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Q的物理加速研究实验贡献分享
炮八平五2013/03/15电磁炮 IP:广东
首先在这里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
我是实验了之后想了很久,并且又在坛里翻帖,最后决定发出来的!
发帖动力:
1:由于找到了一些前辈的电感数据分布图,也详细看了他们关于讨论加速方面的问题,以及之前看过的一些成品!
结合多方面的资料,以及磁悬浮阻力的启发,从而初步证明我脑海中的结论有一定的可行性!
2:希望发出来,互相讨论和印证!
3:如果可行,那么将会让线圈Q的加速设计变得简单 或者 加速效果更明显
4:由于自己没有作品,无法测试!很多方面的实际操作还是很有限的,望得到更多的证实,使
日后走少些弯路!


正文如下(无图):
1实验理解:
  加速的K线
2实验详细:
  A: 用一线圈直径比DD长1倍的比例进行测试,将DD头靠近圈口,持久激励线圈,DD头部未能冲出线圈,被吸在中间
  B: 用A法中的线圈,将DD换成比线圈长1倍的, 将DD头靠近圈口,持久激励线圈,DD头部冲出线圈,此时随着尾
部藏入线圈,DD回弹, 此时随着DD头部回入线圈的深度,DD再次先前,如此反复,DD速度可用 / 2次方 来描述其运动速度
的下降频率! 直到静止,DD的两头突出平均, 相当于DD的长度半径 的位置 位于 线圈长度半径 的位置,若加以震动,
可使吻合度偏差值缩小!
  C:用手抓住B法中的DD尾部,启动B法的方案,感受引力分布强度! 结果:
     线圈引力在中心附近时大小差别不大,但两个边上相对较少!
     当DD长度半径位于线圈中心时,小幅度的进出难以感应到反拉,大幅度的进出,明显感觉到线圈的引力会尝试恢复
    DD的中心保持在线圈的中心!
  D:用手动的方式来快速开关电源,A法与B法的DD在出现因回拉而发射失败的概率比例,A>B而且是N倍!
3:实验结果分析
A方法中,DD由于不能较好的填充,加上在实验的时候使用的激励不大,DD体积小,引力惯性不足够使其抵消
大面积未饱和而产生的引力!
B方法中,DD在反复的拉力下快速静止了! 主要是每次的反拉与推力的抵消!而使其快速地失去了动力!
C方法中,可为加速原理作出了明确的启示,接下来我用较大的篇幅重点分析:
    从引力开始作用到DD开始,其引力的目标就是要让DD的长度半径向引力的中心靠拢!
这么一来,可以把这个靠拢的动作视为关键的加速距离了,但是,这个加速引力却是一个K线,一般都会把DD放在线圈的边上
,这时候一开始的加速引力可以视为起步,随着DD初步深入,引力越来越大,这时候DD开始不断提速,与此同时,DD的长度半径也越来越靠近线圈长度半径了,引力会因为这个原因而衰减!写到这里,我本来还想说,饱和度的增加也是衰减的因素!
但很快,我自我纠正了, 如果说这个饱和度,是因为某些空间位置没有对象填充而需求,那么B方法中,DD位于中间是,已经处理饱和了,而且两边都多出了一段,为什么在确保有多出的情况下,调整多出的比例时线圈的磁场会有自调整的状态呢?
所以,饱和的说法是不符合的!
也许是这样理解,磁场分布到DD上,也是跟线圈的分布格局一样,因此,互感作用下,二者自然地向中心靠拢,当然,这些理解
的解法是否正确,我个人认为不重要,重要是要理解加速引力的分布,来合理设计加速,
然后通过这样的分析, 可想,DD的长度越长,加速距离就越远!但这个引力是K线的, 顺序是: 小 - 大 - 中 - 小
只要在DD长度半径接近线圈半径前终止引力,则可以避免回拉!
然而还要进一步思考线圈的长度,然后就会想到,有些前辈会用不平衡匝数来调整引力的平衡位置!
然而上面的分析结果显示,引力的分布是会复制到DD上的!假设现在线圈将引力分布到出口位置,
那么DD也主要引力也会靠前分布,也就是同步地按比例的前移了牵引位置,也许这样做并没起到想要的效果!
假如减弱两边的引力,加强中间的引力,这样应该是符合靠拢的规律,看上去好像是能增强两个中心的牵引,
但由于作用距离和两边的引力都小了,而抵消掉这种设计的初衷,又很难下定律,还需要实验!
坛里也有前辈这样制作,但由于没有找到相关的比较,很难说得清楚!
观点2:
至于为什么越靠近出口,引力就越少,我分析认为是 极性关系!
假设入口是 +  出口是 - 分别表示磁极
然而这些极性也被复制到DD上!这时DD的头部是-级,与入口互相牵引,当进入入口后,由于引力分布都开始加大
这时候,引力会明显增加一个级别,实验时用手抓住是能充分感受到的!
然后由于DD比线圈长,所以比例位置与重接位置的互相牵引比例也是不一样的,
又由于它们的两边的引力都小 当 +   - 接近重合产生阻力的时候,因为引力的不平衡,和DD的长度是的DD的对抗位置
的作用力比较迟到达,而强力位置还在产生作用,因此依然有力度向前使其 同极不均衡重合!
假设2(这个假设有点乱啊...):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项圈的长度,这就是磁阻力的问题了,既然为的是两个中心的吸引,但越到中心就越变小,
应该就是这个阻力导致的抵消,本身是因为距离吸引产生动力,但又会由于接近而走向下坡,可以发现,无论DD有多长,
哪怕中心还有多少距离,只要DD进入线圈范围的填充度超过50%,引力就开始减少,这是因为内部相互限制的面值加大了
,产生了磁阻,在超过70%后,就正是地开始明显了! 这样以来,饱和度又得重新翻出来了!
因此,DD进入线圈的65~70%的时候就应该中断牵引! 线圈的磁感分布应该均衡设计,来减少磁阻!


暂时总结:
1[s:3]D越长越有利于加速距离,但要结合脉冲的有效时间!
2:增加DD长度,就相对地增加了重量,那么引力也应当匹配!方能收到到明显的加速比例提升!
3[s:3]D放在边上,也是增大加速距离,但需要考虑脉冲的实际情况!
4[s:3]D在进入线圈长度70%左右时,应主动关断,或稍微提前关断!
5:若考虑空间分配多级的紧张关系,应优先考虑短线圈多匝,平均匝数!
6:若不考虑太多级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长线圈


-------------------------------------------------------
以上言论仅作为研究讨论,属于个人实验与知识综合的观点,
但实力薄弱,难免颠三倒四,
不善文笔,难免表达错误,
还望海涵!


感谢某(名字忘了)前辈的磁感计算结论图,使得部分结果得以与公式印证!


此文编辑耗时3H,还望大家多给点建议...
+23  科创币    听我说瞎话    2013/03/15 不错的实验心得,友友下功夫了啊
+25  科创币    MicroSound    2013/06/02 暂且不管分析是否正确,从文章的内容看出用心了,鼓励一下
来自:物理高能技术 / 电磁炮
3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笨笨不笨
11年4个月前 IP:未同步
507539
虽然暂时没看懂,先顶一下,回头仔细看
不过那个使用长线圈的建议,我也问过,结果是直接被否了[s:275]
https://www.kechuang.org/t/55027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炮八平五作者
11年4个月前 IP:未同步
507636
回 1楼(笨笨不笨) 的帖子
我觉得线圈越长,磁悬浮形式的磁阻会明显大,
并且,子弹要考虑按比例加长!
反正我觉得加速的问题都是在加速的位置和 设计的比例 上面的功夫!

为什么我找不到加分的操作呢?是不是权限问题?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