,下降到第二位,西欧则下降9%。经济格局在短短数年间发生如此剧烈的动荡,前所未有。
5、全球化
高技术在促进世界经济国际化中扮演了最为活跃的角色,这不仅体现在它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如通信和交通等,而且在它的本质特征中也体现出全球化的需要。随着研究与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它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特性日益突出,以至许多重大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由一家公司、一个集团甚至一个国家承担已不可能。高技术的时效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强烈呼唤不同国家之间的科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共担风险。1980年,美国硅谷的高技术公司中,21%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和16%的制造工作在欧洲和日本进行,而装配工作的88%在发展中国家完成。特别是高难度、投资多、规模大的高技术项目,如尤里卡计划、人体工程和大型空间站等,都需在国际间寻求合作伙伴。这些合作推动了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的跨国界大规模流动。
二、高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当代高技术产业革命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是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竞争的有效手段,这使它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制高点。
(一)科学技术前提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及革命。首先,世纪之初建立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从基本观念上打破了机械自然观,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意识观念,引起整个科学思想的变革,使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一系列交叉的边缘科学。特别是二次大战后,自然科学进入发展新阶段,粒子物理学、现代宇宙学、量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等新学科兴起,从微观结构、宇观天体和生命世界等各个侧面,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现代自然科学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理论体系,为高技术的诞生铺平了理论之路。例如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式,是核能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前提,也是以后的航天技术发展的基础;电子学和半导体材料研究使计算机成为可能;分子生物学为生物工程开发敞开了大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超循环理论、协同学等系统科学成就为解决大规模复杂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使大规模集成电路、空间和海洋技术、原子能、人工智能等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门类的高技术群得以全面实施,并高速发展。
在技术准备上,人类历史上的几次产业革命,如以纺纱和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和以电力、化工为代表的电气革命,都是现代高技术产生的技术基础。前者实现了从手工业到机械工业的转变,在钢铁、运输和机械制造等行业形成技术联系,是现代机械化大生产的前提;后者实现了电力工业体系,在无线电通讯、舰船、机车、石油化工等方面形成技术体系,为现代高技术在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和海洋等技术的发展,在物质材料、手段、工具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条件。
(二)社会前提
社会经济政治的运动和需求,历来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对高技术群的产生、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1、军事战争的需要  
在20世纪初期和中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影响了整个世纪的发展。
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标志着全球竞争时代到来。由于扩军备战和军事开支剧增,如德国在40年里增加了335%,使军事工业和军事技术高速发展,德国克鲁伯公司的年利润在1914年比上年猛增257%。1906年,英国第二艘载有12门12英寸口径大炮的"无畏舰"下水,而飞机、坦克、毒气弹等成为战场上的新式武器。
30年代末期,日、德等国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航天助推火箭的前身,由德国赶制的V-1和V-2飞弹初见雏形;原子弹在二战行将结束时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爆炸(为研制原子弹,德国在战争中掠夺捷克的铀矿石,在挪威建立重水厂;而美国则动员了50多万人,15万科学家,投入22亿美元,进行了空前的多领域、多小组协同作战,终于抢在德国之前完成研制),这是原子能利用的开端;电子计算机、雷达及通信设备、细菌和化学武器、多品种高性能的飞机、舰船和常规武器等,或登上历史舞台,或飞速发展。
战后,冷战开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军事集团出现。严峻的对峙局面进一步刺激了军事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代代升级;地球卫星、登月旅行、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宇宙探测器相继登场;核武器、导弹、核动力潜艇咄咄逼人,核电站也应运而生;到80年代,美国里根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投资预算1万亿美元,把地上、海洋、天空的战争发展到太空。90年代,冷战趋于缓和,世界出现多极化,军事高技术开始更为积极地向民用转移。
2、经济推动  
经济需求对高技术发展的影响占据首要地位,这主要体现在生产领域的需求、社会经济投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方面。在当代,商品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含量的竞争。高技术的"高",在于它具有战略制高点的地位,它对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重要性可以与武装力量相比拟,当今世界的高技术竞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日本决心在55个高技术产品中,超过欧美技术水平的达到48个,而美国的高技术工业贸易保持了数亿美元的顺差,还有人预测,21世纪上半叶,环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心。冷战一结束,克林顿政府就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马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出反应,在全球范围掀起了新一轮开发信息技术的热潮。国家和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成为高技术发展的巨大推力,1990年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7个发达国家工业总产值的1/3。
3、政策和规划  
在高技术竞争的压力下,各国纷纷制定推动本国高技术发展的政策,使高技术获得更加充分的投入。世界用于科研的经费在80年代末每年达4 0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发展经费通常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3%。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开始,一系列以高技术为核心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计划相继出台,如欧共体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和人类科学新领域研究计划,原苏联的加速战略和经互会的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纲要,我国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计划,以及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此外,亚洲的"四小龙"、巴西、加拿大、印度等国也都在80年代中前期制定了国家发展战略计划。所有这些计划,都力图根据本国或地区、集团的情况,集中有限的资源,发挥优势,使发展方向明确而持久。在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下,科研机构和企业统一组织联合攻关,解决了许多由分散的力量、资金、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时,高技术以群体方式纳入世界性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在相互制约和补充中获得了整体性协调进步。
4、科学园区  
科学园区也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科学城,是适应高科技发展而形成的新型组织形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使技术、工业、贸易一体化,有利于集中资金,扶持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还可以培养急需的高技术人才。科学园区往往建立在大学或科研机构集中的地方,以便在智力密集区促进科学技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从而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硅谷是最早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有自发的性质,后来的科学园区逐渐成为各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到80年代末,全世界已有数百个科学园区,大大加速了高技术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进程。例如美国硅谷的 7000多家高技术公司每年有20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300亿美元的出口额;而我国中关村高技术经济开发区1997年上缴利税也达10.9亿元。
5、教育  
高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只能通过教育来实现。所以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科技发展的状况,高技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更进一步使教育成为高技术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关键。所以,重视教育已成为宏观管理的一个着眼点,"科教兴国"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教育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育的功能不再限于传授知识,它更注重能力培养;学校教育被延长到终身教育;教育对象由"专才"向"通才"演变,专业精细的划分正在被打破;计算机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总之,向现代化转移的教育,正在为高技术发展提供所需的新型人才。
三、高技术的社会影响
一般认为,1942年12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的运行,标志着当代高技术的产生。从此,一系列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高技术日益崛起,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至今尚在涌动的高技术浪潮。
1945年7月16日,在第一个核反应堆出现三年后,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本上爆炸成功,第二颗与第三颗分别于同年8月6日和8月9日投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核能的应用尽管首先应用于军事上,但它后来向民用的转变打破了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观念,开启了新能源技术的端倪。1946年ENIAC--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成功投入运行,1947年半导体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的发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制成,以及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器的问世,为20世纪的电子信息技术革命铺平了道路。1973年分子遗传基因的首次剪接和重组拉开了生物技术的序幕。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和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标志着人类开始迎来了一个空间技术的新时代。到80年代,世界各国已围绕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海洋六大高技术领域,相继开发出一大批相互关联的高技术群落:微电子、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光电子、卫星通信;非晶态、多晶薄膜、碳纤维、记忆合金、分离膜、超导体;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微生物、酶、细胞、基因、空间探测、空间工业、航天运输、空间军事;海底采掘、海水淡化、海水提铀等等。这些雪崩式推进的高技术群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提高社会生产力
高技术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生产从依靠体力向依靠智力的技术转移。在社会生产急剧扩大,人的体力发挥已接近极限的情况下,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必须深入发掘人的智力资源。在高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劳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知识水平上。如前所述,高技术产业内部的智力劳动是主流,要求多数劳动者具有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传统产业内部的劳动通过高技术改造也对劳动者提高了要求,所以高技术促进劳动者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各种社会培训和教育形式也应运而生。劳动工具是延长人类体能的物质基础,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表现。高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更是从脑力上延长了人的能力。1982年美国使用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 000亿脑力劳动者1年的成果。高技术还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劳动对象的内容,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在生产管理中,管理科学使生产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产品标准化、系统化、通用化。
2、促进经济转型
在产业结构内部,由于一大批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破土而出:如生物技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等,使原有产业结构增添了大量新鲜内容。其中信息服务业在1990年的世界总产值已超过3000亿美元,计算机产业1989年的世界市场达1500亿美元。同时,高技术有效地促进传统产业技术革新和重组,使传统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在生产力系统内部,发展生产力所依靠的力量越来越从实体转向非实体,利用文字、符号、图纸、指令等信息完成管理。在劳动资料内部,机械化装备和自动化装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金属材料的比重下降,而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比重增大。所有这些转变在外部形态上表现为: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移;由高物耗型、高能耗型向节物型和节能型转变;由硬型向软型转变等。
3、加快经济增长
二次大战以后,许多国家大力支持高技术生产和应用,使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有的翻了一番甚至两番。日本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 10397亿美元,比 1950年增长 20多倍。70年代以来,世界半导体微电子工业产值已近500亿美元,其增长速度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3~5倍;日、美信息产业的产值已分别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36%和32%;目前全世界高技术、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超过3.4万亿美元;国际贸易额接近26 0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高技术促进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过去粗放型经济是数量型增长,而现代社会经济从50年代起向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转变,向集约型和高质量型经济转变。
4、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在生活准则上,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快节奏、高效率等新观念日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准则。在人际关系上,现代交通、通信设备等促进了人际间广泛快速方便的相互联系,现在街头手持无线移动电话的人已随处可见。在劳动条件上,人们在生产中享有良好的劳动条件,劳动方式从重体力转变较为轻松,甚至以信息网络的手段部分实现了"在家上班"梦想。在家务劳动上,家庭电气化降低洗衣扫地的强度,电脑还能帮助家庭理财,使家务劳动大大减轻。在精神生活上,电视等音像技术生产一代代走向完美,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风靡世界的电影巨片"泰坦尼克号",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不是剧本,而是现代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良好的视听效果享受。
5、推动经济国际化
高技术带来的巨额利润使资本积聚达到空前规模,成为进一步开拓市场的基础;自动化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细化、专业化和管理水平提高,进而使生产社会化,产生跨越国界的国际分工;高技术本身的国际性更推动了经济国际化。本世纪中期以来,国际生产分工从早期的部门分工和产品生产分工,发展到技术基础层次:不同型号和规格的产品、零部件产品和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在发达国家间不断深入。此外,各种类型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运输技术和系统科学等发展,缩短了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距离,为资本大规模越出国界,加速国际资本的循环运动创造了便利条件。
6、技术的风险与"负效应"
高技术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做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够,对技术应用不当和追求眼前利益,高技术也会带来副作用,不利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的巨大能力,使它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现代社会面临的全球问题,如人口膨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核武器威胁等,都与人类运用高技术,加速改造自然的生产有关。无数事实表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能造福万代,又能遗患无穷。这种情况现已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人类只有自觉建立与自然的新型协调关系,确立新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模式,从维护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目的去使用自然科学、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文号 / 41592

万流景仰
名片专栏发私信
学术分 13
总主题 784 帖总回复 1595 楼拥有证书:学者 机友 笔友
注册于 2008-05-17 10:48最后登录 2024-05-04 00:39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个人简介

传感器测试,物联网监控,测控。130 0345 0361 手机微信同号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插入资源
全部
图片
视频
音频
附件
全部
未使用
已使用
正在上传
空空如也~
上传中..{{f.progress}}%
处理中..
上传失败,点击重试
等待中...
{{f.name}}
空空如也~
(视频){{r.oname}}
{{selectedResourcesId.indexOf(r.rid) + 1}}
处理中..
处理失败
插入表情
我的表情
共享表情
Emoji
上传
注意事项
最大尺寸100px,超过会被压缩。为保证效果,建议上传前自行处理。
建议上传自己DIY的表情,严禁上传侵权内容。
点击重试等待上传{{s.progress}}%处理中...已上传,正在处理中
空空如也~
处理中...
处理失败
加载中...
草稿箱
加载中...
此处只插入正文,如果要使用草稿中的其余内容,请点击继续创作。
{{fromNow(d.toc)}}
{{getDraftInfo(d)}}
标题:{{d.t}}
内容:{{d.c}}
继续创作
删除插入插入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
ID: {{user.u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