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加油!坐等更新。希望武汉这座城市也能快点好起来,加油!
楼主在武汉,目前疫情渐渐转好,开始远程办公了。在家呆了两个月,琢磨着发展一下个人爱好。
所以在这两天工作之余,整理了一下元件堆,翻出来两只电子管。
(在国外它叫EL504)
这个电子管很有意思,四元五毛一只,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泛生产的110度偏转电视里面行脉冲输出用的。
刨除晦涩的意思,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类似IRFP460这类的通用开关管,线性度相当的差。
由于其存世量大,廉价,以至于很多人想用它做胆机、功放,无奈它就是被设计于工作在非线性状态。
甚至有人强行猜测改曲线变线性,写帖子恰饭,来为商家造势,都不能改变它的评价,相当滑稽。
-
作为一种类似IRFP460的开关管,难道它除了胆机,就一无是处了吗?
重新看它的参数,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它有6.3V 1.38A的灯丝电流,
6P12P 的另一个特性就是高跨导18-28mA/V,这个指标也很有意思。
mA/V这个单位,实际上是mA(Ia)/V(Ug),电子管也是有内阻的,Ra,变化率的单位就是Ua/Ug。
-
所以综上可以看出,6P12P是那种很灵敏,电流很大的管子。
他被我选中用来做VTTC,但是要避免问题就是,任何小的尖峰和布线误差会让6P12P自激震荡。
而且是非常容易震荡,
看图片里这种80年生产的电子管,经过了敏感年代,完全没有老式电子管精致的感觉。
取而代之的是歪东扭西的云母(纸?)支架,配合歪扭的屏极引线,已经初有后期山寨年代产品的感觉。
我有十来只这种管子,居然没有相同的两只,粗制滥造可见一斑。
一旦发生自激震荡,表现为的就是在管内引脚产生一团金色电弧,这是由于在内部电感上形成驻波点所致。
-
越简单的效果越好,我就选了这个电路。
这是远古时代,一个东欧人网站的电路图,很多人都做这个电路,都很普通。
我就不信邪
-
说干就干
上大前年玩QCW DIY剩下的自动绕线机的半成品,绕他个1100匝,0.12mm线径。
没有初级线圈支架,外面也出不去,顶环直接3D打印一个,起均压作用。
,就找一个坚果包装盒绕上线圈,找到各种零件组一堆TC
线圈参数是4-50圈,电容是470pF的雷达电容,大圆柱是个滤波电容。
反馈线圈2-30圈,偏压电阻是10K,20nF*
[修改于 4年7个月前 - 2020/03/20 01:36:05]
貌似从年代越靠后开始,电子管越来越缩水。手上有几只60年代版本和70年代末出产的各类收信-放大管,后期的装配质量十分惨烈。除了特别的FU,5Z9P之类。
能发下效果图吗?6p12p的屏耗不高,是有并管吗?用过6p13p做的自激,电弧好小,但频率貌似高的有点过分了
效果,放电针用燃气灶放电针,涂了点硝酸钍。
电路图.管子换了6p13p,本来想用lz的图,但电容使我放弃了,lz可有代替方案?
频率计最高50MHz,已经超过了,只能手算,(我算的是80MHz,小白一枚,算错了别见怪),对手机的收音机干扰不是很大,3左右只是90MHz以下干扰比较严重,对WIFI无影响,后面不知道怎么加音频就拆掉了,请问lz知道怎么加音频吗?
回复LSS:是的,会有缩水的情况,但是其实核心工艺也增强了很多,代表性的就是后期的氧化物阴极效率。
回复LS:效果图后面会有,6P13是个很好的管子,和6P12不同,它耐压比较高,放射能力是一样的。
供电电压是几V?然后RFC扼流圈和主谐振回路参数是多少?这个线路我前些年做过
可以分析出来原因,因为阻抗有时候往往就是电弧效果的表现,
加音频很简单,看我视频的效果,6P12P做的,纯电子管线路,前级6J2调制帘栅极,五年前的作品
XXXXXXXXXXXXXXXXXXX/v_show/id_XMTM5MTc1NjM2NA==.html
具体原理图是我设计的,用电子管曲线匹配帘栅极的阻抗,找到一个最大变化线
因为那个时候比较中二,追求完全的胆味,所以完全没用运放,用运放就可以阴极调制,声音更大。
言归正传,继续连载
-
注意到一楼最后,我有一个打*的一段。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做真正意义上的VTTC,里面提到了这个栅极反馈电阻,
我查了好久,从来没有人真正在中文爱好者社区真正解释过这个RC的含义,其实它非常重要
可以说是精髓之所在,今天我就来揭开它的面纱:
还是主楼那张原理图,很多人都习惯把电子管当作MOS管来看待,从它激角度是没错的。
但是电子管其实非常精密,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微观尺度影响它性能的方方面面
电子渡越、二次电子发射、电子云储备等问题都在影响它偏离一个理想压控元件。
当然在低频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细致到这种程度分析,
-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由于热电子发射的原理,阴极会产生电子发射的现象
但是由于电子这时候是没有牵引的,这时的电子被称作自由电子,
而当线路开始正常震荡的时候,由于主回路的选频作用,会产生谐振,此时FB也会感应出正弦电压。
而如果仅仅把电子管栅极当作电容分析,此时1n与68K并联,不考虑68p电容
回路感抗为w(mLsed+Lfb)+R(R+1/wC)/wC+1/wCg
而分压仅仅为(1/wCg)/(w(mLsed+Lfb)+R(R+1/wC)/wC+1/wCg)
从交流分量上看,分子分母都含w,就是简单和频率相关的分压关系。
而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电子云的存在,大量聚集的电子云,会被栅极吸引,正半周期飞向栅极
而负半周期,会对电流通过形成阻力,
这样一来,分析就会完全不同,此时栅极可以近似看作为一个二极管,对正弦电压整流。
在1nF电容C上,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个左负右正的电动势,以抵消二极管的电子云带来的影响。
这个电压在稳态后,会与上面计算出的分压叠加,
E+(1/wCg)/(w(mLsec+Lfb)+R(R+1/wC)/wC+1/wCg)
这才是最终情况下,栅极上的电压表达式。
可以看出,栅极反馈电压有几个参数影响:
偏压E
w频率
Cg栅容
R栅阻
Lfb反馈电感
Lsec次级反射电感
m次级耦合度
这就是为什么VTTC难调,不容易成功的原因,往往就是无法权衡这几个参数才会导致偏压不正确。
(反着看绿色波形就是栅极波形)
-
重新看待电子管的特性,电子管由于0压情况下,电子云依然存在
所以会存在静态阳流,所以电子管是负压截止的,必须在栅极给一个截止电压。
而如果没有这个RC,那么正弦波必然会在电子管的正区间摆动,永远处于放大状态,也就是俗称的AB类放大器。
而加上这个RC,自动产生的负偏压,就会让电子管在部分区间截止。
这时候,VTTC工作在高效的C类放大条件下,效率可高达78.5%,当然通过处理理论效率可高达100%(暂不讨论)
这样就可以实现发挥电子管的最大效能。
-
以上就是VTTC的秘密所在,也是很多人做不好的关键所在。
其中RC组合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上列出公式,效果能否做到最好,就看公式匹配的如何。
回复LSS:是的,会有缩水的情况,但是其实核心工艺也增强了很多,代表性的就是后期的氧化物阴极效率。回...
电压约500V,扼流圈和谐振圈分别是用1.5mm漆包线在直径1.5cm2.5cm管子上绕10圈(空心线圈,电感量不知道),反馈用3个10nf电容串联,试过不用反馈电容,电路无异常,由于没有6p13p的管座,整个电路用鳄鱼夹连接。另外用FU50试过能起振,但基本没有电弧。
吐槽一下,fu50的玻璃壳真厚实!看做工都不像民用的
电压约500V,扼流圈和谐振圈分别是用1.5mm漆包线在直径1.5cm2.5cm管子上绕10圈(空心...
可以用模拟软件模拟一下大致的电感量,我记得论坛有这个工具。
那个线路你仔细一看,其实是一个空气电容反馈的电容三点振荡器,反馈回路形成电容对栅极震荡。
这个电容大概是XXXX级的,所以你无论怎么换10nF反馈电容,都基本上影响不大的。
-
主要的调节就是调那个反馈环的大小,对电弧效率影响很大。
因为原电路是ry-50,这个偏压和6P13P还不太一样,如果用6P12P做,用小电阻给一个自偏压。
类似胆机攻放那样的,220uF就可以很稳定了,效果至少提升一个层次。
我用6P12P做如果不考虑音频调制,可以做到图中2倍大小长度的金黄色火焰。
ps:FU50这个管子,国内很多都是坦克电台上淘汰下来冒充新管,而且容易漏气要小心甄别
刚才也有人提到6P12P的屏耗只有12W,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假设加120V电压上去,100mA的电流,继续加大就会减少6P12P寿命。
这个指标放在今天,还比不上13001三极管的参数。
但是电子管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用比较高的电压,而半导体器件不可以,一旦超压迅速损坏。
所以1200V 100mA和120V 1A效果是一样的,
而特斯拉线圈一条电弧的形成只要ms级别,所以就允许脉冲方式让电子管工作,减少屏耗。
所以让VTTC脉冲方式工作,有利于保护电子管的正常运行,所以可以设计以下电路。
用一个50UD作为开关管,断开红X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实现低电平电位地平面开关。
单片机的信号是一个点焊机控制板改装的,能产生可控的脉冲。 主控单片机是STM32F030
799ea59792e227c4d583cf9afcd3c328.mp4 点击下载
50HZ正弦波的一半就是10ms,也是半波整流的一次有效周期。
重复频率大概是1HZ,ontime是10mS,这样就可以刚刚好卡住一次上升的正弦波。
可以看到视频里面“啪啪啪哒哒哒塔塔塔”的声音,这是因为开通周期并不能完全契合正弦波有效周期。
导致有效导通周期并不一定,而是呈现不规则变化,而这样就会导致电弧不稳定。
-
接下来我解决这个问题
蓝色波形就是之前随机定频灭弧的效果,可以看到是会造成锐利的开通和关断。并且有效值不确定。
而如果实现红色波形区间导通,就可以做到跟随每个波开通而开通,
并且还是零电压,零电流开通,很小规格的IGBT就可以实现对VTTC的开通和关闭,发热小,工作稳定。
电路非常简单,比起用LM741放大整流,送入NE555的单稳态触发器的老方法。
从接近四五十个元件,变成了只要一对二极管和单片机,因为太过于简单,就不画电路图。
原理:正弦波从市电取电,进入钳位二极管,钳位二极管送入单片机触发中断反复更新标识位,20ms一次。
而灭弧的频率一般是远远低于50HZ的,就可以按照正常的灭弧方式开关输出,
并且查询标识位是否使能,单片机代码开源如下:
if(!wk_st);;//HAL_PWR_EnterSTOPMode(PWR_MAINREGULATOR_ON,PWR_STOPENTRY_WFI); HAL_GPIO_WritePin(EN1_GPIO_Port,EN1_Pin,GPIO_PIN_SET);//enable 12V vol rail HAL_Delay(200); if(wk_st) { HAL_NVIC_EnableIRQ(EXTI2_3_IRQn); allowedge=ENABLE; } HAL_Delay(100);//avoid repetion trig erro allowedge=DISABLE; HAL_GPIO_WritePin(EN1_GPIO_Port,EN1_Pin,GPIO_PIN_RESET);//enable 12V vol rail HAL_Delay(300); -EXIT CALLBACK- else if(GPIO_Pin==CHAR_Pin) { if(allowedge) { HAL_TIM_PWM_Start(&htim14,TIM_CHANNEL_1); HAL_GPIO_WritePin(PULSE_GPIO_Port,PULSE_Pin,GPIO_PIN_SET); HAL_Delay(ontime); HAL_GPIO_WritePin(PULSE_GPIO_Port,PULSE_Pin,GPIO_PIN_RESET); HAL_TIM_PWM_Stop(&htim14,TIM_CHANNEL_1); allowedge=DISABLE; HAL_NVIC_DisableIRQ(EXTI2_3_IRQn); } }
由于48Mhz的高效率处理,库函数即使一条指令运行十几次,也能做到us级别的处理效率,对灭弧来说精度高3个数量级。
所以能够很好的实现以上红色波形的跟随,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做到微小的发热和更高的耐压。
61ddb325b4dfc7885d3c417ba47e0648.mp4 点击下载
可以看到,效果是相当立竿见影的,
电弧声音从清脆变成了沉闷的“pongpong”,这是因为没有高频成分所致,都是50HZ基波调制。
由于从0开始的功率上升,可以实现类似QCWDRSSTC的剑型电弧上升效果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80477像这个帖子一样。
电弧长度增加的同时,电网的正弦波自然叠加在电子管上,就可以实现10mS级别的QCW灭弧。
它可以仅关乎于普通交流变压器功率大小,省去了纷繁复杂的BUCK等电压调制结构,可谓是一举两得。
-
这种灭弧就是我想说的,VTTC的精髓之二,此技术能让电弧非常长,能量集中释放。
对于某些喜欢简单、粗暴的爱好者来说,越过这道坎,就变成了谁变压器大,谁电弧就大的模式,
投入产出比相当线性,暴力美学满分。
nb,请问可以把均压环的3d文件发出来吗?
引用tetranirate发表于9楼的内容nb,请问可以把均压环的3d文件发出来吗?
可以,STL直接丢进3D打印机,最低精度大概3小时打好
确定了以上原理之后,就明白了VTTC做好的基本方法,和正向设计思路。
接下来从工程角度上看,就剩下加电压这个过程了,
欧姆定律告诉我们,电压越大功率越大,但是这个大在特定系统中是有极限的。
决定他的就是线圈输入阻抗Z
-
在特斯拉线圈爱好者领域里,有个非常常见的误解,就是把Zsurge当成是ZLoad
这个问题不仅在国内社群常见,国外社群亦是如此
Zsurge是啥,是L/C开方成正比的指标,这个指标是有量纲的,单位是欧姆
但是常见的是,串联谐振阻抗输入阻抗为0,并联谐振阻抗输入阻抗为∞,这种情况如何估算阻抗。
初级线圈是L1,次级线圈是L3,L1和L3的耦合度是K,
假设初级线圈电流是I1,耦合度是M,自然而然作为松耦合变压器,就会折算阻抗到初级线圈。
而次级线圈的阻抗是电弧,电弧在电路中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负载:
电弧类似于电容的介质损耗,所以可以认为是并联到次级线圈的电阻,同样电弧本身存在自容。
那么就可以看作同样存在串联到地的电阻,
主流理论上一般会把电弧看作一段有损开路传输线,均匀的串联电阻,并联电容。
而由于次级线圈的电感量相比于电弧太大了,所以不考虑它的电感特性。
所以可以看作是一个集总参数的RC,R和C都随着电弧的增加分别减少和增加。
而实际上,可以描述为N*R+J1/wC*N这样的简化表达式
扯得有点远,但是必须讲,理解这一点之后。
就能得出松耦合变压器的阻抗计算公式,Zpri=(w*M)^2/Zspark=(w*M)^2/(N*R+J1/wC*N)
以上集总公式是粗糙、不准确的,但是能够反映出趋势
可以看到,初级线圈输入阻抗近似于w的三次方成正比,与耦合系数的平方成正比。
与电弧长度成反比,
有些初中、高中的同学会有疑问,特斯拉线圈的变压器特性到哪去了?
很简单,M=K*sqrt(L1L2),K是耦合度,M是耦合系数,
我们分开K和sqrt(L1L2)两个因子看待问题,K一般越小,M就越小,而如果M相对较大。
两个电感线圈的几何平均值就会越小,这意味L1或者L2中任意一个值小,M就会大。
而这个隐藏规律就是松耦合变压器的变比,也就是我们直觉上的匝比N,进一步验证表达式的有效。
只需要知道关键点就是,初级阻抗和频率、电弧长度、耦合系数、初次级线圈电感量相关的值。
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值,不能傻乎乎的认为,仅仅电感大,电容小阻抗就大(那只是Zsurge)
当理解到这个程度之后,就回到初中学的,如何在有内阻的电源上获得最大的输出功率。
结论是Zs=ZL,而VTTC的Zs是什么?
不谈HFSSTC的扼流圈RFC模式,RFC要用电流源联立分析,相对一楼电路图的电路。
Zs就是电子管的内阻,注意大部分真空管书籍上的动态内阻计算方法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大坑、不展开。写不完)
按照动态内阻去算,6P12P根本做不出长度2-30cm的电弧。
而上面的两个内容,已经清楚的告诉读者怎么去计算匹配了,我是用纸算的,可以配合仪器设备测算。
具体的过程同样不展开,因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至此阻抗匹配的方法,分析完毕。需注意,以上并没有把初级电容考虑进去,所以不能引申到其他TC上。
VTTC的三板斧最终完成,意味着它在我眼里,任何变换都是富有规律的,正向设计可以顺利进行。
三个电子管的测试视频链接如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video/av97462928/ 小型VTTC电子管特斯拉线圈三联测
吐个槽:youku越来越慢,感觉可能要挂了,相比b站打开视频快多了
-
首先就是6P12P了,下图为测试效果,10ms*3,50% duty,电弧长度约为2-30cm。
可以看到6P12P表现得相当平静,
但是谁知道我烧了多少这个管子,哈哈哈哈,6P12P的跨导最大28mA/V可不是闹着玩的。
其中如果发现升高电压的时候,在管内形成打火,不要盲目的认为是耐压不够。
而要考虑是管子自己在比较高的频率上产生了寄生振荡,寄生振荡会在管子内部形成金色电弧。
所谓只要超不死就往死里超,虽然供电电压才不到2KV,但是谐振出来电压很高。
6P12P原本1000个小时的使用寿命,被这样玩,就只剩下10小时了= =。
-
下一个选手是FU19,这个管子在国外的型号是QQE06/40,这管子被某些商家吹成军用指定放大管,
其实内阻相当的大,两对内部的管子并联输出,总共可以达到80W,确实是传输线振荡器线路的专用管。
这种管子类似FU29、FM30等,可以在推挽形式的里切尔振荡器用,而且工作频率相当高。
而用在VTTC里,需要非常强的驱动能力,才可以完善的推动,而且工作电压很高才行。
这样玩的下场是什么?
每一次放电都会在阳极上看到星星点点的火光,可能是二次电子放射在稀薄的管内空气中产生了电离。
最后阴极和栅极发生了一次打火,这是正儿八经的超功率使用,直接把表面的氧化物打掉了一块下来。
这也是二手电子管不要随便买的原因,因为你不知道她曾经经历过多少次违规操作的蹂躏。。。
-
最后的选手是FU50,这个管子也是坦克上用的军用放大管,跨导不高,需要仔细调节反馈线圈。
在VTTC里也有栅极谐振的说法,调节方法就各显神通了。
FU50工作的时候,可以看右下角,管子内部都剧烈的放射蓝光,这个蓝光就是可见的电子束。
虽然已经用抑制栅接地的方法屏蔽了,但是由于VTTC的阻抗匹配的非常好,
次级的高级反射回来,让FU50严重超压,电子束从屏极的空隙溢出,电离了稀薄空气。
反过来看,也说明这类电子管真空度不高,也不知道是出厂就这样还是储存时间长了,我的FU50好几个都是蓝光。
-
这个蓝光说实话也引起了我的质疑,
为什么FU50非泄露的部分,也就是屏极的外面,也有蓝色亮光,理论上电子不存在对正电位屏极的穿透性。
因为由于钳位的作用,电子都会被屏极大量吸收。我怀疑到X射线的头上去了。
只能说FU50这种管子,存世量大,良莠不齐,寿命不长,被人吹成小300B,其实真空度不高。
所以实测之下见真章,吹的最好的不见得是最好的,极限情况下才能反映出电子管的素质。
而其实用中小型电子管,经过合理的设计匹配、精细的控制设计,一样能做出很多类似FU33这类大型电子管的弧长。
说明了在VTTC设计的时候,也可以玩的很有意思,
理论上一节IRFP460在匹配合理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完爆6P12P
但是我觉得把单片机这种21世纪IC技术的结晶,和电子管这种人类大规模应用最早的有源电子器件结合,
本身就是种很浪漫的事情,电子管虽然在很多场合已经不适合用作商品,
但是玩嘛,其实就是玩个情怀,没有孰优孰劣。
感觉这个脉冲频率不是很快,估计再快点就只有几十分钟的寿命了吧 , 小问一下下,寄生振荡导致的内打火怎么解决,要不然只能看着管子挂掉
电子管去推线圈确实很少见的,也比较麻烦,支持一下。
感觉这个脉冲频率不是很快,估计再快点就只有几十分钟的寿命了吧 , 小问一下下,寄生振荡导致的内打火怎...
那必须的,大部分情况下性能和寿命基本可以互换。 这台VTTC我开过CW,后果是2s左右直接烧融。
寄生振荡灭杀的方法其实有很多,
由于电子管的寄生振荡也是基于电子管放大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也可以认为是电路的另一个工作点。
产生振荡相位和反馈幅度缺一不可,所以第一种是相位法,第二种是衰减法,
前者是扼杀寄生振荡产生的条件,后者是扼杀寄生振荡的幅度。
内打火一旦产生,在VTTC这种高电压、强电流、大储能环境下,几乎都是栅极或者阴极被打掉一块。
没有什么挽留的余地,当然只发生一两次打火,也就损失2-5%的性能,影响倒也不大。
刚才也有人提到6P12P的屏耗只有12W,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假设加120V电压上去,100mA的电...
工业电子管感应加热用自偏压(阴极串联RC并联回路),但自偏压在大电流条件下会有很强的负反馈,这就不适合VTTC的工作环境了。单独绕组供电强负压又难以实现自激。为此只有在VTTC自激启动后加入栅负压,负电压正极串联电阻负极串联晶体管后与反馈绕组并联,驱动信号可以用灭弧信号延迟后驱动晶体管。(栅负压可以用灯丝绕组倍压后提供)
那必须的,大部分情况下性能和寿命基本可以互换。这台VTTC我开过CW,后果是2s左右直接烧融。寄生振...
可以可以,大功率的话,还是电子管抗造一点,虽然寿命短,质量参差不齐,但是不像晶体管如果是原件内部因素,导致无法挽救的整体耗损,说实话,我倒挺想看看频率和电压上来,管子报废时的火花四射的效果{嘿嘿嘿,一脸坏笑}
说的不错,这种方法在大功率电子管感应加热中很常见。
自偏压在断续工作的时候,并不是特别适合,因为需要建立时间,往往感应加热的时候就体会不到
而VTTC这种效应很明显,所以理想的情况是可控的输入负压,这个外加电路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工作。
稳态工作的感应加热,还能通过调感、斩波手段等控制功率和调谐,
而VTTC更加要考虑瞬态情况,你看2KV为什么IGBT还能正常工作,就是因为我用负压控制了栅极。
换一句话说,如果觉得这种方法麻烦,可以考虑主回路中建立偏压,
往往速度快,效果好,当然也是有负面效果的,那就是会给回路带来一定的能量损耗。
可以可以,大功率的话,还是电子管抗造一点,虽然寿命短,质量参差不齐,但是不像晶体管如果是原件内部因素...
不给你看,烧一次性能下降几个百分点。 真空管确实耐艹,感觉和晶体管的耐用特性是反的
其实真空管理论上是不可能击穿的,但是由于不存在绝对的真空,场强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发生场致粒子发射。
所以这种电弧都是金黄色的,如果管内真空度不够,就会发生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电弧。
你可以脑补一下。
lz,请问6p13p可以吗?因为我刚从我爷爷的元器件盒里找到六七个。顺便纠正个错误,6p12p在国外叫pl504
引用tetranirate发表于25楼的内容lz,请问6p13p可以吗?因为我刚从我爷爷的元器件盒里找到六七个。顺便纠正个错误,6p12p在国外...
6P13P供电电压更高些,
当然有EL504,你去查一查,没有错的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