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有思维心理学流派和理论的评价
wise012012/09/14科学技术学 IP:北京
按:这是我对现有主要思维智力创造力理论做的一点整理和总结材料,请各位朋友参考和批评。

一、对现有各派思维理论的评价
1. 现有思维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是于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又称完形心理学,其主要创始人包括韦特海默、考夫卡和柯勒等人。格式塔心理学派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所主张的元素和分析的观点,主张采用整体的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即完形的意思,格式塔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现象的整体性,反对“元素”和“分析”。格式塔主张用整体的动力观来研究心理现象,强调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看待认知和问题解决活动。格式塔学派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知觉现象、知觉结构的组织性原则和顿悟等方面的研究,他们以知觉研究为出发点,将知觉的研究成果拓展到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认为在知觉研究中提出的各种基本原则和整个格式塔理论,不仅适用于知觉现象,而且适用于学习、记忆、思维等一切心理现象和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形成,除了依赖于E·胡塞尔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外,主要就是根据其创始人M·韦特海默关于知觉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关于“似动现象”的知觉实验。韦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人的视知觉的固有特点,人在视知觉过程中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追求事物的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韦特海默称之为“格式塔”。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格式塔并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加和,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如一首乐曲包含了许多音符,但它不是各个音符的简单组合,分析个别音符的性质,并不能了解整首乐曲的特点;格式塔的内蕴总是大于它的部分,决定它的部分。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顿悟理论,强调个体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顿悟产生和新格式塔构建的过程。
  格式塔揭示了人类心理现象的整体性本质,揭示了人类认知、问题解决、思维、智力、创造活动的整体性特征,揭示了人类认知和问题解决的整体性或完形性质,提示了人类认知、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都涉及到了完形或模式,它们都具有完形或整体性的基本特征。
  从人类认知和问题解决活动的整个过程来说,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经历了一个从试误—主动学习—对情景关系的部分把握和反应—对情景关系的整体把握和顿悟—熟练化、自动化的过程。人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只能通过不断试误的方式进行探索求解。格式塔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认知和问题解决方式,格式塔理论反映和揭示了人类认知和问题解决的整体、完形性本质,揭示了人类认知和问题解决的基本机制,反映了人类达到的一种比较成熟、比较高级的认知和问题解决水平和阶段。格式塔理论对思维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基础性贡献,并对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理论意义。
  
  1.2 皮亚杰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认知发展是皮亚杰研究的中心任务。皮亚杰对人的认知现象和认知活动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机制,通过智力结构或图式的改进和转换,通过平衡化实现的;主体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和改造的过程,儿童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客观相互作用下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有质的不同的阶段性,皮亚杰把人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智慧萌芽的感知运动阶段(0~2岁)、出现前概念和直觉思维的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的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以及形成抽象逻辑思维的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等四个不同质的阶段。
  (2)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化、适应、建构是皮亚杰学说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
  ◇ 适应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是生物体有效应对环境刺激的能力,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的平衡。
  ◇ 图式
  皮亚杰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儿童之所以能对刺激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同化这种刺激的图式。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获得的本能活动,如吮吸、抓握等一些本能反射;以这些先天的图式为依据,儿童不断地与客观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图式不断得到调整、转换、丰富和发展,并由动作图式发展成为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最后达到运算思维图式;不同性质和水平的图式对应着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性质和水平的图式能对外来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组织和解释。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主客体通过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主体图式的主动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图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主体的作用尤为重要。认识过程的第一个图式,即先天的反射图式就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样,在反射图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感知运动图式,以及后来的具体运算图式、形式运算图式也是主体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同化和顺应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概念。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是主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或者说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刺激信息的过程。
  皮亚杰以同化和顺应来说明主体认知结构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同化是主体把刺激整合于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一定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个体同化于他的认知结构(图式),主体才能对之做出反应。主体之所以能对刺激做出反应,是因为主体已具有使这个刺激被同化的结构,这个结构具有对之做出反应的能力。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以适应现实的过程,就是顺应;不做出这种顺应和改变,进一步的同化就无法进行。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甚至在同一认知活动中同时包含着这两个过程。在大部分情况下,儿童的认知活动都同时或先后包含着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即便在较极端的例子中,除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另一个过程的参与。同化是顺应的前提,通过顺应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同化,顺应后主体获得了更大的同化能力。儿童正是在这种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
  ◇ 平衡化和建构
  平衡是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认知图式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和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个体认知的不平衡状态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前提,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同化和顺应,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在皮亚杰看来,知识的获取和学习不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主动建构和改造的过程,是一种新结构的积极的创造。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力行为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进行,以使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由不平衡过渡到平衡,由低级的平衡过渡到高级的平衡,使有机体和环境实现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他认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结构或图式,每当个体遇到新的问题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它,如果成功,就获得了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则做出顺应,改变原有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去适应环境刺激信息,以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态。皮亚杰认为智力是把外界信息同化于自身认知结构和不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顺应环境两个方面和过程的有机结合和协调配合。
  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某种新的不同性质的信息时,由于这种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差距,就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儿童就会试图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解决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忽略。当外界的信息与主体现有的认知结构差距过大,主体不能对此做出任何有效的反应时,主体就通过忽略的方式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主体原有图式不发生变化。
  第二种途径:同化。指主体只需对外界信息略做调整或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就可将此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情况。此时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会改变,或只会获得某些容量上的扩展,而不会引起质的变化,状态仍保持平衡。
  第三种途径: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应的过程。此时主体的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一种新的、更稳定的平衡状态,主体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儿童在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
  (3)对皮亚杰理论的批评。
  许多研究结果使皮亚杰的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首先,儿童的认知表现并不像皮亚杰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具有一致性和阶段性;其次,婴幼儿似乎比皮亚杰所认为的更有能力,而较年长的儿童则似乎比其所想象的能力小,儿童期的认知发展可能并不像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显著和一致。大部分学者认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阶段只强调了成熟的作用而忽视了后天教育的因素。目前对皮亚杰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明显的生物学倾向
  此种观点对皮亚杰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皮亚杰研究所采用的生物学类比方法的不足。生物有机体具有结构和机能之间的调节,以保证机体对环境的适应,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机制也有结构与机能之间的调节。在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他赋予“适应”这一概念以更一般的意义,即将“适应”这一生物学概念扩展到解释人类智力的发展。此种观点认为皮亚杰将智力的本质归结为生物适应,实质上是将高级规律还原为低级规律,忽略了作为社会人的根本特性,因而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取向。
◇ 智力发展阶段的局限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并不像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具体的新发现是:儿童在前运算阶段可以有具体运算思维能力,幼儿有与成人相似的认知发展模式,青年人和成人不具有相同的形式运算思维等。
  同时,人们发现了在认知发展中存在的不同步现象,这被认为是皮亚杰经典性解释中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儿童在通过相同的逻辑结构的不同测验中表现出年龄差异,在使用不同的测量去测试同一逻辑结构时,通过测试的儿童年龄相差非常悬殊。这就给皮亚杰的解释出了一个难题:如果“逻辑”是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唯一力量或根据的话,那么儿童一旦掌握了不变性原则,就应该马上能够解决所有的守恒问题。皮亚杰用“滞差”概念说明在儿童的主要发展阶段存在一些延迟,但这充其量只是对问题的描述,并没有提供一种解释。
  ◇ 过分强调平衡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智力发展的根本原因。有人对皮亚杰用平衡来解释一切智力发展水平和阶段的机制提出了怀疑,认为平衡实际上只能解释部分领域内的部分事实,只能作为一个特例,其他如“整合原则”、“层次整合原则”、“协调原则”、“从属原则”以及“分化理论”都可以对智力过程进行解释;并认为对于像人类智力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不能仅用一个单一原则(即平衡)作指导。
  ◇ 忽视智力发展中的社会因素
  此观点认为,在认识论上,皮亚杰强调主客体相互建构,这一过程中他更强调个体自身发展在认知中的作用,即强调个体自发的成熟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环境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活情景与个体的学习潜能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认为皮亚杰只强调了自发成熟在认知发展中的地位,而忽视了教育的作用。
  皮亚杰在论述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时,虽然提到了社会因素,但是对社会因素的理解过于狭窄。皮亚杰认为智力的发展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儿童智力发展有他自己的节奏,成人的干预或有计划的教育并不能促使儿童超越自己的发生时间表。皮亚杰的这种轻视教育、轻视教师作用的观点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
  ◇ 认知发展领域普遍性的不足
  发展的非普遍性观点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活动和知识领域,它们既不是每个社会个体都必须或可能达到的,也不独立于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认知发展具有领域特殊性,最近发展起来的朴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它强调认知的任务特殊性、领域性、熟悉程度和情景性,这一理论可能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普遍阶段性的重要修正和补充。
  ◇ 认知发展机制缺乏足够的解释力
  皮亚杰认知理论虽然没有忽视对人类认知过程的描述,但是他用“平衡”所反映的认知结构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从概念上讲显得过于笼统和粗糙;如果再进一步深入询问其机制,则无深入的回答。
  从皮亚杰时代开始,用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解释认知发展就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儿童最初的思维材料是如何获得的”这个问题在皮亚杰研究体系内却一直没有被很好地解释。在寻找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用理论的发展来解释认知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以Wellman 和Gellman 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家提出,儿童可以自动构建其自身内部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当已形成的内部理论与现实出现矛盾时,就会形成新的理论代替原来的理论;这个内部理论由常识性的特定领域相关知识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差异就体现在儿童所形成的关于世界的这些内部“理论”上,获得这些知识对儿童特定领域内的问题解决和信息加工活动具有重大而普遍的影响。由于这些知识的组织具有理论的基本性质,同时又属于一种非正式的朴素的“理论”,因此也被称为朴素理论。每个特定领域都存在不同的朴素理论,Wellman 和Gelman 等人在研究中总结出,朴素心理学、朴素物理学和朴素生物学是对幼儿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核心领域。根据Wellman 等人提出的定义,一个特定领域的朴素理论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该特殊领域的认知对象集合,二是该特殊领域的因果原则集合,三是一个内部关联的、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一致性解释的知识体系。在这个内部关联的知识体系内,幼儿可以运用各特殊领域因果原则区分、解释不同的认知对象和现象。(亢蓉,2005)
  
  1.3 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使用类比和模拟方法,通过人与计算机的类比,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和符号操作系统,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储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它们都将个体的认知活动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都不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关注儿童如何表征、加工转换信息以及儿童在记忆上的局限是如何阻碍上述过程有效进行的,并强调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质量是由其在特定情景下所表征信息、加工信息的水平及每次所能储存信息的容量决定的。
  (2)都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内在机制的精细分析,以鉴别出那些对认知发展具有突出作用的变化机制,并了解这些特殊的变化机制是如何一起工作从而实现个体认知能力增长的。
  (3)都强调儿童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而实现的。儿童通过使用不同的策略能增长关于每一种策略有效性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反过来又会改变和修正现有策略。
(4)都认为了解儿童认知过程及其发展的关键是精细的任务分析,强调只有通过对特定任务的每一个细节的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活动。(陈英和,1996)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包括自我观察法)、眼动实验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方法等,实验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等指标为主。目前对信息加工理论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信息加工将人脑与电脑相类比,采用类比方法来研究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方法论上的不足和局限性。人脑不同于电脑,用电脑信息加工的一般机制来说明人的智力过程只是一种类比研究;信息加工理论没有深入智力活动的大脑神经机制,离开人脑的神经生理过程不能完全说明人的智力活动和过程。
  (2)信息加工心理学重视内部智力活动过程的探讨,但是对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智力的要求及其相互作用研究比较忽视。人的智力是人在应对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探讨人的智力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就难以真正把握智力的起源及其本质。
  (3)对信息加工理论的批评还来自联结主义的声音。联结主义是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研究范式,联结主义受大脑神经网络研究的启发,重视对大脑神经生理结构和神经网络的模拟。联结主义者不同意信息加工理论家提出的一些观点,并对“中枢加工器”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如果中枢加工器控制着认知系统,中枢加工器本身内部不具备某种控制系统的话,它还能进行这种控制吗?如果能进行控制,那么中枢加工器中的这个控制系统有它自己的中枢加工器吗?联结主义者指出,并不存在比其他神经元知道的多,因此可以指挥它们“手下”活动的“行政性”的神经元。
  联结主义取向强调基于神经元的平行加工的观点,针对认知心理学的系列加工假设,联结主义者也提出一些问题。他们指出许多有意义的认知操作可以在1秒左右完成,但基本神经元需要花费几毫秒来操作,这意味着认知系统必须在相对较少的“时间步骤”内达到目标,这种局限表明任何模拟认知过程的尝试必须以平行加工而非系列加工为基础。

2. 对现有各派思维理论的评价
  2.1 对格式塔理论的评价
  格式塔学说揭示了心理现象的整体性本质,这是它的最大贡献。格式塔理论涉及到了对人类认知基本单元的认识,但是格式塔学说没有揭示人类心理现象整体性发生的原因和实质,没有深入、具体地阐明人类认知基本单元的类型,也没有对认知发展和问题解决作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2.2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皮亚杰的杰出工作构建了认知科学大厦的基石,他第一次对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做出了比较完整的描述和解释,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最大的贡献是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认知发展问题,他对某些认知发展过程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引入了“同化”、“顺应”等概念对认知发展的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解释。但是皮亚杰没有将表征和操作分开、将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分开,没有揭示出认知表征和心理操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他对思维基本单元的研究也涉及较少,未能在此基础上对思维结构进行更系统地探讨。此外,他对认知发展的过程、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但他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机制、一般形式和基本方式则论述较少。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受到批评和非议最多的地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正确地指出了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不同阶段有质的区别,这是其最核心的地方。其实,对认知发展阶段可以用更一般化的方式来描述,即用认知发展水平来描述认知发展的过程可能更为恰当,也更少非议。不是认知阶段,而是认识受其认知水平的制约和限制。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有一定的次序,不同领域的认知发展存在不平衡,但不能超出其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用水平来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渐进性似乎比用阶段描述更为合适。这样一来就无须找出某一阶段内严格一致的东西,而只需要描述一种发展的顺序及增长的情况,从而能更准确、具体地反映儿童认知发展的进程。
  2.3 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评价
  信息加工学派最大的贡献在于使人们从微观的层面对思维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使人们对思维过程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信息加工心理学没有明确信息加工的基本单元是什么,没有明确信息与认知和问题解决基本单元之间的关系,没有对信息进行具体的分类,没有对认知的基本单元、对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一般形式和认知发展的结果做出系统的解释,没有对问题解决的机制、一般形式和问题解决的基本方式作更深入的探讨。
  信息加工只是对思维过程的描述,单纯从“信息”角度出发的信息加工割裂了微观信息加工与宏观层面的认知和问题解决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人的思维更本质地表现为宏观层面的认知活动,宏观层面的认知和问题解决活动是思维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微观的信息加工不足以揭示和解释异常复杂的宏观层面的思维现象和思维活动。人们所面对的都是完整的认知和思维对象,单纯的“信息” 概念面对完整的思维对象具有先天的不足之处。对于思维科学研究来说,人们面对的认知对象、内容和现象极其复杂,单纯的“信息”概念不足以解释复杂的思维现象和思维活动,单纯的“信息加工观”面对复杂的不同层次水平的认知和问题解决活动时是苍白无力的。单纯从信息概念出发研究思维活动具有先天不足的缺点,并会碰到无法克服的困难。
  
  格式塔理论揭示了人类心理现象的整体性,皮亚杰理论对人的认知活动和认知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信息加工理论从微观信息加工的角度加深了人们对思维活动的认识。但是,传统思维理论没有揭示人类心理现象整体性发生的原因和实质,没有揭示人类认知发展的来源和认知发展的动力,没有对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规律和实现的机制与方式进行更深入地探讨,没有揭示人类信息加工的基本单元和信息加工实现的方式,割裂了微观信息加工与宏观认知和问题解决活动的有机联系,没有从更基本的层面实现微观信息加工和宏观思维活动的有机统一。
  传统思维心理学没有克服不同思维理论的缺点和不足,没有解决不同思维理论之间的争论和分歧,没有实现不同思维理论之间的有机统一,一个不统一的传统思维心理学无法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层面的有力支持。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整合,传统思维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整合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取向和流变,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整合将有助于实现认知、思维、问题解决的统一和认知、思维、问题解决研究的统一,有助于思维、智力、创造力理论的统一和思维、智力、创造力研究的整合,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层面的有力支持,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二、对当代主要智力研究取向和智力理论的评价
1. 对智力研究因素取向的分析
  (1)智力研究因素取向的主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前,对智力的研究主要采取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研究取向,智力研究的因素取向以智力的个体差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因素分析取向主要关心智力的个别差异,利用因素作为理解智力的基础,在理论上假定可以从个体有差别的因素方面来理解和解释智力。因素分析取向的智力理论主要涉及到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瑟斯顿的智力多因素说、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以及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等。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1904年首次用自己创立的因素分析法对智力结构做了研究,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其中一种是在所有智力活动中都起作用的,称为一般因素;另一种是在特定活动和作业中起作用的,称为特殊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反对斯皮尔曼的一般因素说,认为智力是由言语理解、言语流畅性、归纳推理、空间知觉、数字、记忆和知觉速度等7种不同的心理能力构成的能力因素群。
  后来,阜南和卡特尔又提出了智力的层次理论。阜南认为一般因素处于最顶层,其下又分语词教育能力和空间—机械能力,在它们下面还有一组更具体的能力群。卡特尔认为智力可以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其内容和发展形式都有不同,流体智力主要受先天因素制约,相对不受学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基本信息加工能力、机械记忆能力、图形辨别能力等;晶体智力主要与后天习得有关,涉及到在教育和训练中获得的心智能力,它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词汇、语言理解、计算和推理能力等。卡特尔等认为,个体的流体智力在出生后发展很快,到了25岁就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晶体智力由于和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经验获得有关,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
  吉尔福特提出了以操作、内容和产物为三个维度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能简单地在一个维度内考虑其结构,而要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加以分类。吉尔福特认为每一项智力活动都涉及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其含义和主要内容如下:智力活动的操作涉及到心理加工的过程,其操作分为五类,即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内容指加工的信息类型,它涉及到图形(含视觉和听觉)、符号、语义、行为等五种不同的类型;智力活动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含等6个不同的类别。这三个维度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包含有180种可能的智力因素在内的人的整体智力结构。吉尔福特智力理论的优点是,它强调了加工的过程和结果,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涉及到了思维操作的类型、内容和产物,它实质上与思维结构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2)对智力研究因素取向的评价
  目前对智力研究因素取向的观点是,智力因素研究取向一般都是利用因素作为理解智力的基础,在理论上假定可以从个体有差别的因素方面来理解智力。这些理论在智力的定量研究上有贡献,它们加深了人们对智力的理解,启发了人们对智力进行新的探索。
  尽管智力因素理论对于智力理论和智力研究方法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智力研究因素取向本身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局限性。第一,智力因素研究取向强调从智力活动的结果去进行分析研究,缺乏对智力活动本身的分析。智力因素理论忽视了智力活动的内部过程,描述的仅仅是智力的静态结构,因而难以深入到智力活动的内部,揭示智力的本质和智力活动的规律。由于智力研究因素取向存在的这一严重不足,智力研究因素取向在智力研究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重视智力活动内部过程的认知研究取向取代了。第二,智力测验过多地依赖相关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因素分析的技术。智力测验可以较好地预测个体的学业成就,但在学校以外的社会领域中却没有什么预测效度,这也是智力因素理论受到较多批评的重要原因。后来出现的智力生态和社会文化研究取向如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的情景亚理论、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等则是对这一缺点和不足的校正。(李红艳,2005)

2. 对智力研究认知取向的分析
  (1)智力研究认知取向的主要内容
  智力认知研究取向不再过分关注智力的组成成分,而是注重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智力认知研究取向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试图从智力活动的内部过程来理解人的智力。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智力既包括感觉、知觉和记忆等基本认知过程,也包括抽象思维、表征、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心理活动,并发现在所有认知过程的背后还存在着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知,即元认知或自我监控。
  早期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反应时与信息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后来出现了一些注重智力活动高级形式的理论,它们试图为智力的运转构建出一个合理的模型,典型的如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戴斯的PASS理论等。
  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20世纪8O年代中期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它以信息加工的语言描述智力,阐述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和心理过程。他的三元智力理论包括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情境亚理论三个亚理论,其中成分亚理论是智力三元理论的核心。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成分从功能划分上有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智力活动的高级管理成分,其功能是对其他成分的运作进行计划、评价和监控;操作成分的功能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具体的认知加工操作,同时向元成分提供反馈信息;知识获得成分是在获取知识时使用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结合和选择性比较等具体操作。
  智力的情境亚理论指出了智力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阐明了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智力行为的内涵,规定了某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智力的范围,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的社会文化性。智力的经验亚理论指出了个体的经验水平与其智力行为之间的关系。
  三元智力理论从主体的内部世界、外部环境和联系主体内外部的经验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智力的本质和结构,充分考虑了社会文化环境、经验对智力的影响,使智力不再局限于成分。三元智力理论突出了元成分在智力活动中的高级功能,丰富了人们对智力内涵的理解。
  智力的PASS模型
戴斯等于1990年提出了智力的PASS理论,即人类智力的计划—注意一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模型。PASS智力模型包括信息输入、感觉登记、中央加工器和指令输出4个单元,中央加工器又包括3种重要的认知成分,即同时性加工与继时性加工两种编码过程和计划过程。PASS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是分层级的,认为智力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即注意—唤醒系统、同时性—继时性加工系统和计划系统。注意系统是基础,其主要功能是在智力活动中起激活和唤醒作用,使大脑处于一种适合的工作状态;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同时性—继时性加工系统又称编码加工系统,它负责对外界刺激的接收、解释、转换、再编码和存储;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它是整个认知功能系统的核心,负责认知过程的计划、监控、调节、评价等高级功能。三个系统的协调配合保证了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
  PASS模型是一种新型的智力理论,它以对加工过程的分析作为评价智力的基础,标志着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范型的转变。
  (2)对智力信息加工理论的评价
  智力信息加工取向开辟了智力研究的新方向,为智力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提出了更为精确的评估智力的标准,智力信息加工研究取向是智力研究的重大进展。智力信息加工理论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试图从与认知任务操作有关的心理过程来理解人的智力,在方法上信息加工心理学采用外部观察、内部自我观察、反应时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对人的智力活动过程进行精细的分析和描述,其研究方法比以前的智力理论有了重大的进步。
  目前对信息加工理论的批评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电脑与人脑是不同的,用电脑信息加工的一般机制来说明人的智力过程只是一种类比研究,信息加工理论没有深入智力活动的大脑神经机制,离开人脑的神经生理过程不能完全说明人的智力过程;②信息加工心理学所考察的认知问题,如解答逻辑原理、下棋等等,都属于逻辑—数学类型的智力题,这使得它对人类智力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智力的最高体现—创造性不敏感和缺乏研究;③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重视对人内部智力活动过程的探讨,但是对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智力的要求及其相互作用比较忽视,人的智力是人在应对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探讨人的智力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就难以真正把握智力的起源及本质。
  智力信息加工研究取向与智力因素研究取向相比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由于其本身方法论的局限,未能揭开人脑智慧的奥秘。于是,在信息加工研究取向的基础上两种新的智力研究取向—智力的生态和社会文化研究取向以及智力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取向出现了,智力的生态和社会文化研究取向以及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神经科学,使智力研究走出了信息加工研究取向的困境,为智力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向着揭开人类智慧的奥秘和智力活动的脑机制迈出了重要一步。

3. 对智力研究生态和社会文化取向的分析
  人类的智力总是在具体的情境、具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得到发展的,人的智力不仅受纯智力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知识经验、文化背景和智力活动具体情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传统智力理论的局限和不足,智力的情景性、现实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智力的生态和社会文化研究取向。智力的生态和社会文化研究取向重视分析研究现实情景、环境中的智力活动,重视智力与社会文化情景和环境的关系,力求在智力活动与环境要求的相互作用中揭示智力的起源和本质。与智力研究生态和社会文化取向有关的理论主要有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的情景和经验亚理论、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卡特尔的晶体智力也涉及到了智力与教育、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的情景和经验亚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20世纪8O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智力模型,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包括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情境亚理论三个亚理论。斯腾伯格认为,传统智力测验大多未能很好地控制知识和经验因素的作用,致使其对学业成就具有很好的预测性,但对现实生活中的成功却缺乏足够的预测效度。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重视环境和知识经验在智力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将情境和经验成分作为三元智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力的情境亚理论指出了智力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阐明了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智力行为的内涵,规定了某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智力的范围,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的社会文化性。智力的经验亚理论指出了个体的经验水平与其智力行为之间的关系。
  经验亚理论反映了斯腾伯格对智力的基本看法,即处理新异性的能力和加工自动化的能力是智力的最基本的特性。该理论启示我们,经验可被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无经验,即处理完全新异的任务或情景;另一端是对任务或情景十分熟悉,加工已达到完全自动化。一个任务或情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测得智力,要看它与这两种技能的关联程度。一个给定的任务或情景在实践上可以持续提供适当的智力测量,在经验早期测量的是处理新异性的能力,在后期测量的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当个体初次遇到某个任务或情境时,应对新异性的能力起作用,越是聪明的人,越能快速完整地处理所遇到的新问题;随着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了解和经验的增多,任务或情境的新颖性降低,自动化能力开始起作用,此时就可通过测量个体完成任务时达到的自动化水平来对智力做出衡量。处理新异情境、新任务的能力是智力的表现,迅速自动化的能力和自动化的水平也是智力的重要表现,智力测量应该同时考虑和包含这两种情况和两种能力的测量。
  斯腾伯格的这一理论对于智力测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的各种认知活动相对来说总要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或活动,人们的智力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领域特殊性,智力测量的各种题目也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和性质的任务,这就造成了智力测量中所涉及的某些测量任务可能对某些被试是熟悉的、对另外一些被试可能不熟悉情况发生,从而影响到测量的信度、效度和可比性。对于熟悉任务,其加工的速度和所需要的加工容量、认知负荷和注意资源分配要求都比较低,而智力测量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时限性是智力测量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必然造成了智力测量结果的偏差或失真。因此,智力测量必须对智力测量所涉及任务的性质、类型和被试所拥有的知识内容、任务熟悉性、自动化程度进行事前评估,才能较好地避免这方面造成的误差,以获得反映被试的真实有效的具有良好可比性的测量结果;否则智力测量就没有了可比性,其应用和预测效度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情景亚理论主要解决智力测验的真实性问题,即在多大程度上测到了真实的智力。经验亚理论与解决测验的公平性问题有关,它涉及到在多大程度上测验的结果可以用来对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进行比较。斯腾伯格的这些观点深化了我们对智力本质的认识,引导着人们对智力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探索,并对智力测量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周振朝,2002)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能预测个体的学业成就,更要能说明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成功。斯腾伯格认为三元智力仍不足以解释现实社会中的智力,因此斯腾伯格于1996年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实用和现实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论,强调智力不应仅仅涉及学业,智力更应指向现实世界的成功。斯腾伯格认为,传统智力测验只拘泥于学业本身,所测量的只是内涵宽广、结构复杂的智力的极小一部分,传统智力测量只能对学业成绩和分数做出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较少发生联系。为克服传统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量的不足,斯腾伯格提出了他的成功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将成功智力分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就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将经验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成功智力理论的意义在于,现有的智力理论不足以解释人的成功现象,纯智力本身不足以决定人在社会中是否能够成功,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与传统智力理论相比,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增加和强调了领域知识、意志品质、人格和人际关系在成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传统智力理论没有涉及到的。因此,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延伸了人们对各领域成功素质和要求的认识,拓宽了人们对智力理论的理解。但是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并没有使人们形成对智力的更统一的认识,没有明确成功智力各成分之间起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也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阐明其他各种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
  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重智力理论,多重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人的智力至少由以下七种智力组成,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多重智力理论反映出人们开始把智力看作是一种多因素、多维度的心理现象,强调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和多标准评价的教育观。
  但加德纳的多重智力没有说明不同智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不同智力功能实现的内在关系,没有揭示和解释各种多重智力与传统智力理论之间的关系,没有从智力功能实现的角度来揭示不同智力实现的过程和内在机制。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茨基重视对心理与教育、思维与言语和教学与发展的研究,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茨基对心理发展做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在于,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维果茨基认识到,个体发展的成就不单依赖于单纯的成熟,它同样依赖于社会、教育和其他环境的影响。维果茨基还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个体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个体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教育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够消除这种差异。由此,维果茨基提出了“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观点,认为教育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个体智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和条件。试想,如果没有学校教育或各种支持性环境条件,让个体从无到有完全重演人类认知过程和认知发展历史的话,他一辈子可能也学不了多少东西,他的认知水平也不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实验条件、教育环境、知识资源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个体认知水平提高的速度,提高了知识掌握的质量和效率。智力发展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发展程度越高,这种依赖性就越大。

4. 对智力研究的认知神经科学取向的分析
  智力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取向从大脑神经活动和过程的角度来揭示和解释智力活动的脑机制。认知神经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产物,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目的是要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认知神经科学继承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同时引入了功能磁共振成像、脑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磁图等神经科学研究人脑认知功能的新的方法和手段,以研究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意识等认知活动与脑的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研究手段,使得它在智力活动脑机制的研究中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但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物质运动最高形式的人脑工作原理不是分子水平或任何其他单一层次单一方面的特征和活动,也不是它们的简单组合和叠加,而是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特征。智力首先涉及到宏观层面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如何从神经活动和过程的角度来揭示和解释宏观智力活动的脑机制,认知神经科学目前还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缺乏方法论层面的有力支持。
  
5. 对现有各派智力研究取向和理论的总体评价
  传统的智力理论,从二因素理论到群因素论,从层次结构论到三维结构理论,再到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都是从特质的角度来阐述智力,从静态的结构出发、从纯智力的角度来研究智力,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从中寻找智力的元素和特质,甚至包括新近出现的多重智力理论也仍然延续了特质论的观点。特质分析研究没有回答或回避了真实的智力活动的内部过程,传统智力测量只能预测个体的学业成就,但对现实情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智力活动和成功缺乏解释力和预测效度。
  传统智力因素理论从静态的结构和纯智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智力,具有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出现了智力研究的信息加工取向,智力认知研究取向不再过分关注智力的组成成分,而是注重从智力活动的内部过程和智力功能实现的角度来深入研究智力。但是信息加工研究取向采用人脑与电脑的类比研究方法,其方法论本身具有先天的不足,离开人脑的神经生理过程不能完全说明人的智力活动。同时,从纯信息的角度出发研究智力,也割裂了微观信息加工与宏观智力现象和智力活动的有机联系,不能充分地揭示和解释宏观层面的智力现象和智力活动。
  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强调了元成分在智力活动中的重要功能,重视情境和经验因素在智力活动的作用,但他的智力理论没有进一步探讨智力与环境的关系,没有涉及到智力与意识的关系。主体智力系统是通过信息和资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意识贯穿于信息输入、加工、输出反馈、监控调节的全过程,智力活动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需要意识的参与和支持,意识是智力的基本成分,是智力发生、智力功能实现和智力活动顺利进行的中心环节。斯腾伯格的成分亚理论中提到了知识获得成分,不需要独立的知识获得成分,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知识获得是思维加工和智力活动的自然结果。
  个体的成功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智力系统是通过信息和资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智力的发生、智力活动的顺利完成和智力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信息和资源环节实现的。个体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智力水平,个体的成功与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利用能力,与敏锐地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与意识和元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有更密切的关系。个体的成功与对自身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与自身的准确定位有密切的关系,个体成功与自我元认知知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策略和策略元认知有密切的关系,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揭示了元认知在现实生活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元认知和非智力因素在现实生活成功中的重要作用。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对真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成功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没有明确智力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信息和资源是个体智力系统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没有揭示成功和信息、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人际关系也是通过信息和资源环节起作用的,没有从意识层面出发说明信息意识、资源意识、竞争意识、机会意识在成功中的作用,没有明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智力理论必须将信息、资源和意识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才能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相接通。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他所提到的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等各种智力都涉及到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加德纳没有明确不同智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不同领域智力的共同成分和内在联系。在这些具体智力背后有没有更基本的、更一般的成分呢?所有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都涉及到一个基本的认知过程,都涉及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反馈、监控调节的过程,都需要意识和元认知的支持。智力的本质是适应,从智力功能实现的角度、从智力功能实现和智力功能模块的角度出发是智力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智力涉及到各具体领域智力活动中的共同成分,我们应当从更一般的智力功能模块的角度来看待智力。智力涉及到一般智力与特殊能力、特殊才能的关系,涉及到自动化、熟练化活动和过程,涉及到智力活动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它没有详细揭示和解释每种智力是如何起作用的,没有明确它们的相互关系。从智力功能模块的角度出发,用一般智力观和领域智慧观、一般智力观和特殊才能观能较好地揭示和解释各种复杂的智力现象和智力活动。
  认知神经科学为揭示智力活动的脑机制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最终揭开人类大脑智慧的奥秘做出了贡献,但它也面临着严峻的方法论层面的挑战。作为智力活动基础的大脑工作原理是复杂大脑系统的整体综合性特征,大脑智能活动不能被还原为分子事件。人的思维、智力、创造活动本质上涉及到宏观层面的心理活动,宏观层面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是思维科学研究的基本层面和基本出发点,认知神经科学必须回归传统思维心理学,从传统思维心理学中寻找自己的依据和理论支持。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整合以及现代系统方法论的引入,有可能为认知神经科学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层面的有力支持,有助于认知科学研究取向的重大转变和实现。认知神经科学和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整合将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提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提供足够的动力和理论支持,推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并向最终揭示人类智能的本质和智力活动的脑机制迈出重要的一步。

三、对现有各派创造理论的评价
1. 现有创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目前人们对创造力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性的认识,对创造理论也缺乏系统的研究。有关创造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高尔顿的天才研究、格式塔的顿悟研究、吉尔福特的发散思维研究,以及创造力的组成成分理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和创造力的投资理论等。
(1)高尔顿的研究。
  英国人高尔顿最早对创造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采用家谱调查法和双生子研究法,认为遗传是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2)格式塔的研究。
  格式塔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顿悟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派视顿悟为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基本机制,认为顿悟就是打破和改造旧的格式塔,发现和建立新的格式塔的过程,认为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更好的完形形成和新的格式塔构建的过程。
(3)吉尔福特的研究。
  吉尔福特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创造力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指出创造力取决于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4)创造力的组成成分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曼贝尔认为以往的创造力研究只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人格,而忽视了与创造有关的技能,她由此提出了创造力的组成成分模型。创造力的组成成分理论认为,创造力的成分包括与领域有关的技能、与创造性有关的技能和任务动机,与领域有关的技能和与创造性有关的技能决定了一个人“能做什么”,任务动机决定了一个人“会做什么”,并认为任务动机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5)创造力的三维结构模型。
  斯腾伯格认为,以往的创造力研究通常是根据产品是否有价值来界定的,这种定义不能反映创造力由哪些心理特征构成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认知方式和人格有密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创造力的内隐理论分析法于1988年提出了创造力的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认知方式和人格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维度组成。
◇ 创造力的智力维度
  创造力的智力维度包括内部关联智力、经验关联智力和外部关联智力。
  内部关联智力与内部心理过程相联系,它包括三个成分,即元成分、执行成分和获得成分。元成分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起计划、监控和评价的作用,执行成分执行由元成分设计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操作,获得成分又包括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合和选择性匹配三个要素,并认为获得成分是创造力中顿悟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验关联智力指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智力,如用新思路、新方式看待旧问题,或用旧思路、旧方式来看待新问题的能力等。外部关联智力指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智力。
◇ 创造力的认知方式维度
  创造力的认知方式涉及到个体的一种习惯化的自我控制,它常常使个体创造力的智力维度带有一定的倾向或风格。斯腾伯格认为创造力的认知方式维度从作用上可分为计划、执行和评价,从形式上可分为自主式、等级式、集团式和自由式,从水平上可分为全体和局部,从范围上可分为内向和外向,从倾向上可分为保守和创新等。
◇ 创造力的人格维度
  创造人格维度包括对模糊性的容忍度、努力克服困难、内部动机、一定的冒险性、求知欲以及乐于为了获取知识去工作等个性特征。
(6)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以往的各种创造力理论大多只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都不是对创造力最完整的解释,为此他们提出了创造力的投资理论,试图对创造力做出较全面、完整的解释。斯腾伯格认为,创造力包括六种基本因素,它包括:
智力过程。智力过程包括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输出,可划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知识。知识包括有关的经验体系和知识结构。
思维风格。思维风格即智力活动的风格或倾向性,如整体或局部、保守与创新等。
人格特征。人格特征指创造性的人应该具有容忍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成长的愿望、敢冒风险、自信等人格特征。
动机。动机涉及到任务中心动机而不是目标中心动机,是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动机等。
环境线索。环境线索指环境可以通过传播、支持、评价和修正这些创造思想来支持创造。
  斯腾伯格认为,这六种因素不是孤立发挥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的,六种不同因素的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结合可构成若干不同具体领域的创造能力,这些创造能力产生相应领域的创造力观念组合,最后变成可供评价的创造性产品。
  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创造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指出创造力不是某种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而是各种能力与其他方面因素的复合和有机结合,强调了元成分在创造力中的重要地位,重视环境对创造力发展的作用。
  
2. 对现有创造理论的评价
  高尔顿夸大了遗传的作用,研究表明一个人即使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也难以产生较高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涉及到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方法和形式,吉尔福特所强调的发散思维只涉及到创造性思维中的思维方式这一维度,发散思维只是创造性思维方式中的一种,它也没有涵盖创造性思维的其他方式。
  创造力的组成成分理论重视技能和任务动机在创造中的作用,创造力组成成分理论从创造活动和过程的角度,从组成成分作用的角度出发对创造力研究给出了新的解释。
  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结构模型强调知识经验和元成分在创造中的作用,重视创造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是他没有明确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主体智力系统是通过信息和资源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没有在智力与创造力关系的基础上对创造力做出系统的解释。
  创造力的投资理论认为创造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的结果,试图从多因素的角度对创造力做出较全面、完整的解释。
+100  科创币    虎哥    2012/09/14 谢博士改行创造心理学了?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5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qg2010
11年8个月前 IP:未同步
451441
不错,不过好像发错版了,应该属于心理学范畴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ise01作者
11年8个月前 IP:未同步
451461
与创造力理论研究有关,所以就发在这里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飞面教徒
11年8个月前 IP:未同步
451484
没有佛洛依德?
+1
科创币
十九
2012-09-14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的始祖,但他的理论早就被丢垃圾桶了… 只能说是一个启蒙的作用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ise01作者
11年8个月前 IP:未同步
451502
我的研究只涉及思维、智力、创造力和逻辑学,人格这些东西太复杂了,呵呵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wise01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6
回复
41
学术分
2
2008/07/24注册,8个月25天前活动
暂无简介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