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聋人“听”到声音的手表
v_xionghua_v2011/09/09极客DIY IP:湖北
喇叭发声时会振动,我们可以让两耳失聪的人通过感受振动来“听”到声音。
我们可以做一种将声音转化成振动的“手表”:只需要一个小小的麦克风(类似手机麦克风)、一块电池、一个薄喇叭(让振动面外凸),把三样组合一下,再加个表带。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麦克风采集外面的声音,再结合电池将声音转化成电流,不同的电流使喇叭产生不同的振动。当聋人戴上这样的“手表”(使喇叭的振动面与手腕表皮接触)。他就可以感受到声音。起初他只能感受到声音的有、无,但慢慢的奇迹就会发生:他可以“听”懂你的话。因为聋人在长期戴“表”之后,他可以熟悉各种振动的不同(人的皮肤是很敏感的),并记住不同汉字发声的不同振动。例如:某些人可以看懂唇语:他们可以不听声音,只看你说话时变化的口型,就可以知道你说的话。这就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可以肯定:人通过振动可以感受到旋律。贝多芬晚年失聪,就是通过振动来感受旋律的。这样的“手表”可以让聋人“听”音乐,还可以帮助“千手观音”的演员进行排练和演出。
来自:综合交流区 / 极客DIY
14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立棍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825
感受震动就算了吧,现在电子耳蜗直接用电流刺激残余听觉神经。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v_xionghua_v作者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841
回 1楼(2012) 的帖子
植入电子耳蜗是要做手术的,相对而言戴手表要容易一些。对于听神经损伤的人电子耳蜗也是没用的。
下面引用的是一段“百度知道”的问答:
电子耳蜗
浏览次数:1050次 悬赏分:10 |  提问者:576599546 | 检举
妹妹今年刚2周岁,但是查出是先天耳聋。听说需要电子耳蜗,费用多少,能不能只装一个?装上有效期多少年?大家说说,几岁才做手术啊?      
最佳答案: 你好,我是聋哑人的,关于你妹妹耳朵的问题,需要装个电子耳蜗,其实是有害的,装了的话用了几年后,人长大了,但脸型有点歪,就是电子耳蜗在作怪!价格告诉你吧,听说起码20万,看来你家里没有这么多钱的,依我说最好别买这个!买个外式助听器吧!刚你说的听说需要装,其实人们不懂的,我自己看得清楚。。。!
回答时间:2010-9-3 23:37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848
如果是先天聋,并且听觉中枢或者听神经没有完全不发育,装电子耳蜗或者助听器是比较好的办法,而且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尽早装,否则会导致哑。如果是装“手表”,那么学说话会比较难。对于已经聋哑很多年的人,装“手表”也许可行,到底行不行,需要做训练实验来评价。如果可行的话,我想这种设备应该早已上市,相关研究至少应该始于五十年前。像这种不太复杂且功能完善的发明,几乎不可能几十年来没一人想到,还留到今天等我们来发明。就像关于黑板和粉笔、粉笔刷的改进,从50年代有组织的开展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时起,每年全国就要提出几十到几千项“小发明”,可是直到多媒体技术普及那天,也没见黑板、粉笔和粉笔刷有任何实际改进。
最后,还是要赞扬一下楼主的创意,一会儿去查查资料看看,呵呵。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立棍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876
听觉有两个构成要素, 1震动幅度,2频响范围。  这两项是缺一不可。

    听觉感知的幅度范围超过一百万倍。人耳膜能感应到半个原子的位移,也能分辨好毫米级的位移。  如果你的触觉能感受到半个原子的位移,才有希望代替耳朵。 如果没有幅度信息,听人的说话就像听莫尔斯电码一样。
   频率至少要300到3000赫兹。 如果能分辨唱歌跑掉,至少要分辨出一百赫兹的频率差异,触觉肯定不能直接感受这么宽频,只能采取间接的方法。    
   假设存在某种特殊编码,要有同时接受场强和频率的编码,人不习惯同时换算两种触觉信息吧。
+50
科创币
玄明
2011-09-21
论据可靠 条理清晰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立棍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878
用触觉传送声音信息,就像是用低速电话线代替枢纽光缆。
综上分析,我觉得楼主还不如发明  《让盲人“听”到声音的眼镜》  更靠谱。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v_xionghua_v作者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890
回 5楼(2012) 的帖子
对于聋人而言能听到基本的声音就不错了,他们的要求并不高。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v_xionghua_v作者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894
回 6楼(v_xionghua_v) 的帖子
就像贝多芬一样,能够作曲就够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v_xionghua_v作者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898
回 3楼(虎哥) 的帖子
装电子耳蜗和装“手表”一样,都不能让聋人真正的听到声音。只是电子耳蜗将声音转化成了电信号,并刺激听神经;而“手表”将声音转化成了振动,并刺激触神经。戴电子耳蜗的人也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正常使用。
对于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发明没有得到推广,我认为:金子一般是埋在土里的,能被发掘的并不多。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900
贝多芬有被传奇之嫌,如果没记错的话,他的方法是用棍子顶住牙齿,然后棍子另外一头直接顶住乐器,实际上是骨导法的助听器,最终的感受器还是耳朵。因此可以推断贝多芬属于传导性耳聋,这种病总的来说是容易通过助听器、震动声桥来矫正的。
与楼主发明最接近的是震动声桥,这是一种分体式的助听器,其中感受器安装在耳朵附近,震动器安装在中耳内部,两者之间通过磁或其它一些方式无接触的传递信号。
正如2012所提到,震动器容易解决幅度的问题,他可以把很弱的声音放大,并且其增益曲线可以很陡峭的下降,将原来近百分贝的动态范围压缩到二三十分贝表示,这对皮肤感受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至于频率,尤其是连续频谱的音频信号,皮肤感受器是否能够分辨,本人持怀疑态度,这个事情可以通过训练实验来加以研究。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v_xionghua_v作者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911
回 9楼(虎哥) 的帖子
确实需要研究,很希望有条件的人能够研究一下。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912
楼上可以自己试验一下,期待你的感受报告。。。
自己试验一下觉得有希望了,可以找更多的人来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实验。
自行车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发明,发明者在没经过训练的情况下,很难一次就试验成功,但是自行车还是发明出来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立棍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917
文革时为了解决劣质器材匹配问题,研究动态压缩传输。  高压缩比后,毛主席诗朗诵听起来想狗叫一样,样板戏像是鸟叫,极难听懂。   幅度压缩只能限定在轻度比例范围,稍大了人们没办法接受。

自行车发展也是徐徐渐进发展,最早是脚踏地的,等到前轮可以活动后,会很自然的发现维持平衡的方式。 在这基础上才发明脚蹬。  
  现在创新也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创新。  当然懂技术不一定有创新思维,但是创新的构建几乎全都是要依托一定的技术背景,文化背景。完全不了解任何技术的前提下创新,无产阶级改命式的创新,可能只是发明一些旧石器时代水平的粗糙东西。
  可以有改命精神,但是最好不要有改命行动。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javn
12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320921
不知道骨传导适用于哪些情况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yangff
12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322688
其实不一定要人工耳蜗的啊……直接开颅也可以啊[s:178]
人工耳蜗对于人来说就像是自己的耳朵一样,虽然要经过训练,但是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就像盲人虽然可以靠靠耳朵啊感觉啊生活,但是人 毕竟不是蝙蝠啊……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