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海尔波普”大彗星
海尔-博普彗星是一颗非周期彗星,它于1995年由
美国两位业余天文学家共同发现的,1997年4月1日过近日点。1995年7月23日,美国的艾伦·海尔(Alan Hale)和 汤玛斯·博普(Thomas Bopp)分别独立发现该彗星,它是众多由业余天文学家发现的彗星当中,距离太阳最远的(于木星轨道外被发现)。与哈雷彗星比较,若把两颗彗星放在同一轨道上,海尔-博普彗星的光度比另一颗会光上千倍。

1995年7月23日的凌晨,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海尔(Alan Hale) 在进行例行观测
彗星

[blockquote][align=center][font=arial, 宋体, sans-serif][color=#e8e8e8][table=100%,#ffffff] 96_36551_486c2f546f7e630.jpg
  海尔-波普彗星[sup][blockquote][font=arial,宋体,sans-serif][color=#3366cc][1][/sup]
[/table][/color][/font][/align][/blockquote]空档中,将他的十六寸反射镜对准了
人马座中M70,立刻注意到一个模糊的光影出现在视野中,由于他是位经验丰富的
彗星观测者,所以立刻猜想这可能是一颗新彗星。海尔对这个天体作了光度与位置的测量之后,立刻利用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鉴别彗星的计算机程序确认了这颗新天体尚无人发现和提出报告,于是赶紧发出电报通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有一颗新彗星被发现了!几乎在同时,
亚利桑那州
波普(Thomas Bopp)也正好观测
M70,他也注意到这个星图中找不到的天体,稍后也发了电报请求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予以确认。由于两人是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各自发现这颗彗星,因此这颗新彗星就被称为海尔-波普彗星(Hale-Bopp),又名海尔-博普彗星。编号为 1995 O1 ,表示是在一九九五年七月十六至卅一日之间发现的第一颗彗星。

从海尔-波普彗星被发现后,天文学家发现这颗彗星显然与众不同。首先,他是在木星土星轨道之间,距离太阳七个天文单位之处被发现的,而一般彗星在木星轨道之外是非常呆滞而难以和小行星区分的,海尔.波普反常的活跃,使他成为业余天文学家所发现的距离最远的彗星。

此外,他被发现时的亮度是哈雷彗星在相同距离上的一千倍,因此他被推测是颗巨大而且活跃的彗星。通常彗星的固体部分不会很大,一般认为从一公里至一百公里都是合理的大小。著名的哈雷彗星经由宇宙飞船近距离的观测,测量得大小约为八至十六公里,而由海尔-波普彗星的光度推测,他的直径可能有四十公里,是一颗非常巨大的彗星。太空总署发表的一张由太空望远镜在一九九五年九月廿六日拍摄的照片,更显示这颗彗星异常的增光现象,更引发了大家观测的兴趣。

不仅如此,由这颗彗星的公转周期约为三千年来看,他也不是一颗年轻的、第一次来访的彗星,因此核心的物质应早已被太阳多次的加热过,所以应该在接近太阳时放出大量的尘埃粒子与气体,形成明亮的彗发和生成壮观的彗尾。

这颗彗星是业余天文学家自1975年7月以来,第一颗因”意外”被发现的。换言之,两位命名发现者,都不是“处心积虑”型的彗星搜索家,纯粹是好玩看星星而误打误撞发现的。通常彗星在木星轨道外会比较不显眼,但海尔-波普彗星则例外,该彗星过近日点时光度为-1.4等,纵使在城市中亦能以肉眼看见,是自1975年最亮的彗星,因此它成为了近二十年来最壮观的彗星之一。根据于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影像,海尔·波普彗星的直径估计约40公里,属于大型彗星。

海尔-波普彗星的轨道为3000年公转回归太阳一次,天文学家认为已经不是所谓“处女”型的彗星;因为新彗星第一次(或初几次)回归,彗星外围包着尘埃、沙砾,内部物质不易挥发,不易有亮丽的彗尾产生,因而也就不甚壮观。

海尔-波普彗星的出现也引起了一些恐慌,直至2006年1月仍有日本天文爱好者在澳大利亚拍摄到该彗星的身影;经初步计算,海尔-波普彗星于4200年(中国天文馆提供)后或会回归。


[font=arial, 宋体, sans-serif][table=100%,#ffffff]海尔-波普彗星在1997年初备受瞩目。1996年夏天,海尔-波普彗星开始可以肉眼看见。同年下半年,它的光度增加速度放缓,但科学家仍抱持乐观态度,等待该彗星变得更光亮。至1996年12月,由于它的天球位置太接近太阳,因此暂不能观测,1997年1月,彗星重现,并已变得更光亮,在遭光害污染的城市夜空也容易找到它。
随着互联网开始普及,不少网站追纵彗星动向,并提供每日最新图片,使这些网站的访客流量大增。互联网在向民众推广彗星的消息方面,扮演着一个重大角色。[blockquote]
96_36551_619850e1612e32c.jpg   各种海尔·波普彗星图
[/blockquote]该彗星持续接近太阳,光度持续增强,至1997年2月已达2等,并可清楚看到其背向太阳的蓝色彗尾,在通过的轨迹留下淡黄色的彗尘。3月9日,蒙古西伯利亚东部和中国的漠河可见一次日全食,有称为极奇罕有的“日全食与彗星同观”观象,吸引了全世界天文爱好者忍受严寒观赏和拍照,中国并以此发行纪念封,中央电视台当天早上在包括漠河在内的九个城市作现场直播,是该台的首次同类节目。
同年4月1日,彗星通过近日点,其光度比不少星星要亮,仅次于天狼星。它的两条彗尾伸展至夜空的30-40°。当时,由于该彗星的近日点日距较远,在天空每晚的暮光消失前均可看见,而其他不少彗星因近日点与太阳较近,只能在日落后一段短时间内观测。在北半球的观测者可于全晚看到该彗星。
该彗星在通过近日点后,便移往了天球的南半部,南半球的观测者看到该彗星于1997年夏季至秋季开始转暗,在1997年12月后便无法以肉眼看见,无需使用仪器观测的持间共持续了569天(18.5个月),打破了1811年大彗星的纪录,它的肉眼可见时间持续了9个月。
在彗星离开太阳后持续转暗,天文学家仍然对其展开追踪,至2005年1月,它已超越了天王星的轨道(21 AU),使用大型望远镜仍可作出观测,至最近的结果显示,它仍在释出彗尾。
天文学家预计,该彗星在2020年以前,其光度在30等以内,仍可以强大的望远镜观测,之后便会难以与光度接近的远方星系分辨。按照现有的数据,它或会于公元4380左右回归
一般彗星的彗尾多由气体和尘埃所组成,但海尔-波普彗星的彗尾却带有金属元[blockquote]
96_36551_9ce7e4b15405edf.jpg   海尔·波普彗星
[/blockquote]素钠,只能以强大的仪器观测。以往也曾有人观测过金属钠从彗星中释出,但从彗尾释出则属首次发现,因此这是最令人振奋的发现之一。该彗尾包括中性原子,其长度可达5000万公里长。
据观测,该彗星的金属来源是来自其彗发内层和彗核,而钠原子的释出途径也有多个原理可以解释,包括包围着彗核的尘粒互相撞击,以及紫外线从尘粒中把钠喷出等,但现时尚未知道该彗星的钠是如何喷出的。
该彗星的尘埃彗尾背向其轨道,气体彗尾则背向太阳,而钠彗尾的方向则介乎于两者之间,代表钠原子是透过辐射压力(radiation pressure)从彗头中释出的。
[pre]海尔-波普彗星下次到太阳和地球“家门口”做客将是2380年以后的事情了。


美国科学家用红外测量手段对1997年回归的海尔-波普彗星进行测算后认为,这颗大型彗星可能是40亿年前在木星与海王星之间的地带形成的。

在此之前,不少科学家认为海尔-波普彗星是从原始气体和尘埃云中产生的,当时太阳系中还没有任何行星诞生。而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和几所美国大学科学家共同测算的新结果却显示,这颗彗星的形成时间可能比早先认为的要晚。

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介绍说,他们是通过计算海尔-波普彗星内部一氧化碳和水成分的相对比例而得出上述新解释的。据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形成早期遗留下的残骸,主要成分是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分析彗星中一氧化碳和水所占的比例,不仅有助于弄清彗星产生的机制和演变过程,而且对研究太阳系起源也有重要价值。有关海尔-波普彗星的新研究成果,是迄今对彗星中一氧化碳和水构成进行的最详尽分析。

科学家发现,海尔-波普彗星中的一氧化碳一半来自彗核,另一半来自彗发。测算结果显示,彗核中,一氧化碳的含量相当于水的含量的12%,这比原始气体和尘埃云中的类似比例要低。科学家由此推测说,海尔-波普彗星形成的时间可能比原始气体和尘埃云存在的时间更晚,此时太阳系中已开始形成行星。如果这一推断得到进一步证实,那么研究海尔-波普彗星将有助于增进对太阳系中一些大行星形成过程的了解。[/pre][pre][/color][/font][/blockquote][/sup]


[/table][/font]
-1  科创币    花心大萝卜    2013/02/25 有天文版你不发布。
+1  科创币    chaozhou    2013/02/25 算了吧。不要计较了。
来自:宇宙和天文 / 天文与空间科学
2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虎哥
11年4个月前 IP:未同步
502944
请楼主整理下格式,用记事本把所有的代码滤掉。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a746433821
笔友
文章
2
回复
3
学术分
0
2012/11/11注册,6年4个月前活动

···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邮箱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