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创造教育
creator2005/12/24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我国的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是一门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奠定综合性素质,为造就创造、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一门创造学分支学科。

??一、我国创造教育的研究体系

??1、胎教的研究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孟轲的母亲,就提出了胎教问题,唐代孙思邈、北齐徐云才、英国达尔文、近代托马斯都提出过胎教对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品格、奠定素质基础相关观点。孟母的“妊娠三月,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数视白壁美玉”。比英国达尔文的进化论早1500年。
??近代研究一般放在胎教机理、操作、胚胎对环境、理化、食物、药物、母亲情绪、父母疾病、遗传影响关系上。我国创造学者自1987年起对胎教作了实验,运用民乐、轻音乐,以一定时间柔和地刺激胎儿。或由母亲唱悦耳的歌、背颂婉约的诗词,也有听著名人士报告的。对二十年来受过胎教及创造教育的80名孩子进行跟踪,收效显著。

??2、学龄前儿童的创造教育研究
??我们先后完成了14个课题,如:对古代“神童”的出现与近代的胎教;兴趣与心理特征引导,感觉、知觉、思维意识与语言结合开发;自学、理解、接受能力的培养;直觉、逻辑、辩证思维的训练等。根据年龄特征应该采取的认识、操作、劳动、思维、品格的跟踪教育;营养对健脑,智力开发关系;有意识性、无意识性教育方法;对家长、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性要求;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创造;创造力开发障碍消除等等。
通过20余年的实验基地实践操作,在教学上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⑴在关注智力因素时,也要解决好非智力因素的成长。
??总结出教学“五字”诀:
??——知,广泛的知识;
??——情,友爱、关心他人的情感;
??——意,创造性意识、意志、思维培养;
??——行,创造性行为与动手能力;
??——品,品格素质及公共道德。
??⑵在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通过数的概念理解掌握、培养逻辑思维、联想思维;
??——通过动实物模型的形象概念产生想象力;
??——通过右脑训练,开发灵感思维;
??——通过写作、绘图、音乐、舞蹈、美术、体育、培养艺术思维
??⑶良好的个性培养
??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志向,循循善诱克服胆怯、懒惰、刻板、骄傲、霸道等等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的良好创造性个性。

??3、中小学的创造教育研究
??⑴我们把中小学的创造教学目标定在“发现、培养、开发”上。
??发现:通过知识传授,各种教学、竞赛、课堂回答,以及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运动、联系自我、社会环境七种活动,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志向与创造能力。
??培养: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兴趣去培养创造动机、创造精神,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造心理,开放活跃、积极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开发:通过创造性技法训练,参与“OM”科技竞赛、技法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语文:围绕字、词、句等语文基础教学中的形式特点、用法,在作文选题中,外语的词、词性变化、同义、异义词的规律性探索,着重训练思维的扩散性与集中性。我在辽宁,曾给创造教育开展较好的丹东小学学生出了20个题目,二十位同学仅用二十分钟,完成了令人满意的作文。
??数学:应用创造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迅速掌握解题能力,迅速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从上海控江、格致中学等自1984年开始研究以来的实践表明,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与实践操作之后,出现了学生的思维与解题的程序超越性,大大缩短了得到正确结果的时间。
??物理化学:通过分解、分析、组合、反应等各种物理化学现象、条件的教学与实验,进行创造性探索,发现新的情况。通过创造教育,并能通过联想、形象、扩散与集中等创造性思维,以及演绎、归纳、类比、综合、分析等创造性技法发展想象力,开发发现、创造、创新能力。
??艺术体育:在美术、艺术、体育教学中,主要通过作品欣赏和活动、比赛结果分析,引发创造性能力;音乐舞蹈主要通过基础训练,开发左右脑、想象力,达到创造力的开发。
??上海、北京、辽宁、山西、浙江、江苏、吉林等省市的一些中小学实验基地都出了成果,上海市闵行中学、辽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中学等一批实验基地完成了许多通过创造教育开发学生发明、创造、创新能力的课题,许多科技成果在国际、国内获奖。

??4、大学的创造教育
??1980年起逐步在上海交大、广西大学、清华、同济、理工、东南、西南交大等48所大学,开设创造工程课或选修课。1987年,七所大学成立了创造教育研究所。冲破了自50年代起,只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60余所大学开设创造工程课的先例。
??⑴自杨振宁博士、钱伟长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以高素质为基础的创造、创新型人才之后,许多大学提出了学校、教师、学生要具有创新、创造、创业的要求,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和办学原则,建立了创造性、开发性、综合性的教学体系。
??⑵在教学中逐步为学生的“三创”能力培养创造了必备条件,以达到:
??——能对表象产生形象思维及想象力;
??——能唯物辩证地观察问题,使逻辑思维得到良好发展;
??——具有发现性、思考性、独创性、批判性特征;
??——能综合发挥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基本作用;
??——比较准确地把握相关事物的整体性分析能力,并提高发现研究能力;
??——比较善于克服认识的片面性、盲目性、并能“创造性解决问题”;
??——能正视矛盾、分析矛盾、善于解决矛盾,遇到矛盾不绕道走。

??⑶在教学内容上,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创造性过程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使教师与学生都在这过程中双边获得创造性能力的特征。
??⑷在教学方法上,关注鼓励学生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能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创造性显示,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的自学研究学习。培养高尚品格,陶冶道德情操,并锻炼好学习、动手、运作能力。

??5、成人中的创造性教育
自1980年起,创造学在我国机电、冶金、铁路、汽车、造船、橡胶等许多行业中推广,在许多工厂企业中开展了职工创造性培训,逐步形成了成人的创造性教育,主要是使学员通过创造性思维培训,创造技法训练,使能在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创造发展、产品管理、机制创新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在创造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右脑训练
??⑴右脑必须得到平衡开发
??由于左右脑功能有分工,尤其是灵感思维的突发,必须通过左右脑的组合使用,才能涌现。因此,应该重视两个半球的并举开发。如果不注意右脑训练,学生就会在语言、数学、音乐、体育等许多课程中发生解题、判断的障碍,影响成绩,影响创新、创造能力,甚至将来会影响判断决策能力。
??⑵灵感思维的突现
??我们曾对一些科学家、教授、高级工程师在创造性过程及创造发明成果特征分析,证明绝大数左右脑是并举的。
??⑶ 究右脑开发,可以消除障碍
??国内外的小学教育实验证明儿童成绩上不去,分数下降,对艺术不感兴趣,甚至语言发生障碍,甚至厌学,都与抑制了右脑潜能的开发有关。

??2、智力超常儿童与超前教育的争议
??2001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停办少年班消息发布后,引起了全国教育界的关注。《新闻晚报》提出了五大问题,后又发表了多篇有关“超常”问题的议论。
??⑴智力超常儿童的出现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我在1993年已有文章发表,可见《培育智慧之星》一书。我国自古《梁书》、《魏书》、《孔融别传》等书籍都有智力超常儿童的记载。二十多年来,在上海、北京等22个省市都有发现,而且获得了较好成果。向我们提供了有关智力超常儿童的兴趣心理特征,原因,教育方法、能力表露等许多研究内容。也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所发现的“神童”数量处于国际之首。既然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就有研究价值的存在。而问题是“少儿班”创办之量过大,尚未完善教育机制及方法,没有较好地解决这些“神童”的心理、生活自理的经验及条件问题。
??⑵智力超常儿童为我们提供了普教内容
??对22个省市89名超常儿童的分析,为我们创造性基础教育提供了许多可以探讨借鉴的教学经验。除胎教之外,在学龄前至小学六年级这12~13年间,告诉我们的是:
??——父母要能捕捉婴幼儿的“兴趣”,并能加以引导,深化,在智能上逐步得到发展,随其自然发展,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强求硬灌”。只能潜移默化、熏陶开发。
??——父母对儿童的早期启蒙尤为重要,通过参观、游览、引导、指点、有意识或无意识教育,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与想象力。
??——父母要鼓舞儿童的动手操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父母要关注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分析,奠定素质基础。
??自1978年起,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已收了千余人,毕业超半,有70%考取了国内外研究生。相当数量在国外攻读博士生。但在其中这些智力超常的儿童中,较关键的是心理问题。

??3、创造教育对教育中衔接的探索
??根据人的创造力与成就关系的大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临界年龄为35岁,我们又对我国近代一千余名科学家、发明家的调查分析,创造力年龄带宽度为3年,应是34~36岁。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是,人类在36岁之前有发明创造成果的其创造力可延伸至终生,在36岁之后有发明创造成果的,只有8%的人具有创造力。因此,通过终生教育,使创造力得到开发及终身保持,形成一个创造能力开发链。
??⑴衔接的共性
??首先各阶段教育的目标应是一致的,即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造人才。其次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再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开发也是有衔接性的。
??⑵衔接中的特征思考
??——适应能力问题。在环境、个人生活与同学、老师之间关系的处置上有的一个适应能力问题。
??——自学研究能力问题。进入工作岗位后,终生有一个自学能力。
??——实践能力问题。是人们认识事物,提高能力的关键,在于多参加实践操作。
??——哲学理解问题。在现代干部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中,必须具备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条件,才能有效辩证地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正确树立人生观。

??4、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要有高素质学生,首先要有高素质的父母与教师,现代教育中教师必备的条件是:
??⑴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原则,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指导的必要条件。
??⑵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观念。
??如知识观、信息观、人才观,以及人文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⑶“三创”与超前意识问题
??教师有“三创”意识,学生才可能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 着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是教师的天职。李政道博士提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

??5、父母应是孩子的首席教师
??孩子自胎儿起就受父母影响,决定着孩子今后成长的许多特征及因素,父母对子女教育的作用反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
??⑴观察探索发掘子女的兴趣,然后引导教育、精心培养。
??⑵意识到父母的情操是对子女的一种投资、一种力量。
??⑶父母要防止教育不当、处理不慎造成失误。
??二十余年来的创造教育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正是由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方针的指引,创造教育才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袁张度。《光明日报》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1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彼岸江山
15年5个月前 IP:未同步
68169
不错,挖出来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creator
学者 笔友
文章
20
回复
24
学术分
4
2005/12/24注册,6年4个月前活动
暂无简介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邮箱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