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曲线传播
大仙2008/08/28科学技术学 IP:陕西
科学之曲线传播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100871)



“卖什么就吆喝什么”,直接,但未必奏效。当下,科普被抬到很高的地位,国家还颁布了有象征意义的《科普法》。有识之士似乎也都认识到,科学技术这东西,十分地重要,是撬动历史车轮的杠杆,是维护政治政权和国家独立的最基本力量。于是,在(西方意义上)科学落后、科学精神十分匮乏的中华大地上,快速传播科学技术是应有之义,无需更多讨论。要做的只是坚定信心,快快传播!



但是,别忘了,一种异域的文化(作广义的理解),在一块新的土壤上传播、流行,困难常比想象的要大,一百年的功夫距离达到效果恐怕还差得远。当年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福音,信心是有的,如“使中国皈依基督,哪怕花上一千年”(约翰·安杰尔·詹姆斯的话);但也不得不走迂回的线路,或者用些“药引子”。为了让紫禁城的皇帝对上帝感兴趣,就先用西方有科技含量的种表、玩具等引诱其感兴趣。通过玩具而技术,通过技术而科学,通过科学而文化,通过文化而上帝。效果非常显著,有个皇帝差点入了基督教。这时候,科技最终是为传福音服务的。



待到直接传播科技,再拿什么为媒介、药引子?答案是,从社会、传统、文化中寻找,并且不能指望通过直来直去的线性传播就能解决问题,而要考虑非线性传播、“曲线救国”。



最近有人邀我担任五集广播剧《跨越空间之梦》的科学顾问,其实我对电报电话的技术史并无研究,不过这让想起电报这项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架设了64公里长的电线,电报技术实验成功,电报机一时成了轰动全美的消息。[1]将近30年后,丁韪良在京师同文馆教十名中国学生英文的同时,还自带设备开设了电报使用与管理的课程。丁韪良(W.A.P. Martin)原来是美国北长老会的传教士,一个“中国通”,1869年在赫德的推荐下,出任京师同文馆的总教习,1898年又被授予二品顶戴,任京师大学堂(北大的前身)总教习。丁的传记《花甲忆记》中讲述了一则关于电报的故事。



在上电报这门课前,丁韪良请总理衙门的官员到丁家见证一下发电报的实验。但恭亲王派来的四位官员观察丁实验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理解或有兴趣的迹象”。[2]其中一位翰林还轻蔑地说,中国帝国四千多年没这电报这玩艺也照样是泱泱大国。凭多年与中国官员打交道的经验,这并不太令丁吃惊,但当丁给这些大官看一些小儿科的玩具时,“他们却显得兴致盎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钓那些磁性鱼,或是引导及追逐磁性鹅,并被这种新奇的游戏逗得哈哈大笑,”这自然让丁教习大发感慨:“在文学方面他们是成人,而在科学方面,他们却仍然是孩子。”[3] 这件事又不能不令我们回想起几年前诸多高级领导在秘书的先期考察之后正式观赏特异功能表演、见证水变油实验等等科学故事。各种领导对科学不能说没有兴趣,但要考虑他们是对科学的哪些部分、哪些层面的东西感兴趣。



不同等级的领导,也表现得不同。丁韪良在传记中接着说,他怕高级官员对电报有偏见,就主动请求把电报带到衙门安装好,亲自表演给大臣们看。丁发现,“那些老大臣们几乎跟前面那四位官吏一样孩子气”,不过有些进步,他们开始动手参与,时而玩电报,时而发送信号,或者把电路合上再断开,看到电火花听到电报的滴答声,他们狂笑不已,这回他们不再只对磁性鱼、鹅感兴趣。丁教习还根据其他一些事例,悟出一条:越是下层的中国人,头脑越清晰,因为“他的脑子还没有被中国的典籍搞糊涂”。清朝的中国政界,通过长时间的痛苦经历才搞明白,面对全球化中华帝国除了礼仪、语言文字外,还需要其他种类的学问,特别是需要自然科学和近代社会的法律与管理制度。《万历十五年》以一种新历史观真实描述了帝国危机前的社会现实,整个国家一直随着人事的不规则不可预见变动而处于不稳定状态,所谓的学术以文科的四书五经的道德、礼仪教化为主,自然科学和社会技术均不入流。[4]除了戚继光外,武官的地位也不及文官。数千年的历史也似乎在暗示,西洋文化重发散、发展,而汉文化重内敛、和谐。华夏的文明有其特色,单独看也无不当,但与外强相遇,这种非力量型的不擅征战、征服的文明打不过人家,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才彻底认识到自己文化的“劣势”。在文化相对主义看来,这并非我们的过错,很可能是列强不够文明、未脱离野蛮。清廷官员首先注意的是科技的娱乐性而不是其他,这难道不是好事吗!综合起来看,中国人既不讲(西方意义上的)科学也不信上帝。这一切,传教士一接触中国,都非常震惊。于是他们的目标是,让其既有科学也信上帝。他们或为了传教或为了传播科学,在清末科举的末班车中,也想尽办法“搭车”把西方的思想推销出去。甚至赶到各地的科举考场免费赠送科技图书,仅《格物探原》就送出数千部(其中1888年关2000部,1889年送1004部)。[5]



丁韪良关于电报的故事倒是提醒我们注意,科学传播或者游说,也要“看人下菜碟”。



菜的贵贱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内容要与传播对象相契合,要“投其所好”。如果推销的科学项目、科普图书,与对象的大思路不合拍又在细节上无法刺激其疲劳的神经,科学传播或技术传播的效果可想而知。在科普这个问题上,不要像《万历十五年》中所述过多地谈“道德”,而要谈技术层面的问题,即如何解决问题。对于底层广大农民、工人,生存是头等大事,科普要与“民生”紧密结合,要与“致富”结合起来;对于知识分子,科普要讲究趣味性,甚至要有批判性、反思性;对于官员,要与地方领导的业绩显示度结合,要与国家和地区的长久发展、竞争力结合;对于中小学在校生,科普既要考虑兴趣,也要考虑未来的升学。只有满足了切身的、第一位的要求,吸引人们的眼球,才能考虑科普如果更上一层楼,对公民的文化素养建设贡献力量。如果一上来就直奔后一个大目标,大谈特谈“全民科学素质”,仍然是在讲道德空话、做政治宣誓。



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的图书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科普书,如果读者根本没有一丝兴趣走进科普书架,并拿起一两本翻一翻,那么还有什么指望他会购买科普书。电视也一样,CCTV 10频道,一般说来只是相对固定的一些观众在观看,不看的保持着不看。用什么办法,让读者产生第一刺激,对科学有好感或者“坏感”,这倒成了十分突出的一个课题,继续喊口号已经让人心烦,已经令人们远离科学。



科学,如果是真科学,不怕人们批评、反对,只怕人们不理不睬。大众传播领域的人士都清楚,某艺人、作家,最担心的不是世人对自己的表演、作品有不同看法,而是人们没有看法,根本不睬自己。科学,据说是人类理性之代表的科学,一种好东西,目前竟然也沦落到这样的境地。此外,“科学败给迷信”,也不是虚传。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在任何意义上,科学都需要传播,但可能需要曲线传播,人们要为曲线传播做准备、动脑筋。



参考文献



[1]本田一二. 美日科技报道史话.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7-38

[2][3]丁韪良. 花甲忆记. 沈弘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2

[4]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2007

[5]田勇. 韦廉臣在华的西学传播与传教.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1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大仙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782
回复
1567
学术分
13
2008/05/17注册,4时35分前活动

传感器测试,物联网监控,测控。130 0345 0361 手机微信同号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