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教育的两面性: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科创喵2020/10/11科创通讯 IP:四川

[编者按]本文在中文互联网上的流传可追溯到2015年,一般被指为日本诺奖得主,高亮度LED之父中村修二所作。但未查到原始出处,只在其采访中看到相关的表述。因此,具体作者是谁存疑,更可能是根据我国国内情况炮制的伪作。本文可供参考,原文照转,不代表本号观点。

一、东亚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东亚的教育体制是比较特异的,经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赞赏和局内人的诟病。日本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对算这三国里比较宽松的了,有些国家就别提了,老师、学生、家长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至于韩国也是以极端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闻名的。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University)和延世大学( Yonsei University)总称为”SKY”,韩国最大规模企业的总裁们,70%是这三所大学的毕业生,而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来自这三所大学。

韩国孩子几乎都要上补习班,2009年韩国补习班获利总额约73亿美元,这比三星电子的盈利还多,教育支出庞大是韩国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2012年,经合组织进行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在数学和阅读项目上,韩国学生在所有成员国中排名第一。但是,这项成就是以相当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评价说: “这些孩子是靠双倍的努力加双倍的花费……才得到这样的成绩。

为何东亚会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呢?我觉得,是因为东亚国家在现代教育体系本来就有的普鲁士的基因,再加上了东亚儒家和科举传统。 而对于有的国家来说,可以说又加上了苏联式教育的实用速成导向和思想灌输功能。

二、东亚教育具有循规蹈矩的 “普鲁士基因”

在十九世纪之前,教育其实是个类似手工业的学徒制,不管是东方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家庭教师。但是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对受基本教育的劳动人口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 K-12(也就是我们亚洲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制度。

现代各国的标准教育模式,是我们已经以为天经地义的几个基本要素:

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

在长达40-60分钟的课程中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

穿插在课程之间的有午餐以及体育课的时间;

放学后,学生回家做作业。

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

这个模式,是在18世纪是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是他们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

当然,普鲁士教育体系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这样的教育体系让上万人成了中产阶级,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在普鲁士王国实现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标,最经济的方法或许就是采用普鲁士教育体制。

然而,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不过,在19世纪,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不如思想上服从指挥、行动上掌握基本技能那么重要。

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教育体系,就像在普鲁士一样,这一举措能够大力推动中产阶级的构建,使他们有能力在蓬勃发展的工业领域谋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国,这个体系在十九世纪也被其他欧洲国家仿效,并推广到欧美以外其他国家。

但是,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upload_downloader_1602401700998_7722808.jpeg

三、普鲁士基因以外,东亚教育还深受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影响

东亚三国在19世纪末为了追赶西方列强而开始引进这种现代教育制度时,又不可避免地由于自己的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而对这个制度作出了潜意识的扭曲和偏重。

1、对大学入学考试和科举制度的混淆

东亚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总是会和他们长期的科举传统混在一起。古代社会对创造力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科举是个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

如果要和科举模拟的话,现在的对应物应当是公务员考试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职考试。因为这些考试和科举一样,是需要选拔出已经训练有素的成年人,马上就可以从事某些工作。

而大学入学考试,目标则是要选出可塑性强而又有志向者进行下一步的教育,这样的人要好像从熔炉里取出的液态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极强。而科举考试得到的人员,则要像上了釉彩的出窑瓷器,马上就可以使用,但是如果你做什么改动,不是破裂就是刮伤。

此外,考试是个用处非常有局限的工具。古代的科举对人才的遗漏尽人皆知,而现代不管哪种考试,能考得出考生的兴趣、志向、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哪些呢?即使是已经看起来最客观最可衡量的数学考试,也会遗失很多东西。

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举了代数为例子。在学习代数时,学生们多半只专注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各单元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考生们只记住了一大堆X和y,只要将X和y代入死记硬背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值。考试中的X和y体现不出代数的力量及其重要性。代数的重要性及魅力之处在于,所有这些X和y代表的是无穷的现象和观点。

在计算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时使用的等式,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太空的动量;同样的等式不仅可以用来计算拋物线的最佳路径,还可以为新产品确定最合适的价格。

计算遗传病患病率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橄榄球赛中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在第四节发起进攻。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代数视为探索世界时简单方便且用途多样的工具,反而其视为亟待跨越的障碍。

所以,虽然考试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必须能认识到考试的极大局限性,并削弱它在选材中的位置。

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双保险的方式抑制学生在在考试上过分浪费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录取考虑的诸因素中的一项,过于重视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报考机会。

台湾、中国的教育制度则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学生浪费青春:其一,联考分数是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其二,联考一年一度。

2、东亚国家对复习的过度重视

2009年释出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韩国为57.2%,而日本和美国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中国学生每日学习的时间最长。各国学生所学内容的多少相差不会太大,那么如果学习时间过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复习时间所占比重过大。这是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最大手段。

说起复习的重要性,人们经常会引用”学而时习之”, 这个”习”就是复习。但是,孔子时代与今天社会有个巨大差异,是学习的内容。孔子时代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礼”,扮演者唯反复演练才可达到效果。

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演化到近现代,学习的主要内容由”礼”转变为认知。认知是拓展和变化的,其本质是创造或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教育过度强化复习,是产生不出创新人才的。

而且,正如保罗葛兰素所说的”即使在最好的高中里学到的知识,和大学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以文科为例,那几本高中需要反复诵读的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和随便几本大学历史系必读书比起来如何?至于数学呢,即使是中学数学都掌握很好了,还没有学到十七世纪就出现的微积分。

何况,随着知识的爆炸,1900年所有的数学知识可以塞进1000本书里, 到2000年已经需要10万卷书了(德夫林《数学犹聊天》)。可见,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几年时间反复学习这么有限的知识,是多么低效的学习法啊。

这几年有个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对反复练习好像是个理论上的支持。但是,这种论述的多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创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其实,这一点反而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钢琴小提琴这类技艺的训练在西方业已式微,而在东亚国家却大为兴盛。

这类十九世纪就已经蔚为大成的技艺,特点是难度训练阶梯比较固定,知识总量也已经限定,只需要多加练习即可,而且学习的进度,又可以通过曲目难度或考级来衡量。这正好切合了东亚偏爱的学习法。

所以东亚国家这些琴童家长,多半既没有音乐爱好也不了解古典音乐背景知识,却让孩子花了大量时间练习,其内在出发点,就好像著名笑话中那位因为路灯比较亮,就只在路灯下找钥匙的愚人一样。

3、平均主义和匮乏心态的影响

很多对联考的辩解,都是说,虽然联考不尽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这是儒家传统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公平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压制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发展途径,那就很可悲了。东亚国家的人口基数那么大,这种人才浪费的机会成本也是高得很难估量。

举个其他国家的例子。欧洲学术界有个比较,像英国和德国都算是古典学术的学霸类国家,但是英国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为英国的教育制度不够公平。 英国有一些中学进去后由于传统原因,上好大学的可能性非常高,这样里面的学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在庞大的古典学术中。

反过来,德国比较公平,所有学生上大学都要通过考核,这样,学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备考科目上面。结果英国这种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优质人才。

这就像彼得‧提尔的《从0到1》中的举的商业上的例子,表面上完全竞争好像比较公平,实际上参加这样竞争的企业利润会变得像刀刃一样薄,朝不保夕,只能顾着眼前利益,不可能对未来做长远规划。

而类似谷歌这样的垄断企业,因为不用记挂着和其他企业竞争,反而可以由更大的自主权关心自己的产品和做各种长远得简直不靠谱的计划。所以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考试的竞争压力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长远的自我成长计划,而只能把心思集中在将会决定一生道路的一次次考试上。

另一方面,东亚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学习卡位战和争夺战,其实质是对有限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争夺,这个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何这个地区的争夺会达到这样的火热程度呢?那也许要归咎于长期物质匮乏导致的稀缺心态。去年大热门的《匮乏经济学: 为什么老是在赶Deadline? 为什么老是觉得时间和金钱不够用?》指出,当人陷入稀缺的状态(物质或是时间)时,稀缺会俘获大脑时,人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而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我觉得稀缺是东亚民族特有的状况。因为这些国家几千年来都是水稻密集型种植经济,一方面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况下养活更多人,一方面当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劳动和忍受更大拥挤。到了十七世纪后,就都陷入了内卷化的陷阱。

就以日本为例,15至19世纪,日本人口波动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约为英国同期人口的四倍。庞大的人口赖以生存的适耕土地,面积仅相当于英格兰的一个县,生产力却又不及英格兰的一个郡县。所以在德川时期,为了维持生存,日本人不但把勤劳节约发挥到了极点,甚至有两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一个是日本政府出面来鼓励溺婴,以至于300年间人口零增长。另外,因为宝贵的土地不能用来给家畜提供饲料,日本人系统性地取消了车轮和家畜的使用这两项基础性农业技术,其结果呢,来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们把鼻子保持在水以上,只要发生意外灾难或意外支出,就可能惨遭溺毙。这种东亚民族特有的匮乏和焦虑心态,不管是东南亚的土著民,欧美人,甚至非洲人,都无法理解。

所以对于教育资源,如果是狭义地理解为配备良好的教室、高阶教师之类的,那确实是有限的,对于长期处于稀缺的心理状态的东亚人来说,是一定要参与争夺的。

但是,实际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种”你上了这个学校我就上不了”那样的零和博弈无关了。

而且,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先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也许从长远来看,就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

upload_downloader_1602401701046_6435321.gif

4、工业化追赶带来的心态

影响近代工业化的起源在西欧,所以他们不管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体系,都有个比较和缓的自然进化发展期。而东亚国家是被裹挟进现代社会的,为了赶上其他国家,在工业体系上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国家层面上有计划的指导下的发展。日本的工业化要归功于通产省的官僚们,韩国则是政府支持几个财阀来配合整个发展计划,而中国现在还有那么个五年计划在指导。

这种国家级计划是建立在十九世纪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其内含的想法,是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因而可以通过科学的考察而预测出事物将来准确的发展方向。

这种想法运用在教育体制上,就是假定某个机构可以准确地预测某个年纪的孩子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某种考试可以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等等,这种自信令人细思恐极。

而具体到学校和学习的具体操作上,为了适应工业化的人才需求而专门设立的东亚教育制度,比起自然发展的西方体系来说,更有工业化追赶期那种对效率的疯狂追求。这样,这些后进工业国的教育体系,反而比前驱工业国更像工厂的流水线一些。

在二十世纪初,泰勒制(Taylorism)在美国产业界盛行一时。泰勒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为此,他采取了制定工作定额、选择最好的工人、实施标准化管理、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等。

这就将工人的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实行泰勒制的工厂里,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工人,每个工人都像机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理论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是”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宝。现代最著名的泰勒制工厂莫过于富士康了。从报道中大家也可以猜想到这种高压环境对工人心理的影响。

而如果把东亚教育制度和泰勒制工厂来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制定很高的学习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识点、选择成绩好的学生组成重点学校、全国统一的考核标准、大量考试形成的刺激性奖惩、还有学校内部的各种打鸡血活动。学校目标也是要发挥学生的潜能,每一分钟都要致力于得到最好的成绩。

所以批评这种教育体系的人经常说,孩子好像是流水在线的工业制品,或者说,学生是老师的童工,他们的成绩就成为老师的绩效,所以师生的利益关系经常不是一致的,是相反的。这并不是简单的激愤之词,而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upload_downloader_1602401701039_61386229.jpeg

当然,因为东亚国家的勤劳传统,孩子们这么辛苦,如果确有效果,也不是不能接受。但问题就在于这个有效性上。

这种教育上的泰勒制,本质上是把学生当成体力工作者来对待。对于体力工作者,因为他们的工作状态是可见的,所以工厂管理比较容易,对他们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做对的事情”。

而现代学生呢,我觉得更像德鲁克所定义的”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不生产有形的东西,而是生产知识、创意和信息,谁也看不出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而且从培养目的上也是要大多成为知识工作者。学生时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们交上去的作业和考卷,而是他们所真正学习到和思考的内容。这些在技术上是无法进行严密的督导的。

所以要成为好学生,不是像体力劳动者一样忠实地完成老师的作业,而是要像知识工作者一样,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好学生一定得做到:要自我决定学习的侧重,衡量自己知识的掌握度,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这就需要具有极大的主动性和自由度。

所以,悲剧的是,由于东亚教育体制的工业时代基因,他们是用训练体力劳动者的做法,来培养他们心目中未来的学者和企业家,这不免就南辕北辙了。

四、东亚教育急需改革,却越发走向僵硬

东亚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是利多于弊的。在工业化时期,可以为新建立的工业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级工程师。所以东亚各国在二十世纪的飞速发展,这种教育体制有很大贡献。但是随着技术和经济的演变,这种体制就变得越发不合时宜。

这一点可以模拟成苏联时期的重工业。在这种体制下,采煤业是为了冶钢,冶钢是为了机械业,而机械业又是致力于生产采掘和冶炼机器,这样形成了内部的自我循环,而无视市场和竞争的实际需要。这种重工业在苏联的工业化时期, 确实制造了大量本来缺少的工业制品,很有用处。但是到了某个发展阶段,其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到如今,苏联这个曾经的第二工业强国,他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还有什么价值呢?同样,东亚教育体制曾经批量培养出的大量标准化人才,不是也将会在新时代里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么?

更有甚者,为了脱离这种体制,很多东亚家庭送了孩子去欧美留学,可是除非他们留在国外,如果回国就业,海归们还是要以他们毕业的各种学校为求职砝码,这就又陷入了比较学校名气的漩涡。就好像中世纪时印度很多低阶种姓为了摆脱种姓制度的压迫,皈依了外来的伊斯兰教,但是在无所不在的种姓思想下,穆斯林也被视为一种种姓,同样还是陷入这个等级体系之中。所以托福、SAT这些美国考试制度, 在东亚也无形中被融合到富有东方风情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的体系里。

upload_downloader_1602401701552_35006422.jpeg

这种体制由于造就了多个既得利益阶层,所以很难撼动,甚至会像上面说的苏联重工业综合体或印度种姓制度一样,”病得至死方休”。苏联时期的重工业不停地制造对社会无益的武器,形成一个利益相关势力,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直到整个国家体制崩溃。而印度种姓制度,从佛陀时代就饱受批评,却一直祸害了印度几千年,直到今天还是印度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就是因为背后有大量的高种姓的既得利益者。

东亚的教育体制呢,一方面,养活了庞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陈旧的各类公私教育机构(这一点类似苏联工业集团),另一方面,通过对学历的看重,占据社会中高阶层的,多半都是最适应这个体制者,而这个阶层又通过在应试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证自己的下一代在这个考试体系中也能脱颖而出,从而把自己在社会地位上的优势又传给了下一代(这一点又有点像种姓制度)。

这个急需改革的体制,就这样在各个社会集团的共谋下愈发僵硬了。


[修改于 3年5个月前 - 2020/10/11 21:31:51]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18
4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bg4tfw
3年5个月前 IP:江苏
887120

学而时习之的习,解释成实习更好,虽然不是初中语文书上的标准答案。是一个有争议的解释。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UICalc
3年5个月前 IP:浙江
887122

总之,培养并控制工具人

引用
评论
4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3DA502
3年5个月前 修改于 3年5个月前 IP:北京
887123

学校教育至少同时借鉴了一神教(基伊犹)的先进组织经验,为社会成员提供预置的行为基准参数,而且这一点是当今所有民族国家存在的基础。小学课文里面安排了法国作家编造的《最后一课》就是个例子,现在应该还有。


中国教育的各种问题都和卷卷卷有关系,不管改革成什么制度,都能卷爆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3年5个月前 IP:四川
887126

楼上似乎认为文章是在批判学校教育,但实际上没有看出有任何批判的味道。初等学校教育也不是所谓民族国家存在的基础,相反可以说是民族国家的结果。既然是讨论新观点,那么就需要先自觉拷问定见,而不是把定见作为基础,否则还讨论个啥,直接把异议者加急枪毙就行了。

学校提供学习的强制性,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初等教育中的识字、阅读、写作,就有很高的效率。国内有一批人专门研究识字教育,能让学生早6个月认识日常阅读所需的三四千字,都是功德无量。在部分领域,学校教育的效益几乎不可能被挑战,从这个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是划时代的发明,且必然长期存在。

但是再往后,进入了中等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是否是坚不可摧的,就要打个问号了。即使学校这种形式是必然的,方法和内容也不一定坚挺。我国本就是教育同质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学校千篇一律除了在激励与压迫方面各出奇招外,可以说毫无特色,也因此这个问号可以打得很大,这个不用多说。

现在已经有人在做新式学校的尝试了,虽然按目前的政治形势几乎必然覆没,但终归说明,还有很多可能更好的模式。

引用
评论
5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3DA502
3年5个月前 修改于 3年5个月前 IP:北京
887136

LZ对学校教育的发源普鲁士这一点不够全面,学校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专业高效的洗脑,这对社会稳定是必须的,不能忽略。


大家可能都不是什么王孙贝勒,信息都是别人叫你知道的,这种信息上建立的逻辑极不可靠。我对楼主是否在批判教育并不在意,在科创 只讲毒性不谈剂量 就是耍流氓,只谈改革不算钱也是耍流氓~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3年5个月前 修改于 3年5个月前 IP:四川
887138

因为没有谈剂量,所以毒性就自动消失了吗?这是什么逻辑。听了几句“抛开××谈××,就是耍流氓”,就以为可以挥舞大棒,“不是王孙贝勒”,这啥意思。不想讨论可以不说话,没人说你是哑巴。

引用
评论
2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3DA502
3年5个月前 修改于 3年5个月前 IP:北京
887139

我时刻注意我的阶级,不是王孙贝勒,无法获取社会各机构全面详细真实的信息,对当下的事情不敢妄言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3年5个月前 修改于 3年5个月前 IP:四川
887144

不必美化了,本来在别人回了以后再去改内容就是耍流氓。

也不知道是教育的问题还是社会环境的问题,除了少数正常发言之外,都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凡是出现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总有那么一些人要做出这种样子来。结果就是人人都是吃瓜至死的心态,无人真正关心公共话题,也许就是他们想要的吧。

既然要说教育成本,就不得不考量成本的来源。例如,大规模学校教育的建校成本、教师人力成本(不算搞科研的)等肯定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学生学到的东西缺少多样性,需要花成本来补;部分“非考试型”的学生可能被刷掉,造成人才浪费,给社会造成损失。好处和问题综合起来,是不是真的成本低,还真不一定,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知识的增长和需求的多样化,可能损失更大。这也是上述文章立论手法。

显然并非通不过考试就不是好学生,就没有前景。只是考试是成本低容易实施的方法。这种成本低除了直接的人力物力开销小之外,还有社会风险带来的成本。而其余的成本,不在教育组织者的考察范围内,就像大多数学校不为学生远期的前景负责一样。

世界上有大量与当地风俗格格不入的学校,不乏各种有启发的例子,不过他们总的来说有一个共同特点:私立(意思是政府拨款少或没有),收费高昂。我记得这边的先锋学习社区一年光基本学费就要七八万吧,然而即使这样也支付不起教师工资,因为老师和学生差不多一样多。这类学校始终成不了主流,只能试验性的存在,但并不一定是他们本身有什么不好,社会本来就应该具有丰富的细节。

另一方面,升学竞争小的地方就容易搞出各种花样。升学压力较小的北京、天津,总是创新教育的典范。而号称创新前沿的深圳,雷声震天响,要想下雨还真难。

引用
评论
2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我说要有光
3年5个月前 IP:河北
887146
引用虎哥发表于8楼的内容
不必美化了,本来在别人回了以后再去改内容就是耍流氓。也不知道是教育的问题还是社会环境的问题,除了少数...

除了少数正常发言之外,都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凡是出现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总有那么一些人要做出这种样子来

你让我说些有用的东西我又没有这个水平,反驳也说不到点子上,什么都不说吧,又显得我怪没面子。只有说些看似正确实则没用的废话让你抓不到反驳的把柄,才如同跳出三界外的隐士大师一般,显得最牛逼。

引用
评论
6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3年5个月前 IP:四川
887147
引用我说要有光发表于9楼的内容
除了少数正常发言之外,都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凡是出现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总有那么一些人要做出这种样子...

比如1楼的发言就很好,使我学到了一个新解释,其他网友也可以从中受益。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armonkey
3年5个月前 IP:广东
887152

指明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失败的)方向

文明到了癌症末期,症状都是类似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armonkey
3年5个月前 IP:广东
887153
引用3DA502发表于5楼的内容
LZ对学校教育的发源普鲁士这一点不够全面,学校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专业高效的洗脑,这对社会稳定是必须的...

您的发言逻辑完全颠倒,真是臭不可闻。

普鲁士穷兵黩武,希特勒更把德国人害惨了。如果不是搞全面洗脑,怎么会引火烧身?

教拳容易改拳难,谁都明白这个道理。读错了书对社会破坏更大,比不读书可怕多了。

引用
评论
3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baifanshuishou
3年5个月前 IP:江苏
887188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本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拓展和延续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延续文明。实际上在现有的文明水平上教育的目的是 自保>延续>拓展。任何一个团体中的个体思想都不是固化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延续必然会分化出越来越多的差异。最后会走向分裂。在相互竞争中每个团体都需要自保。自保的方式就是灌输本团体优越的狭隘观念与偏见。试图讨论这部分狭隘观念与偏见的正确与否的行为都是引火烧身的危险行为。这个难题目前的文明水平无解,无非是换一个团体换一种狭隘观念与偏见而已。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乘风破浪
3年5个月前 修改于 3年5个月前 IP:北京
887389

        坐标北三县,我们高中的校长很要强(据说他当上校长之后我们学校才扬名北三县的),但也没办法脱离应试教育(我不确定高中教育应该用什么词合适)的局限,每天10节课、1节早读、1个小考试,最近又提出了“错题整理” (强制) ,大多数同学自然不乐意,毕竟可以让他们玩的时间又少了,而且他们觉得是形式主义。

        我在我们年级最好的班里,竞争很严峻,这次联考是年级42正好卡在我们班最后一个位置,数学和物理砸得要死(79,49)但是生(联考第七)化(年级第四)不错。“错题整理”对于我而言,这无疑加重了我的负担:数学跟不上老师进度,需要自己再研究;物理需要多做题才能扎实,而偏偏现在只剩下一个一个半小时的晚自习——用来整理一天下来的错题。而且昨天因为周三晚上没有整理语文错题(一节课都在想数学),被罚出去站着(我觉得挺仁慈的,就是有点丢人)

        个人认为,“错题整理”固然是好事 ,但是这会让强的更强、弱的更弱,每天做不了几道题,知识得不到巩固(对于我而言);本来基础就差,却还要整理错题(非基础题)。

        在竞争最强烈的班里,没有成绩约等于没有地位,成绩在班中排28的我,很迷茫。

        我觉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自己知道,强加反而会拔苗助长。

        

引用
评论(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nkh0472
3年5个月前 IP:内蒙古
887414

见识短浅,抛砖引玉。

别的国家确实不太了解,在中国这样的流水线教育难以改革的原因之一我觉得是生存压力/内卷/人口密度过高/生产力过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上述原因我也不知道哪个更准确,可能我想表达的是这些说法中的某种共同点。

从微观的角度上讲,大家学习或者说督促孩子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或者发展,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追求泰勒制那样的效率最高化似乎是唯一选择。

国家坚持这样的制度,说是为了公平,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给看不到出路的/数量最多的/底层的/迫切追求生活进步的人以希望。

我在某种程度上同意5楼“只谈改革不算钱也是耍流氓”的说法。宏观上教育改革或许会收到更高的收益,但是却断了绝大多数人的希望。“新教育”、“素质教育”谁都知道好,但是内卷到现在确实没什么出路。真的愿意这样培养子女的,多半是不缺精神财富或者物质财富,或者换一个角度讲就是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被充分满足的那一小撮人。

什么时候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了,说白了就是gdp足够高了(这个分句存疑),自然大家不再考虑这些事情。

这里存疑的这个本来我是参考欧美,技术工人挣的钱也足够多的时候,学术也不再是唯一出路了不是吗;但我打消这个念头的原因是,只要亚洲人口密度还是这么高,工人/时间价值提升的速度会低于平均收入的提高,想达到同样效果可能gdp需要比目前的欧美还高很多才对。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反驳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依然坚持这种应试教育的原因。


说一个(可能是)题外话,今天才知道日本大学和国内大学一样基本入学就能毕业,见XXXXXXXXXXXXXXXXXXXXXXXX/video/BV1Ga411A7XB。这也是东亚教育的特色吗?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splmonster
3年5个月前 IP:甘肃
887417

作为一个2021年刚好赶上中高考改革第一届(偏远落后地区延后2年)加上政史地生体,发觉自从初二开始就几乎未学新东西。为了中考,除数学外所有课程在上半学期基本结束,然后就是刷题和考试。虽然在所谓培优班有些新东西,大体还是那杨。满分750,要考到688.2才可能进重点,而我们下一届甚至音乐美术都记分,体育加为120分。还有说是力也要占8分的。只能说,课外培训班可以多加点课费吧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zRed洲虹
3年5个月前 IP:四川
887419

确实,现在对于非考试型人才的浪费是巨大的,那些成绩并不好的学生很多都在某些方面有所爱好或特长,比如我有个同学爱好摄影,我经常给她讲题,但每当她面对自己成绩时,我也能感觉到她的无力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xluz
3年5个月前 IP:江西
887422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官僚资产阶级必须垄断,东亚教育很符合实际。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科创喵
进士 小编 机友
文章
71
回复
28
学术分
0
2018/06/14注册,1个月2天前活动

扫描最新重大科技成果
聚焦科技事件深度细节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四川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