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在现代科学发展中逐渐消亡(转)
latexles2009/07/16科学技术学 IP:辽宁
去年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的争论甚是激烈,最后官方发表了对中医肯定的讲话,舆论也就一边倒,中医不科学的言论便成了众矢之的。然而争论中的褒贬双方谁都没拿出令人信服证据说明中医科学在哪里,不科学又在何处。

  中国有文字记载已有五千年历史,而自文字出现起了

有医药方面的记载,后经人不断总结,到汉代有人借

黄帝和神农写了黄帝内经和本草经,奠定了阴阳五行,四诊八纲

辨证施治中医药的基本理论。至后汉,一个名叫张仲景的县令编

辑外感热病的伤寒论和内伤杂病的金匮要略,这两本书和黄帝内

经被后世称为圣书,有许多医家,文人对其进行注解,尽管过去

二千多年,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述的内容仍是现代中

医的灵魂,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治。现代医学是以人体解剖学为

基础,一百多年前由西方传入的中国。自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后,

国人先拒之,称其为妖术,而后又为国人倍至推崇,反称中医为

妖术。民国初期,中医曾一度被禁止行医。新中国成立后,也有

人主张废除中医,后因毛泽东说了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之后,表面上的争论才暂时平静。1956年

全国各大省市纷纷成立中医的大专院校,中医由传统带徒方式变

为课堂教学。1962年起,每年便有大批学生毕业从事中医工作。

尽管如此,在我国医学界,对中医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世界卫生组织将各国民间流传治疗行为统称为传统医学,而

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只有我国的中医。中医渊源流长,但发展相

当缓慢,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医的理论体系仍然保持着远古的朴

素辩证法,诊断疾病方法仍然采用最原始手段,即望、闻、问、

切(脉)。由于这种局限性,相对现代医学来说,中医存在着治疗

效果差,经不起重复,易耽误病情的现象。这些在科学飞速发展

的今天来看,很难不被人说中医不科学。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中

药,特别是推拿、针灸确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说它完全不科学,

也未免过于武断。因此不能用科学和不科学简单地给中医下定

义。按自然辨证法分类,中医属于一门潜科学。所谓潜科学,是

介于科学和不科学之间的学科。中医正是如此,它既有合理的内

核,却也存在不少糟粕。只看到中医合理部分,或者只看到中医

存在的糟粕,都是片面的。如果刻意放大中医合理部分或中医

中的糟粕,对于中医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如今国内中医教学和中医临床都存在着过分肯定中医的现象,不对中医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袪除其不科学、不合理的部分,中医只能停留在江湖郎中的水平,其科学的部分就不可能发展光大,造福于人类。

中医是对现代医学的补充的说法,得到许多人赞同。现代医学发展得很快,从原来器官水平,发展到目前的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然而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现代医学由于抗菌素不断研制开发,能有效地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疾病,但对病毒感染的疾病却束手无策;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虽然很深入,如何保持人体内环境平衡是新的课题;随着遗传学、老年学的研究进展,发现人体内在因素的存在变化是产生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如何进行整体治疗被越来越重视。就现状来看现代医学治疗手段远远跟不上病理生理研究的进展,许多疾病虽然了解了它发病的病理机制,却没有药物治疗,通常只能对症治疗,也就是有人批评现代医学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针对这一状况,中医就能用来弥补现代医学的这一缺陷。中医的核心是辩症施治和整体治疗,所谓辩症施治是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而选择用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可以说是无病不可治,但对那些有病无药医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治疗方法。整体治疗是中医的特长,用中药纠正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中医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能继续存在的原因。但中医治疗领域也集中在现代医学尚无根治方法或无能为力的疾病,如晚期癌症、免疫性疾病、神经官能症和有不适症状却无明显病变的病人。上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中西医结合,便是这一补充最好体现。用西医诊断疾病,以中药治疗;以中药扶正方法来减轻西医(西药,化疗,放疗)的毒副作用;根据疾病状况,分别采用中西药治标或治本,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另外中药滋补身体、延年益寿也是中医的特长之一。不过这种补充不会永久,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中医的治疗领域将越来越小,甚至会消失,这一过程可能会很长,但是必然趋势。现代医学传入我国后的一百多年过程中,原占主导地位的中医逐渐让位于后起之秀的现代医学,而后者如今已成为我国的医疗主体便是见证。

中医由于理论体系上的缺陷,诊治手段的原始,形成了诊断病症缺少统一客观标准,处方用药全凭个人经验喜好状况。假如一个病人让一百中医师诊治,可能会出现多种治疗原则和百张不同的处方。这一状况无疑阻碍中医的继存和发展。为此有人主张中医现代化,并付之实践。首先中医诊断方法现代化,中医望、闻、问、切四大诊断方法基本属于医生或病人的主观反映,无法用具体的客观数值表示。上世纪80年初,有人试图用仪器给舌像、脉像作出客观指标,结果因无法确定客观指标而不了了之。其次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医理论是建筑在中国古代朴素辨证法基础上,哲理多于医理,受时代的局限,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感性的,只停留在笼统抽象的阶段,和人体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客观、具体、能看到摸到现代医学截然不同。治疗上中医治疗的是症,现代医学医治的是病,二者也明显区别。多年来,有人试图从现代医学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角度来阐明中医的症,虽然某些症,如阴虚、阳虚的研究有些进展,但要阐明中医所有的症则是个极其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就我国的现状,对中医研究投入如此庞大的资金根本不可能,既使有可能,能否有成果仍是未知数。接下来是中药现代化,它包括中药制剂和中药药理药化两方面。随着制药工业发展,中药制剂现代化进展较为迅速,传统制药方法已被先进制药工序所替代,各种制剂纷纷问世,为方便服用、提高疗效、减少浪费作出了贡献。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中药有效成份和药理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从单方到复方,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试验,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医院校为此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中药药理药化的研究不仅能阐明中医治疗疾病的机理,也为寻找治疗疾病新方法新药源提供广阔的途径。由于中药常常无须经临床试验阶段就可生产销售的特殊性,国内广泛存在仅凭还不成熟几项药理实验结果,就盲目上马生产的现象。如板兰根制剂治疗病毒性感冒、肝炎,灵芝制剂治疗癌症,它们治疗作用并没有完全被科学所证实。这些中药制剂的使用轻者浪费药材,重者耽误病情,同时加深了某些人对中药不能治病的偏见。

中医现代化的实践进行了几十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这

种实践是以中医科学为前提。前面讲过中医属于潜科学,无论其理论系统、诊断方法,还是用药原则都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中医要发展,其关键并不是现代化,而是科学化,现代化充其量将中医保持现状,科学化才是中医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医要科学化,必须对整个偏于墨守成规的中医体系进行彻底改革,哪怕是触动中医的核心也要坚定不移。改革就意味着去除那些古老陈旧,封建迷信的内容,用科学的方法发掘它合理的内核。科学化的中医治病不再完全靠摸索结累经验,而可以定性定量,易教易学;中医疗效不再是一个个医案,而是能被重复,经统计学计算后的有效率。这时的中医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医,它将以现代医学的一部分而造福人类。目前日本的汉方医学就在朝向这方面发展。日本的汉方药由中国传来,其中汉代张仲景特别被推崇,现在日本市场上供应的汉方药几乎都是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处方。这些汉方成药从药味到剂量都按原书所记载的,采用先进工艺制作而成,但它们所主治的并不是原书记载的症,而是现代医学的病。此举是否完全合理有待商榷,但不管怎样,这对中医来说,是一种改革,是一个方向。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7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latexles 作者
15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126330
中医中药存在的几个误区(转)
一、   中药副作用小

常常听到有人说吃中药好,因为其副作用小。其实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取决于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挥其医疗作用在一定的情况下,有效成分在体内浓度越高,治疗作用就越强,随之伴来的是它的毒副作用也增强了,所以的许多药物,必须严格掌握它们的用药剂量。和西药相比,未经提炼过的中药制剂,它们含有多种成分,而每一种成分浓度相对较低,这些成分进入体内,达不到一定的浓度,在不出现明显副作用的同时,治疗效果也大大降低。许多经过提炼的中药制剂,有效成分浓度提高了,副作用就明显增强。因此就目前而言,中药副作用小并不是中药的长处。研制疗效高而副作用的药物是当今重要的课题。

二、   把脉能诊断疾病

去看中医,人们会习惯把手伸出去,让中医师诊脉以为把脉能诊断出身体内部的疾病。中医医书上也把诊脉说的神乎其神,把脉分寸关尺,三部九候,以诊断人体五脏六腑、奇经百脉的病况。然而把脉的部位通常在手腕处,为挠动脉流经之处,挠动脉搏动状况可以反映出心脏搏动强弱、节律、以及挠动脉血流流通状况,根本不能够如实反映人体内部器官的病变。在中医诊治中,中医师更注重望诊、闻诊和问诊,其中望诊和问诊是最重要的。那些自称仅凭把脉就能诊断疾病的人,绝对是江湖骗子。

三、   板蓝根无抗病毒作用

上海大规模爆发病毒性甲型肝炎期间、沙斯在全国猖獗流行时,板蓝根一时是奇货可居。如今板蓝根已成为国内公认为是抗病毒的药物。病毒是以蛋白质结构存在的微生物,寄生于生物的细胞内,复制繁殖,改变原细胞机构和功能而产生疾病。到目前为止,各国投资大量人力物力,研制寻找抗病毒的药物,遗憾的是至今这还是梦想。所以对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并没有直接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除了对症治疗外,用药物促进人体免疫功能也是常常选用的方法。免疫接种是预防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医认为板蓝根清热解毒作用,药理实验并没发现它显著的有抗病毒作用,因此用板蓝根医治病毒性疾病,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许多病毒性疾病,如甲肝,流感,不用治疗,待体内产生抗体,疾病便能自愈,当然也应采取一定方法,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

四、   补药能延年益寿

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希望长命百岁。中药有这么大资源,于是成了寻找这类药物的宝库。多少年来,进补是人们希望延年益寿重要方法之一。为了迎合这一愿望,市场上补药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问题是吃了那麽多补药的国人,其平均寿命并不排首位。过去那些可以说浸在补药中的王帝贵族,他们并不见得比一般平民要长寿;现在补药延年益寿的作用也并没有被科学所证实。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寿命长短首先取决于他的遗传因子,此外人所处地的气候、环境、污染状况,以及个人的个性、习惯、嗜好、疾病和经历都会对人的寿命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应该停止有关中医补药能延年益寿的宣传,拟改为增强人的体质更为合适。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點蒼
15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126354
这个,,,中医不仅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先不说中医是否比西医好,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智慧都应该很好的去保存下来
还有也应该很好的去保护.像棒子国说中医是他们的,针灸是他们的
他们也是债多不愁,这样的事儿干多了不脸红的
如果按棒子的考证,长白山是棒子的,东北三省是棒子的,孔子是棒子的,人类起源是棒子...
太多了,.....所以对待中医的态度应该不是看它是否有用,而是去保护它,把其作为一种文化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latexles作者
15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126369
当然文化保护是应该的,最好把中医落后的东西送入博物馆, 但我反对用整个中国当做博物馆来陈列中医。  
  现代对于中医盲目迷信的人大有人在。  一提到中医就是: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西医治小病,中医治大病”  
  “全世界各国都羡慕我们的中医!”

  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药都是非法的,即使不违法的地方,中医的地位也和其他的巫术,占星术一样的地位。我们民国时期也是有一段时间彻底不承认中医的合法性。鲁迅等有风骨的文人也称中医为'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后来毛搞闭关锁国,缺乏现代医学医药。所以就不得不发展中医。 客观的说当时在缺乏西方医疗物资和技术的情况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害处也是存在的。
  中医只是千百年来无数的人体小白鼠筛选的结果。 有些药物或许有其作用。但是其发展起来的医疗“理论”是不够科学不够严谨的。无法进一步的发展。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acmilan
15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126461
文化要传承下来,供后人借鉴,而不是不好的就传承了。。。
说不定以后就用的着。。。
文化是经验的宝库,应该传承,只是要分清要用什么。。。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15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126682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前年是一个高潮。最终,学术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用科学的眼光看中医,是唯科学主义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科学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范畴,传统医学是另一种文化范畴,中医本身就不是科学,科学不包括传统医学,这是两种互相独立的范式,不能用一种东西来评价另一种东西。

传统医学对急症的处理比较抱歉,特别是外科急症,但是对一般疾病,它的辩证思想是很有益处的。就我个人来说,一般小病就用传统医学的思想进行调理,效果很好。

现在传统医学的教育、传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中医学校出来的学生开药方,书上说半夏10克,他就不敢开15克,对于传统医学思想并没有融会贯通,受了太多科学的影响。

随着一大批老一辈名医的逝世,传统医学真的有点后继无人了。

一楼转帖的文章,逻辑就有问题,连科学方法和现代医学都没掌握好,对传统医学的了解就更是片面。比如他知道脉搏受心脏和周围循环畅通情况的影响,但是就以此否认脉搏与循环系统之外的疾病有关系,逻辑就很有问题了,他只字不提循环系统与其它疾病的关系,当然无法站在科学角度来理解切诊,更不说站在传统医学角度。

关于这些问题,前年的大争论已经有了正反两方面观点,有的很好,作为不太了解的人,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当然大骂传统医学,也可以作为国际斗争的一种手段。

传统医学中,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等。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rc5
15年0个月前 IP:未同步
127876
中医不是科学而是玄学,在古代人们缺乏对人体内部进行精细观察和测量的手段,所以根据大量实践归纳和推导出五行和中医理论。这套理论因为基于实践,所以有一定的可用性,但由于缺乏精细观测手段许多地方靠推想,所以也有很多地方是错的,甚至是根本性的错误。

靠一套错误理论有时候也可以在一些情况下的出貌似正确的结论,比如在日心说被公认前,几大行星在天空中的复杂轨迹被地行说者用几十个球面去解释,结果始终不能完全和观测一致。

所以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医必将消亡。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latexles
学者 笔友
文章
375
回复
1338
学术分
2
2009/07/14注册,7年5个月前活动
暂无简介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邮箱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