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对研究学问之意义
HMX2006/01/20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悟”对研究学问之意义 原泉

内容提要:做学问不能做纯粹“客观”之研究,而应该贯穿研究者的感情。要做好学问,“悟”非常重要。中国传统中很重视“悟”。但是现代化生产方式使“悟”的工夫已经失传,而且从理论上来研究“悟”这种工夫也是不可能的。

长期以来,人们做学问好像总倾向于有一个“客观”的立场,以为这样便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得到对对象的清晰认识,认为这样“客观”的研究才是学术研究,才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且不说按照解释学的理论这个“客观”的立场能否具备(一些站在客观的立场做一番分析后又做一番评价的研究,似乎离此“客观”更远),就这种方式把对象当作一个死体来对待的态度,其阐释的内容还能跟活生生的现世关联起来吗?尤其是在做传统文化研究的时候,运用这种研究方式的结果,就是把传统历史化,把传统当成博物馆里边的陈列物,用冷冰冰的眼神打量它。这种研究跟参观何异?当我们在开始注重传统的价值,甚而主张弘扬传统的时候,这种“客观”的研究还能延续传统的内在生命么? 我以为,真正的学问,尤其是人文学科方面的学问,应该是带着感情去做的。研究的对象应该跟研究者的精神生命关联起来,而不是把研究得出的结论跟自己的生活方式相脱离,不是把研究作为谋其他利益不如混饭吃的工具。所以我想,如果立志于做学问,首先得确定研究什么,为什么去研究它。在确定研究对象后,就应该对研究对象做“有意义”的诠释,使之与现存关联起来。 就拿研究传统来说,我以为首先就得把传统当成一个有生命的活体,(“传统”本身就是指从古代延续到现在的东西。)应该用研究者所理解的传统的理念来观照现实。这种理解是正面的理解(或者称为同情的理解)。当然也可以有站在其他立场上来评判传统者,这姑且不论。就持传统立场者而言,一方面,如欲复兴传统文化精神,就必须对传统做正面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文化冲突碰撞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由于种种机缘,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传统而选择异种文明,但是应该有一部分人以“卫道者”的心态来保护、延续传统,这实际上即是保存文化资源,以备一旦异种文明行入荒漠的时候,还能寻到绿洲的接济。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研究传统者,带着感情来对之做意义的阐释,都属必要。我想,除了传统之外,做其他学问者,恐怕都应该具备这种态度。 要深入到学问之内在精神中,需要悟。中国传统学问就是非常重悟性的。为了证悟“道”,道家提出“涤除玄览”、“坐忘”、“心斋”等方法,佛家有“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传统,佛教之禅宗更把顿悟视为修道的根本途径。儒家从孔孟开始,就有很多关于悟道方法的论述,到宋明,更标举出“工夫”。王阳明是此工夫论的一大集成者,他提出了悟道的两条途径:一是从工夫上悟本体,一是从本体上说工夫。对普通资质的人而言,重要的就是做工夫,“克己复礼”,使自己的行为服从外在的规范,在此过程中来体悟本体,如果没有悟得本体,则至少能保证做一个好人。而对“上根人”来说,则可以直接从本体悟入,这样工夫就是良知本体的自然呈显。从理论上来说,后者是根本的途径,因为只有悟得本体才能实现人之为人的特性。但是“悟”的要求是如此之高,一般人是无法达到的,因此现实中只能是从工夫上悟本体为主要途径。不过不管哪条途径,“悟”都是把握本体的必经关口。所以,工夫就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修养方法来实现到“悟”的飞跃了。 当然,古人所说的“悟”,是做人之悟,这跟现在所讲的做学问之悟还不同,因为现在所讲的学问,更多地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所以虽然悟性对做这种外在的学问极为重要,但其所需要的悟性不过是小悟而已。理想的是,当做学问能够服务于做人,跟做人合一的时候,这种悟,就是一种大悟了。 实际上,在古代的很多学科很多技艺中,都讲悟性。中医、武术、雕刻、绘画,等等,都不是仅仅靠下苦功就能掌握此艺术的。所以很多技艺都讲秘传、点化,就是通过师傅或别人的指点,得到顿悟,从而使对该门技艺的掌握接于神明之境。这种点化是无法定型、模式化的,它要讲机缘,要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点,在被点化的人处于一种特殊心境的时候,才能奏效。禅宗特别讲“当头棒喝”,就是这样的。而儒家也重视因材施教、随处指点、因人成就。点化的方式虽然确实能使人悟到高明境界,但却因人的资质而只能限制在小范围内。 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使普遍的个体都能掌握一定的技术,这对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是有好处的。但是在这种生产方式使个体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小个环节,本来是作为目的的人被工具化,本来是可能通过悟性而获得整全人格的人被分工割裂。在人和技术一样被当作工具(在古代,由技术之修炼而能接于神明,就在于技术不是技术,而是技艺,是个体成就自身的艺术)为着现代化(或者什么怪怪的东西)这个怪物服务的时候,在人被作为人才在职业性的学校里边批量化生产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再追求悟道,即使有那么几个体制外的人物,但也没有了具备点化能力的人。 所以即使现在想重现古人的“工夫”,也是非常困难甚至就是不可能的。由于古人的真正工夫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也无法诉诸文字,所以一旦传统断绝,就无法重新接续,中医、武术、陶瓷、民间艺术等等很多东西现在已经失传,就是这样的。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又使通过个人之践行来重建“工夫”几于不可能。所以,悟、工夫,都只能流于发思古之幽情时的畅想了。我现在想研究儒学的工夫论,在更大的程度上,也只是理论的假设、逻辑的构建罢了,更何况我这种把工夫做理论研究、理论表述的方式,本来就跟工夫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呜呼,往者已矣,来者不再可追,道斯绝矣!

[修改于 9年7个月前 - 2014/10/27 05:24:53]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2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ouyanggeng
18年3个月前 IP:未同步
596
“悟”有时表现为‘素质’、‘材料’,可有时又表现为‘反思’、‘厚积薄法’。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HMX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54
回复
233
学术分
10
2005/09/10注册,1年10个月前活动

火炸药考古学家,擅长古法炮制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