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彼岸江山2009/01/29科学技术学 IP:重庆
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必须促进人的发展。语文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和促进人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语文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社会化,人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学的某些理论或原理的教育思想。

    一、“大语文教育”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1、社会化理论与“大语文教育”

   “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①个体由婴儿到成人,经历了一个由生物性的“自然人”到社会性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学范畴中个体的社会化。这一过程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和再适应、再改造的复杂过程” ②所谓个体的社会化,也即“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 ”③,这也是一个人获得其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习惯的过程。社会化的种类主要可分为:初级社会化,指个人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能在社会生活中担当基本的角色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实现了初级社会化,才获得了一个“社会人”的基本品格;次级社会化,指个人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深入社会化的过程;再社会化,指原先的社会化进程因故中断后重复进行初级或次级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④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个体的社会化是其认识与适应既定环境的结果,。教育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它培养个人扮演角色所必需的“承诺感和能力”。语文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大语文教育”基于社会学的启示,确定了语文教育的三大系统,即社会语文教育系统、家庭语文教育系统、学校语文教育系统。“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教育系统是指培养人接受以口语和书面形式输入或输出信息能力的一切社会活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即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教育的一切活动。在当代社会中语文教育必须于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大教育相适应。按照这种观点透视分析语文教育的性质、内容、过程、功能、目标,就是大语文教育观。即语文教育的系统观点。据此,“大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的结构分为:表层结构:社会语文教育;中层结构:家庭语文教育;深层结构,学校语文教育。

2、“符号互动理论”与“大语文教育”

个体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需要经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途径。社会和个人是构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接触社会,不同社会发生联系,它是不可能完成社会化的。个体必须不断的与社会交互作用,也即进行社会互动。互动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互动理论也是社会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交往与作用以及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主观反映。互动理论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由于它关注理解过程中符号的作用,因而也被称为“符号互动论”。它解释人们用什么方式去定义、理解、处理他们所处的情境,并对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发挥作用。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创造与运用符号”。也就是说人们对情况的反映、人们之间的互动、对社会结构的作用等都依赖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及其应用能力。

个人与社会是如何互动?个体如何整合到社会中?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是通过“初次群体”中的教育,学习而成的。⑤初次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然的关系世界。因此,家庭、班级、同伴群体中面对面的交往过程就是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

根据现代教育的基本观点,教育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教育活动也可以看成是社会文化结构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双向的,既是社会文化结构作用于个体的过程,又是个体通过他们的活动对社会文化进行继承和创造的过程。“大语文教育”力图通过语文中的文化内涵(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一系列的符号(语言、动作)来表达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同时通过理解学生的符号来理解学生,与其进行互动,完成语文教育的过程。“大语文教育”立足于为学生打上点“精神的底子”。

3、“角色扮演理论”与“大语文教育”

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是指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是指围绕人的社会地位的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角色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理论和方法已成为分析社会及其结构、个人及其行为的一条重要线索。实际上人们的互动过程也就是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社会化也是一个人学习社会角色、获得角色、胜任角色的过程。

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一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建立起多方面的关系,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现不同的社会行为,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众多的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组成一个“角色丛”。角色规范人的行为。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受教育者的多样性增加。随着终身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时代,网络化,学习化社会的形成,社会成员的角色将更加复杂而多样。学生家长,就可以有多种角色:社会成员,家庭成员、教育者,受教育者等等。学校中教师权威受到了挑战,角色变得更复杂,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增长、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学习化社会的驱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同伴。教师扮演着更多的角色,社会成员、体制文化精英文化的代表,年轻人文化、世俗文化的中介。学生角色,社会边缘人、家庭成员、受教育者、教育者等等。“大语文教育”就是建立在这种“角色扮演理论”之上,将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融为一体,突破传统的封闭的语文教育(俗称“小语文教育”)。

二、社会学关照下的“大语文教育”实践

1、“大语文教育”的两大特征

在社会学的关照下,“大语文教育”体现出它的特有特征。我们的“大语文教育”主张“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的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⑥由此形成了“大语文教育”两个特征:

(1)、开放性。“大语文教育”力图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只在课堂上、课本里进行的封闭式做法,把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社会,都能学语文用语文;无论是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还是日常的听话、说话、写话、都能学语文用语文。

(2)、整体性。“大语文教育”不只是从微观着眼,而是更多的从宏观着眼,使微观的问题接受宏观的控制,以获得“最佳整体效果”。“大语文教育”的宏观包括以下问题: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和谐统一;知识、智力、能力的和谐统一;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语文学科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系统化等等。

2、“大语文教育”的三大系统

在社会学的观照下的语文教育,必将是“大语文教育”系统观(参见闫立钦主编、倪文锦副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这个系统从横向构成来看,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而且这三者构成特定的结构。社会语文教育是它的表层结构。我们知道,个体的发展始终取决于和他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个体的发展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社会发展的历史又是个体发展的总和。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学习,还取决于向社会语文学到了什么,与社会语文有着直接的联系。社会语文教育处于语文教育系统的最外层。它的特点是:广泛性、动态性。家庭语文教育是它的中层结构。从个体发展过程来看,家庭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语文教育是社会语文教育和学校语文教育的结合带和交汇点。在很大程度上,家庭语文教育与个体语文水平、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特点是继承性和中介性。学校语文教育是它的深层结构。深层结构决定整个语文教育的质。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各级各类成人学校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系统化的核心。学校语文教育不仅为个体打下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语文基础,培养必须的语文能力,而且是提高全民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途径,是规范化的语文教育。它的特点是:规范性和选择性。

3、“大语文教育”课程

南京师大的吴永军副教授在《课程社会学》一书中指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论述课程的社会性质时的几个特点:重视教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重视教材的控制;近代有重视教材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向,重其实用功能,拓宽了课程的社会功能。作者还对中国大陆和香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作了比较研究(参见《课程社会学》第四章)。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材的社会学特性。“大语文教育”突出地重视语文的教材问题,除了重视语文的教材建设,有效的利用统编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效益之外,还提出了“参读教学”主张并付诸实践,(参见《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第六章)。不仅如此,“大语文教育”的过人之处就是鲜明的提出“语文环境”的概念。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提出了读有字书和无字书的问题。我们知道,遗传、环境、教育是影响人的三大要素,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总体。教学环境的因素有:教学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教学观念环境;班级教学环境;教学社会环境。按照课程论的解释这就是“隐性课程”。它有如下特点:课程开展的暗示性;主导者的不确定性;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多因素的相依性;效果显现的长期性、间接性。⑦“大语文教育”提出了优化“语文环境”的主张。分别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优化各科语文教育环境;优化校园语文环境;优化家庭语文环境;优化社会语文教育环境。

4、“大语文教育”的课堂教学

“班级不仅是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体系,而且是一种为社会需要培养未来人才的社会组织”⑧。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是目的性活动场所,它通过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使其掌握生活技能以及社会规范,完成人的社会化及文化的再生产。同时它又是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中心。“大语文教育”发现和适应了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其地位的新变化和特点。主张建立“敬爱型”师生关系,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实行教学民主。立足于语文活动的教育,充分发挥活动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真正能力(参见《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第七章和拙文《活动—语文教学的猜翼》)

5、“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方式

在社会学观照下的“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方式,是采取广泛的参与形式。如在作文教学中,家长的参与,写作《我的学生时代》《家族百年》等文章;教师的参与,写作《我的老师》,理科的实验教学等等;社会认识的参与,如写《街头人物系列》。最为广泛的是学生的参与,课堂上采取的是讨论式,接力作文,作文接力等等。根据现代教育的基本观点,教育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教育活动也可以看成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双向的,既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作用于个体的过程,又是个体通过他们的活动对社会文化进行继承和创造的过程。语文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就其内容说,必须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结构之中才能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所以,语文学习靠悟性,靠内化,因为我们懂得:没有足够的感性积累,理性的分析再高明,也无助于能力的真正提高。

    用社会学审视“大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语文教育”理论的科学性,认识的深刻性,实践的可操作性。它是高屋建瓴的语文教学改革试验。因此“大语文教育”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认同“大语文教育”主张的人越来越多。本文只是从社会学理论上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印证,以求得“大语文教育”朝着更高、更好的目标发展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0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彼岸江山
老干部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85
回复
2038
学术分
13
2009/01/21注册,1个月7天前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 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