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R+]紫外线对臭氧生成以及植物对臭氧吸收作用的综合探究
bh,王者归来2013/06/30化学 IP:江苏
ASR项目组附属实验
原文为英文实验报告,上次直接英文的东西发到论坛上被人骂了,这次决定翻译、改写后再发上来
(由于时间拙计,很多地方有删减,而且有些图也没翻译,请见谅)

简介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在大气层中主要起到了吸收紫外线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污染气体。氧原子以sp2杂化轨道形成离域π键,构成V状极性分子。臭氧的英文为“ozone”,来源于希腊语“ozien”,意思为“to smell”,是一种具有极强氧化性的气体,常温下高浓度时为淡蓝色,有着极强的刺激性气味。其分子结构如下图。

图片1.jpg

据了解,高压放电、电离辐射以及消毒用紫外线灯等可以产生臭氧,其基本原理均是将氧分子电离为氧自由基,再和新的氧分子结合产生臭氧。实验A主要是针对紫外光进行臭氧生成的探究实验,实验B是利用植物对臭氧进行吸收,同过速率的计算来选择最佳吸收植物。

实验A设计及假设
紫外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其能量大小与其波长成反比,与其频率成正比。能量计算公式可由以下式子给出:
E=hc/λ
其中E为能量,λ为波长,h为普朗克常数,c为真空光速

紫外线根据波长范围分为4个波段:UVA波段,波长320~400nm;UVB波段,波长275~320nm;UVC波段,波长200~275nm;以及UVD波段,波长100~200nm。能级随排列递增。根据资料,臭氧可吸收UVB、UVC波段的紫外线。碍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找到波长为254nm和365nm的紫外光进行测试。

实验装置为25W暗箱式紫外分析仪,可以为实验提供一个密闭、避光的空间。第一组实验是测量不同波长的紫外灯产生臭氧的能力。首先将臭氧传感器(分度值0.1ppm)放入暗箱,读出初始数据,等待示数稳定后,分别打开254nm和365nm的紫外灯,每隔5s记录一次传感器示数,持续10min。根据紫外线能级和臭氧的生成原理可以大概推断,由于能量较小,电离氧气能力小,365nm的紫外灯产生臭氧的速率要比254nm的紫外灯速率要慢。

装置如下图:
QQ截图20130630154803.jpg

第二组实验是测量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对臭氧的分解作用。首先将臭氧传感器(分度值0.1ppm)以及臭氧发生片(产气速率7000mgh-1)放入暗箱,首先将臭氧发生器接电,当暗室内臭氧浓度上升至600ppm时切断电源,3次实验,一次打开254nm紫外灯,一次打开365nm紫外灯,最后一次全部关闭。每隔10s记录一次传感器数据,记录7min。我的预测是365nm的紫外线可能会对臭氧有降解作用,使浓度下降地更快。

实验A数据收集及处理

第一组实验数据

根据记录下的数据,将其绘制成折线图如下
QQ截图20130630161802.jpg

由于臭氧浓度值比较小,故数据波动幅度过于大。为了消除这种波动对数据分析的影响,我利用散点图进行拟合。
拟合后的图像成线性关系,如下图
QQ截图20130630162608.jpg

从图像中,可以得出, 365nm的紫外线对于密闭环境下的臭氧浓度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而254nm的紫外线可以生成臭氧,并且产生速率在低浓度下为一个定值。
鉴于目前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消毒用紫外灯都是254nm的波长,在使用紫外线消毒过后,一定要注意通风,使密闭环境内的臭氧浓度回归正常值。

第二组的原始实验数据如下图
QQ截图20130630163056.jpg

同样在本图中,365nm的紫外线对臭氧浓度的自然分解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其曲线和无任何紫外线时贴合完美,而254nm紫外线则对臭氧分解有着显著的反作用,其很明显地降低了臭氧的自分解速率。

简单结论
并非所有紫外线都具备空气的电离能力,电离空气中氧气的波长阀值应该在365nm和254nm之间,从以上的对比实验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
进一步的结论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将2个波长带入E=hc/λ式子中,得到E,也就是电离氧气的电磁波能量阀值在5.58X10-19J到7.82X10-19J之间。
+1  科创币    delete    2013/06/30 拜读。这篇东西发西洋文反而比较合适,词汇很少很低端,且都是discovery科普节目经常用的。
+100  科创币    拔刀斋    2013/07/01 水处理紫外线灯属于有臭氧紫外线灯,光谱含有189nm的UVA,淘宝上的鱼缸廉价货已经很明显有气味
+50  科创币    zhaokenb    2013/07/03 大大的加分啊!
+1  学术分    虎哥    2013/06/30 赞扬
来自:数理化 / 化学
9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bh,王者归来 作者
10年11个月前 IP:未同步
542012
实验B设计及假设
关于臭氧的第二个实验是关于臭氧的吸收速率的实验,考虑到现在家庭和公共场所喜爱利用植物做装饰,对于消除臭氧,我们主要考虑的方向是植物吸收。
经小组同学在花鸟市场调研,我们选择了4种比较常见的植物来进行探究。它们是:虎皮兰,长春花,吊兰和芦荟。每种植物我们购买了2株,用于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个0.4X0.5X0.4(单位:m)的亚克力箱,整箱利用有机玻璃胶紧密粘合,以保证气密性。最顶上一个面是可活动舱盖,可以自由开合。
将2株待测植株放入亚克力箱,同时放入臭氧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以及臭氧发生器,考虑到此实验臭氧产气量大,泄漏后对实验环境危害巨大,本实验
全部在通风橱内完成。

实验装置如下图:
QQ截图20130630170736.jpg
QQ截图20130630171147.jpg

在实验中,待测量为不同植物的臭氧吸收速率,要控制放出臭氧的量以及传感器位置、环境温湿度相同。由臭氧发生器说明书可知,发生器在一定时间内放出的
臭氧总量一定,于是我将实验设置为:在密闭的空间内让臭氧发生器工作105s,每10s记录一次臭氧浓度数据,记录21分钟45秒(在发生器停止工作后持续记录20min)
我的基本猜测是叶面积较大的植物可能有更高的臭氧吸收速率。

相机将每隔10s拍摄一张照片,以辅助我们的数据记录
相机拍摄的图片
QQ截图20130627105242.jpg

实验A数据收集及处理
实验得到的原始数据
QQ截图20130630171249.jpg

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QQ截图20130630170943.jpg

可以从图上看出,所有的植物均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一定的吸收作用,但也有很明显的吸收能力的差距,为了更好地做计算,我将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我对图像进行了分割,以浓度值达到峰顶为分割接线,然后利用散点进行拟合,使图像的关系式可以直接表达出来:
QQ截图20130630171337.jpg

此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计算吸收速率这个值,而在密闭空间内,环境臭氧的下降速率值正好对于植物的吸收速率加上臭氧自分解速率。
根据衰变公式, 1.jpg
也就是说 浓度的对时间的导数和浓度成正比,求出k值,即可知道自分解速率和吸收速率。
下面进行公式详细推导:
首先对此关系式进行变形 2.jpg
两边同时积分 3.jpg
4.jpg
变形得 5.jpg
6.jpg     
7.jpg
所以kt的关系式为 8.jpg
所以只需要将N0/N的自然对数计算出来 ,画图,并且进行拟合,其必然是一个一次函数,其斜率就为k

于是进行这样的计算,得到含有关系式的函数
QQ截图20130630172953.jpg

自分解速率k0,即为没有植物情况下的“吸收速率”即可求出,k0=0.001
所以k(plant)=k-k0
每个植物与自然分解速率相减后得到了绝对吸收速率
吸收速率和时间的函数图象为
QQ截图20130630173245.jpg

总结
很显然,吊兰和长春花具有较强的除臭氧的能力。也基本验证了一开始的hypothesis。本实验的局限性在于高浓度臭氧环境可能并不适用于生活中,但要想完成低浓度臭氧吸收实验,首先需要灵敏度很高的臭氧传感器,其次需要长时间的实验才可得出结论。另外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参与到测试中来,添加更多的植物有利于得出更为精确的结论。

dddjjj.jpg
ASR Extra Experiments
+200
科创币
delete
2013-07-01
再次膜拜。。
+25
科创币
robbie
2013-07-02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bh,王者归来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64
回复
459
学术分
10
2012/03/25注册,2年4个月前活动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说得对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