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哲学
mation2006/04/06科学技术学 IP:湖北

从人工智能角度对形而上学的阐述

数码录音,数码照相、摄像在当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安装了录音和摄像设备的电脑可以完整的纪录声音和图像信息,但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却还不能让电脑和人一样的能“听”、会“看”。电脑的听觉和视觉能力的研究是现在人工智能的一个主要方向。
在语音识别的抗噪音实验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试验的人可以听到“不存在的”声音。
我们把一组成语的朗读录音存在计算机中,然后让系统随机选择顺序播放,同时播放各种噪音。纪录噪音的特征和音量对语音信号识别的影响是这个实验的目的,简单的说实验要得到:能听清、听不清楚和听不到的音量曲线图。
在一项测试中,由于噪音信号的原因成语中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被干扰的特别严重,语音识别软件完全无法分辨,但是同时参加测试的实验者,却能写出听到的成语。实际上即使是完全抹去一个或两个字声音信号,实验者还是能“听到”一个成语。最初,这种现象被简单的解释成“联想”。但是,后在不播放噪音的情况下,播放抹去一个或两个字信号的声音时,对于同一个声音,有的实验者是写下的完整的成语,而有的则只写下了听到的词语。比如,“望子成龙”,在抹去前两字后只剩下“成龙”这个词。但是,十个实验者有七人写下的是“望子成龙”,当这七人被询问当时听到的是什么“词”时,只有一人回答是“成龙”,另外的六人都回答是“望子成龙”。而后,十个实验者被聚集在一起,讨论应该是“成龙”还是“望子成龙”时,引起了“存在”与“不存在”的大辩论。
可以用“飞马”来对此类“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描述。在纸上画一匹白马,然后再画上翅膀,这就是飞马了。那么,飞马“存在”还是“不存在”?显然,飞马的形象和词汇是存在的,飞马这种动物是不存在的。那么,飞马作为动物的实体在客观中是不存在的,飞马作为动物的概念又是如何存在的呢?要表述一事物的存在,需要描述其时间和空间形态。从空间形态来说飞马作为动物的概念是一种思维指向,是指向某种客观存在。一旦使用了“指向”,即使是指向的事物在客观中并不存在,但是,“指向”本身具有时间和空间形态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概念在客观世界中的存在形态。
对于同一个声音,被指向“成龙”,而这个“成龙”确实又是从“望子成龙”的切分出的一部分。那么,究竟是应该是“成龙”,还是应该是“望子成龙”呢?从发音本身来说是表示“成龙”,从整个实验的“范围”来说是可以表示“望子成龙”。这种“范围”的选择是否存在客观的尺度标准呢?显然,尺度标准的选择,不是完全取决于这个声音本身,还和听到声音的实验者有关。实验者选者某个尺度标准并不完全遵循客观因果条件,还于自身“目标”相关。通过“目标”可以对主观系统和客观系统进行区分:客观系统是完全遵循客观因果关系,而主观系统可以选择遵循客观因果关系来实现目标,也会破坏和改变阻碍其达到目标的客观因果关系。系统智能水平取决于:认识客观因果关系的多少和有多大能力来改变客观因果关系。系统智能水平越高,那么系统的自由程度就越大。
正是主观的选择使人能听会看,但是同时主观的选择也使得于目标无关的信息无法反映到主观中,而导致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认识是主观产生的,是绝对主观的,所谓的客观认识是不存在的,同时认识是主观对于客观的反映,因而,认识可以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在相同尺度标准下,客观反映表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主观可能只反映了部分客观信息,当主体(即主观性系统)试图用部分的特性来描述事物的整体时,就可能导致行动和目的之间产生矛盾。揭示矛盾的因果关系就是主体发现认识错误的过程。
认识的客观性揭示了为什么会形成个体的概念;认识的尺度标准揭示了为什么个体中能划分出局部,而数个个体又能形成一个整体。
认识的客观因果关系本质上也是“指向”,也可能会指向了客观中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这就是错误的认识。主观会根据目标需要来选择观测的尺度标准;同时,智能水平也决定了主观能够选择尺度标准范围的大小,因而在某一智能水平下无法选择合适尺度标准去观测。主观的选择和主体智能水平两者都可能导致错误的产生。当主体的选择不能实现其目标时就产生了矛盾,以解决矛盾为目标就会发现错误的存在。
主体的目标制约着主体可以认识的客观因果之间,同时目标的形成也受主体认识的客观因果关系的制约,两者的关系如同太极中的阴阳互生。“目标”会导致主体去遵循或破坏因果关系,而遵循或破坏同时成为了一个新的目标,而这个新目标产生的矛盾又引发认识未知因果关系的新目标。目标、客观因果和矛盾,三者的循环构成了认识;对于这一、二、三,不禁让人联想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认识过程来说,如果要向后表述认识的发展那么必定会指向下一个客观因果,如果要向前追述认识是如何形成的必定会指向前一个目标,真可谓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对于主体来说目标是主体需求的客观表现形式,但是主体内在需求不一定变现成为客观存在的目标,因为需求可能是指向了一个未知的对象,因而不可名状,另一方面一种需求也可以指向多个不同的目标,所谓的条条大路通北京。如果要继续追问“需求”究竟是什么呢?恐怕需要追溯到生命的起源,回答“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现今只能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认识的形成过程中,主体的需要和主体能选择的信息尺度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而上学,其小尺度上仅到人和生物个体,大尺度上仅到国家、民众;而西方哲学发展到近代,在小尺度上细化到了生物的器官组织,在大尺度上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在西方哲学中可以找到相对的位置,但是却无法包容和替代西方哲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研究的需要,现代在人们的认识在小尺度上可以细化到组成器官的神经细胞,以至DNA之列的生命物质,在大尺度上要扩展到机器智能与生命智慧的形成。
现在不难理解:为什么“科学”是形而下学,而“哲学”是形而上学,并且哲学总是跟随科学的发展来发展的。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同时需要形而下学和形而上学,因为人工智能不仅要向后表述认识的发展,阐述“客观因果的存在”,还需要向前追述认识是如何形成,阐述“如何感知存在”。

前面,从人工智能研究出发,只勾勒出了一个大概框架。下面要做的是通过问题逐步使之完整。

主观存在与客观的不存在

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一个作用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 ,那么就会具有时间和空间属性,有开始也有结束。如果能在电脑中实现同样的过程,那么电脑也就能实现同样的认识活动。在模式识别技术出现之前,认识的过程如同“飞马”仅是概念,而没有指向一个实体,这使得对认识过程无法用形而下的方式去进行科学的研究,只能用形而上的哲学方式去追述其本源。而现在我们将“认识过程”的概念指向了电脑系统: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可以作为一种认识的过程吗?
继续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些信息是计算机“自主”获取的?还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反映?如果向下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过程,得到的结果肯定是:处理过程是必然的。但是,如果要问计算机为什么要依照这种过程来处理,而不是依照其它过程来处理的呢?这种追其本源的问题,则必定要涉及到形成过程的目的。在我们看来计算机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处理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由其目的而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主观目的而产生了实体,形成了客观必然。按此方式,任何必然的形成追其本源必定要涉及到某种目的,也就是说任何的客观存在都是因为主观目的形成的。
计算机是因为我们的“目的”而形成和存在的,那么太阳也是因为我们的“目的”而形成和存在的吗?照此推论,不同的目的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太阳了?这听上去就太不可思议了。而我们都“知道”这太阳只有一个。
对太阳来说,我们知道它由氢、氦等元素组成,那么我们为什么看到的不是一个一个原子,而是一个太阳呢?如果说太阳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无法否认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太阳和原子是同时存在,那么组成太阳的原子在变化,太阳也应该在变化。但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太阳还是哪个太阳呢?
这是一个观测尺度的问题。在大的尺度上观测到的是太阳,在小尺度上观测到的是原子。如果,在某个尺度上客观反映呈现相对静止,那么我们就会反映出某种存在。所以在不同的尺度上客观世界会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和规律。那么,只存在大和小两个尺度吗?其实不然,人们不仅观测太阳的存在,也观测到光球层和色球层;人们不仅知道原子的存在,也知道原子核和电子。
如果从一个原子开始,不断扩大观测范围,那么要到多大的范围才算是观测到了太阳呢?实际上从原子尺度无法确定太阳存在的范围,或是说在原子尺度上太阳没有存在的意义。
因为观测尺度的关系,客观世界表现出的存在就是不确定存在,也可以说客观世界的存在就是全部的存在。如果确定某种存在,那么这种确定的存在必定是主观上的存在。另一方面,客观世界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尺度上的,而并不会造成客观世界的不可知。例如,桌面上放一个瓷茶杯,把眼睛闭上十秒后再睁开,看到桌面上放着两个同样的瓷茶杯,那么能判断出那个瓷茶杯是前面的见到的瓷茶杯吗?明明知道前一个瓷茶杯的存在,但是却不能指明其存在。
从原子的尺度到太阳的尺度,这之间还能划分出多少级别尺度呢?显然尺度数目比我们能确定存在的实体数目多很多。因为,要确定某种存在,那么这种存在就必须具有某种意义,否则就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如果每个尺度上对于我们来说都存在某种意义,那么我们在每个尺度就都能确定有某种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到意义和存在是共生的,我们无需再去证明意义的存在。从尺度标准出发,我们就可以揭示,为什么在时刻变化运动的客观世界中,却能存在着不变的规律。
客观世界在不同的尺度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这也是为什么计算机上的数据点,对于人来说就成为了声音和文字。如果要让计算机和人一样的听见和看见,那么我们就需要使计算机的观测尺度与人保持一致。


多尺度系统与系统客观性

对于人来说其自身是一个多尺度系统,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尺度存在确定,空间的存在就成为了确定的存在。所以,空间的存在总是多种存在确定的空间,而不可能只有一个确定的存在。多尺度系统使得客观世界全部的存在或不确定的存在,表现为多种确定存在的集合。
在大尺度确定存在下,两个小尺度存在的确定与不确定发生交替,这时时间的存在就被确定。这也意味着时间的存在被确定,那么空间必定在发生变化。
时间与空间的多尺度特性不同的是,空间至少需要两个尺度来确定存在,而时间则至少需要三个尺度才能确定其存在。 用两个尺度就可以确定空间的存在,三个尺度就可以确定时间的存在,这揭示了为什么我们用三维表示的空间信息,从二维的图片上也能获取,而从电影中可以取得四维时空的信息。
在尺度系统作用下,空间的存在总是先于时间的存在被确定,这时客观世界对于观测者来说时间是静止的,同时这也是时间的开始。确定时间的存在,必须是一种存在由确定成为不确定,而另一存在由不确定成为确定。所以,“过去”总是确定存在过,但确不存在的;“现在”总是确定存在,而作为过去的现在的。
如果确定的存在都是主观上的存在,那么即使我们确定了计算机中存在了多尺度系统,这种存在也是主观的,而不能说是计算机中的存在。这种存在还是会导致客观世界的不可知。实际上也是如此,如果某种存在能不依赖其它确定的存在,完全独立的确定,那么这种存在必定只是主观上的存在,而无法说它是客观世界的反应。如果某种存在需要依赖其它的确定的存在来确定,那么这种存在就具有客观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客观世界总是能存在于确定的存在之外,而客观世界又必然是普遍联系的世界。


从客观性到客观世界

如果某种存在需要依赖其它确定的存在来确定,那么这种存在就具有客观性。但是,任何确定的存在都是主观上的存在,客观性在此还是主观上的,又如何能反映客观世界呢?
某种存在需要依赖其它确定的存在来确定,那么其依赖的存在改变了,这个存在会改变吗?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存在与其依赖的存在,其关系如同太阳和原子的关系,那么这个存在就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这个存在虽然是主观上产生的和存在的,但是却不随主观上组成它的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人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人主观世界也同样具有尺度性。当主观系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确定的存在不再随产生它主观系统的变化而变化,这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就完成了形式上的自恰,主观的存在就成为了客观的反映。这种形式自恰中,客观世界虽然不随主观变化,但是主观却能反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虽然在变化,却能反映不变的客观规律。
尺度的形式自恰中,如果主观不能做到从量变到质变,完成尺度上的飞跃,那么主观就无法反映客观世界。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经历了数千年才发展到现在的科学水平,而今后科学的发展道路更加漫长。
另一方面,形式自恰也说明了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不是必然,而“自主性”则隐藏在其中。

自由意志与存在的自由

如果主观是以“尺度的形式自恰”来反映客观世界的,那么我们能否在计算机中来实现这个过程呢?我们是否随便组织很多确定的存在,不断的扩大组织规模,那么到最后都必然能达到形式自恰呢?
这种随便(或随机)的方式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资源耗尽,系统死亡。任何系统的所能具有的资源和能量都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通过无限扩大组织的方式来完成发展。要在有限的资源下扩大组织规模,最后达到形式自恰,那么对于数量众多的确定存在就必须做出选择。显然,这时的选择不再是随便或随机的,而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规则。这种目的和规则的选择便是自由。自由意志就是主观在必须做出选择,但却没有必然选项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对于主观来说可以选择的目的和规则越多,那么自由就越多。但是,如果一旦选择不能在有效资源耗尽前完成形式自恰,使自身成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系统就会死亡。所以,要保证系统存在,需要数目众多的个体的存在,同时这些个体还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这点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单一的生命形态不仅会发展成为复杂的复合型式,而同时也发展出了数量巨大的生命个体,形成了群落和社会。并且,即使是同种同属每个个体之间还是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

自我的产生和所在

对于人来说“我”是生命个体,同时也是生命的复合体。人是由亿万个细胞组成的,而每个细胞又都是生命个体。组成人体的细胞分工合作,维持着“人”这个系统的存在。对于生命系统来说,“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发展过程中同样的会遵循尺度原则。单细胞生物的群落发展到很大规模后,群落达到了形式自恰成为客观存在,群落的存在于单个细胞无关时,群落就发展成为个体,这时“本体”意识就存在了。这里使用了“本体”而不是“自我”,是因为此时本体自身并不能对自身的存在完成形式自恰,因而没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此时生物“知道”自身的存在,但是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在本体的存在完成形式自恰之后,自我意识才成为客观存在的反映被确定。
自我意识即是本体对自身存在的客观反映。“自我”存在,但是不能脱离本体存在。自我所在就是本体所在,本体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本体的,但是每一部分又不是本体。所以,试图用分解本体的方式来发现自我的所在是徒劳的。
正是尺度原则和主观与客观在尺度上的形式自恰,使得在自我之外的客观世界,可以存在于自我意识之中,自我也可以被自我意识。
尺度原则同样也可以用于科学研究中。使用尺度原则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对物理学中的波粒二项性和测不准现象作出解释;在人工智能中,使用尺度原则可以对于识别和理解的精确和模糊同时做出“准确”的界定。


从目的到行动

对于单一的本体来说目的选择就是一种行动,但是如果本体是由更小尺度的本体组成的,而小的本体做出的是不同的选择,那么这就意味着本体就必须在选择之中再来选择,最后来确定一种选择。这种选择的选择就是思维的过程。这意味着思维并不是“人”所特有的。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正是同样的选择之选择的过程,而计算机软件就是人思维过程的纪录。但是,目前的计算机系统与人相比,缺少完整的“反思”过程。
对于人来说主体的选择并不一定会达到目标。主体的选择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时矛盾就出现了。矛盾会引发主体重新作出选择,而这个选择还必须和前面的选择不同,这个过程就是反思。如果通过反思作出新的选择,最后达到了预期目标,那么这个选择与前面的选择的差异就是错误的所在。对于主体来说,能做出的选择是有限的,一旦穷尽了所有选择都无法达到目标,那么主体就无法发现错误所在,这时目标就成为了“悖论”。所以,有矛盾就会有错误,但是矛盾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主体就能发现错误所在,而悖论就是没有发现错误所在的矛盾。
对于主体来说如果穷尽了所有选择都无法达到目标,那么则意味着需要扩充自身使自己能有更多的选择。但是,主体不可能凭空扩充自己,这时与其他主体联合就成为了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使单细胞动物会向多细胞发展,单一主体会向群落和社会化方向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社会的多元化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一个主体需要和其他的主体联合,那么主体间就需要进行信息交换,这时语言就开始出现了。因而,从广义上来说主体间的信息交换的手段都是属于语言,而不论其交换手段是通过声音、图像,气味还是其它的任何物理或化学的方式。主体间联合的需要导致了语言的出现,而主体间的分工合作则进一步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越来越广泛和精密。
这种主体间联合之中,效率与效用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因为,主体间联合越紧密,那么其效率就越高,但是主体间联合越紧密则意味着每个主体的选择空间就越小,这和社会形成就是为了增加选择的效用相矛盾。所以,社会需要合理的集中和分散,来做到同时兼顾效率和效用。完全的集中和彻底的分散都会存在问题。
主体间如果联合,那么就需要各主体都遵守一定的规则,而不会去危及其他主体的存在,而这些规则就是道德的基础。
同时联合的主体之间也必然存在行动选则上的差异,甚至是矛盾的。这时,要保证联合体的完整,那么就需要一部分主体放弃自己的行动,而与另一部分的主体行动保持一致。这种自动放弃的行为,对于保持行动的主体来说就是美德。当联合体需要用强制手段来保持行为一致性时,法律就开始出现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古人的“无为而治”是解决道德问题的“最佳”方法了,如果主体间根本不发生关系,当然就根本不会存在道德问题了。从这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千年前的古人。但是,“无为”与社会的存在意义是有矛盾的,因而无法做到彻底的“无为”。由此,可以看到主体间联合越紧密,主体间的空间越小,道德问题就会越严重。因而,只有减少主体间联系的紧密性,扩大每个主体的生存空间,才能缓解道德问题。实际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增加社会紧密性,同时扩大人类生存空间的过程。现今,文明增加社会紧密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了扩大生存空间的速度,因而社会道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要解决道德问题人类不能倒退文明只能加快扩大生存空间的速度。

从野蛮到文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如果机器智能被开发出来,并且用来大规模的代替人类劳动,那么对于人类文明来说这意味着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意味着人类文明将步入退化呢?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吗?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增加社会紧密性,同时扩大人类生存空间的过程。而人类之间的战争则贯穿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力量越来越大,人类之间战争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强。原子能和基因技术的发展则意味着少数的几个人就可能使整个人类完全毁灭。科学技术水平并不是文明进步和野蛮程度的标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可能,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一种文明变得更加野蛮。一种文明的进步程度要以这种文明为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多大空间来评判,而一种文明的野蛮程度要以这种文明侵占了多少其他生命的发展空间为标准来判断。现在,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科学技术一方面使得人类文明获得了巨大进步,而另一方面又使得人类显得更加野蛮。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上,如果不能使人类社会朝向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那么就必定会危及生命发展的多样性这一法则,使得生命种类的数量急剧减少,从而导致自身的毁灭。
人类社会朝向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人在扩大生存空间的同时,还需要给其他生命留出尽量可能多的发展空间。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判断,如果在人类之前地球上还存过科技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那么他们现在不是自我毁灭了,就必然是已经远离了地球。这些史前文明要么是已经深入了遥远的太空,要么是使自身收缩到一个非常小的尺度,从而脱离了我们现在所在的时空。


人类社会的机器智能时代

在未来机器智能首先会大规模的来代替人类劳动,此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界限将逐步消失。其次,机器智能会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并同时大幅减少生产管理的成本。多级管理的模式会随之逐渐消失。然后,技术性的工作也逐渐全部由机器智能去完成,智能化的计算机网络将人类连接成为一个完整、高效的社会。
此时,社会生产会以网络订单和无库存即时生产的方式来进行。对于个人来说财富将会完全数字化和信用化,而人工智能将监督一切财富来源的合法性。
人类的工作则会集中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娱乐体育几个方面。人类使自己从需要保障基本生存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将精力全部投入到科学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之中。人们之间因社会分工的不同,掌握知识、信息的差异所形成的社会不公将大大减少。

后记 — 系统尺度原则

系统尺度最早来源于声音识别研究,指两个声音相互干扰时,识别系统在多大程度上能排除干扰。系统尺度原则是:两个系统之间如果能相互作用,那么这两个系统在其具有的能量尺度上必定处于同一级别。这就如同用手去压漂在水面的开口铁盒,必须使铁盒没入水中铁盒才会沉没,否则松手之后铁盒会继续浮在水面。在系统尺度原则下,对于一个确定存在的系统,其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将不再是无限可分的。所以,通过系统尺度原则,我们就能明确指出如白马非马、飞矢不动等各种关于尺度划分、分类悖论的错误所在,进而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客观世界。
对于哲学来说尺度原则揭示了主观和客观可以完成形式自恰,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主观和客观的二元对立是如何在客观中完成统一的。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对目前一些主要的哲学问题和现象作出统一、自恰的解释。对于物理学来说,尺度原则使我们摆脱客观世界是单一性和统一存在的思想束缚,从宇宙大一统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使我们对于波粒二项性、测不准现象和蝴蝶效应作出全新的解释,使物理摆脱“不确定”的困扰,从而更坚定的延着形而下学的科学方向发展。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尺度原则揭示了使计算机具有和人同样的认知能力是可能和可行的。对于数学来说尺度原则给数理和逻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我们要使计算机具有和人同样的智能,那么我们需要首先完成对于尺度原则数学逻辑上的描述。


2006年4月3日 武汉大学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2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HMX
18年3个月前 IP:未同步
4054
楼主所表达的理论基础涉及的范围有点大,我还没有完全弄懂,暂不好发表意见。但我想应该可以用最简单的话表达这个基础的基本范式。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