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加载中
表情图片
评为精选
鼓励
加载中...
分享
加载中...
文件下载
加载中...
修改排序
加载中...
科考有地域歧视 南北录取率差异达十倍
陈忠俊2009/05/23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现在,大陆的高考录取还存在地域差别: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的录取分数线,一定会低于其他地区。考生如果户口落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就能比较容易考上清华北大,可是如果他很不幸地生在了河南、山东,那么难度就大多了。

从考试公平的角度讲,这是极大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就像现在的很多同类现象一样,也是古已有之,早成惯例。

比如说,在唐朝,秀才考举人,各府各县的考题都差不多,考试时间也一样,录取率却有天壤之别─首都长安的举人录取率竟然是河东地区的十倍以上,是陇右地区的三十倍以上!当年柳宗元送别一落榜考生,赠言里有这么一句:“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指的就是唐朝录取政策存在地域歧视,首都的录取指标极高,其他地区的录取指标极低。

再比如说,在宋朝,举人考进士,长江以北地区考生少,录取指标却高,长江以南地区考生多,录取指标却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给皇帝写报告,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录取率仅有1%,而“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录取率高达10%。可见当时南方考生考中进士的难度是北方考生的十倍,地域歧视之明显,超过秃子头上的虱子。

到了元朝,科举考试中不仅有地域歧视,还有民族歧视。元朝是蒙古人当家,不用说您也能猜到,当时蒙古人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其分数线必定远低于汉人考生。这且不说,连考题也有难易之别,蒙古人的考题简单,而且只考两场,汉人的考题极难,还要连考三场。这种考试政策非常变态,其目的就是要拉开民族差距,把汉人和南人踩在脚底下,把蒙古人和色目人拱到天上去。元朝末年有个文学家叫徐一夔,老家在浙江天台,据他回忆,自从元朝恢复科举考试以来,浙江天台就很少有人考上举人。为啥?是天台考生成绩差吗?当然不是,是当时的录取政策太变态而已。

明朝的录取政策取消了民族歧视,相对不那么变态了,但是试卷不统一,南方考生的试题难,北方考生的试题易,边远地区考生的试题更容易,还是不公平。我在明人笔记《疏虞杂事》中读到过一个小故事,说在正德三年,陕西某地一考生本是文盲,竟也考中了秀才,而且他一没行贿,二没找枪手,他爸爸也不是当官的,能让他凭借势力和关系滥竽充数。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们那儿的试卷太容易了,谁能写出一个字,谁就能做秀才。这位考生一个字都不会写,拾起粪叉在地上拖了一下,监考的大喜:嘿,这不就是个“三”字嘛!
+100  科创币    why1gz    2009/05/23 优秀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5
新版本公告
~~空空如也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陈忠俊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43
回复
218
学术分
3
2006/12/01注册,2年5个月前活动
暂无简介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笔记
{{note.content}}
{{n.user.username}}
{{fromNow(n.toc)}} {{n.status === noteStatus.disabled ? "已屏蔽" : ""}} {{n.status === noteStatus.unknown ? "正在审核" : ""}} {{n.status === noteStatus.deleted ? '已删除' : ''}}
  • 编辑
  • 删除
  • {{n.status === 'disabled' ? "解除屏蔽" : "屏蔽" }}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