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行业“老兵”职业生涯回顾之三:对技术的热爱铸就我的工程师生涯

1994年从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后,我开始了在河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的工作,主要从事工控产品开发。其实在大学期间,我就比较多的参与了老师的项目,当然主要是以学习为目的。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子行业还是比较落后的,各种标准资料都很缺乏,很多东西需要靠自己测试。信息太少,每找一个资料都要出差;参加器件交易会,每次都会背回来一堆资料,各种手册都需要花重金购买;加工PCB,也需要亲自去厂家联系,工作效率很低,有什么想法都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不过,当时这种状况造就了比较好的学术研讨气氛,大家交流的非常多,这点要比现在好。中国的电子行业确实进步很快,记得80年代我父亲做粮食测温系统的时候,就曾为了做一个计算机的接口和AD采集而跑遍了很多大学,那个时候苹果机的接口标准咱们没有啊。当时,自控行业很大的工作量是进口设备的国产化。外国人维修的昂贵费用让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人难以接受,在老外不提供任何资料的情况下,通过解剖分析和维护维修,使之变成我们能够控制甚至改造的设备很费功夫,但是从中我们也学到了太多的东西。当时我遇到的一个德国工程师就曾说,再过些年,可能中国工程师会抢他们的饭碗。

1996年,我又返回南京理工大学,攻读光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图像处理和热像仪系统检测的研究;1999年毕业后,我进入巨龙通信,从事通信行业的工作;2002年,我开始进入安防领域,现任深圳凯创电子技术总监、石家庄友立视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大家从我的经历可以看到,这十多年来,我参与从事了电子行业几个不同专业的工作。


我在巨龙的几年时间,是中国通信行业发展最快的几年。当时我们拿着其他行业想都不敢想的高薪,从交换机到手机和光传输再到IP,这些都闪电一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使电子工业迅速向信息产业转移。原来认为很难的电路,很难实现的系统,通过逻辑器件和MCU都解决了。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太多的新东西需要学习,原来的知识结构不行啦。有很多人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结束了技术生涯,我是幸运的一个,有机会参加了很多艰苦的项目,而且在当时来说都是最前沿的。从单纯的电子线路设计到系统设计的转变是一个最难的过程,原来只是考虑局部的技术设计和指标就可以,现在却要统筹考虑系统的每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


这么多年来做了很多项目,有困难,有挑战,当然更多的是成功后的喜悦,记忆很深的有这么几个。94年刚毕业的时候搞自动机床,在步进电机驱动试验的时候烧了好几只大功率三极管,胆子一下小了,但我当时的师傅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要求我只要不是同一种毛病造成的就做下去。后来用示波器仔细分析了很久才发现是驱动的隔离变压器出了毛病。大家知道,电子设计中涉及到变压器部分让很多人都很头疼,当时我也是没有很好的按照设计流程去计算精确,不过从此我养成了严格设计流程,计算和系统建模的良好习惯。


2002年,我们自己开始开发基于TM1300上的DVR,当时做MPEG2的人很少,在编码和解码部分完成后,遇到了硬盘的读写问题,由于当时的接口里面没有使用DMA,硬盘的读写站了大量的CPU资源。后来,我反复阅读硬盘协议,对FPGA的了解也从那时开始了,在一片FPGA中可以写进所有我们需要的接口包括DMA通道。于是我学会了FPGA,而且逐渐深入,现在我们正在做FPGA的实时图像处理。所以说,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还是要大胆地迎接挑战,敢于采用以前没有使用过的东西,这样才会进步。我本人对任何细节的技术都很感兴趣,软件和硬件遇到问题我都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彻底解决。


去年,我们为一家公司开发安防摄像机的自动聚焦模块,国内这方面的论文和理论分析很多,但真正形成产品的很少。我当时遇到了很多开始时候没有想到的问题,图像噪声、镜头的精确度、红外图像的变化等等都被我们克服后,在搞500mm以上长焦镜头时出现了大气湍流的影响而且很大,对图像的影响包括所有频率,很容易造成误判,只靠爬山算法无法解决,必须提供更好的判据。而当前流行的算法我们都试了,都在气流的变化中失效了。在困惑和苦苦思考一个多月、分析了几百组数据后,我突然记起原来在学校时候做红外热像仪反射棱镜驱动锁相定位检测时候的一个电路设计,只靠一只光电管很难提高定位精度,因为电源的波动以及管子的一致性等都会造成定位误差,后来我们成功地加了第二只管子,在第一只和第二只的比较跳变边沿来定位,一下子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的精度。沿着这个思路,我在设计聚焦算子的时候也引入一个参考算子,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取出更加能够代表清晰度,而与图像随气流的变化减小联系,这个思想一形成,我就立即实验了几种方式,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办法。其实,任何做过的项目都会给自己永久的帮助,当然你一定要善于总结和利用。


与十多年前相比,现在的电子工程师通过网络可以和世界接轨,软硬件的结合程度更加紧密,信息量也使得工程师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总体上讲,现在年轻一代工程师们的条件很好,更加懂得利用各种先进工具,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意识也很强。但与此同时,这样的条件培养了人们懒惰的思想,更喜欢依靠网络资源。现在很少有工程师能不参考任何资料而独自画出一个收音机的电路。现在的年轻工程师,注重最新的技术,知识很丰富,但是缺乏基本理论,习惯了用辅助软件设计东西,忘掉了所有学过的公式,离开计算机就失去了大脑。现在的工程师,考虑自己的太多,比如一个单片机设计工程师,很少能考虑到他所设计的系统需要什么样的电源、电压、电流、纹波、共模干扰等等,直到调试过程中出现了死机才回头去找电源的问题。当然我不是说单片机设计工程师一定要懂得电源设计,但必须要向电源设计工程师提出自己合适且合理的要求。


工程师要想真正提高设计水平,只有靠多做项目,纸上谈兵收效甚微。敢于承担项目,合理利用你所学过的任何知识。适当的时候要补一补理论,如最新的数学知识、电子理论等。此外,除了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工作心态也很重要,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有的人会认为是在给老板打工干活,有的人则认为是在学习新的东西,项目完成后两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工程师没有对技术的热爱,最好赶紧转到管理或市场更好。



石家庄友立视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

作者:李京洲
文号 / 49188

盖世豪杰
名片发私信
学术分 40
总主题 650 帖总回复 1183 楼拥有证书: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注册于 2005-11-29 23:44最后登录 2024-02-19 21:27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个人简介

暂未填写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插入资源
全部
图片
视频
音频
附件
全部
未使用
已使用
正在上传
空空如也~
上传中..{{f.progress}}%
处理中..
上传失败,点击重试
等待中...
{{f.name}}
空空如也~
(视频){{r.oname}}
{{selectedResourcesId.indexOf(r.rid) + 1}}
处理中..
处理失败
插入表情
我的表情
共享表情
Emoji
上传
注意事项
最大尺寸100px,超过会被压缩。为保证效果,建议上传前自行处理。
建议上传自己DIY的表情,严禁上传侵权内容。
点击重试等待上传{{s.progress}}%处理中...已上传,正在处理中
空空如也~
处理中...
处理失败
加载中...
草稿箱
加载中...
此处只插入正文,如果要使用草稿中的其余内容,请点击继续创作。
{{fromNow(d.toc)}}
{{getDraftInfo(d)}}
标题:{{d.t}}
内容:{{d.c}}
继续创作
删除插入插入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
ID: {{user.u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