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间通信的场强预测和功率初定
虎哥2012/01/13电子技术 IP:四川
在近期KCSA与子午工程团队的交流中,中科院专家对玉兔4型航电部分选定的通信功率提出质疑,当时我没有发言。这里就我所了解的知识瞎讲一下,供大家参考。

首先应当知道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的概念。任何发射机都要用天线来发射信号,天线往往具有方向性。一个在整个空间(球)没有方向性,增益为0的天线,和一个有方向性的天线,在其主瓣方向上,场强是不同的。把一个有方向性的天线发出某个信号强度所需的功率,等效到全向天线所需的输入功率,数值就等于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用e.i.r.p.表示。

eirp=PG ,其中,P为功率,G为天线增益。

由于空间通信,收发两者之间没有障碍物,整个传输路径都不超出菲涅耳区的范围,所以,应当以自由空间传播来预测场强,如果有空气或者地面的影响,再在这个基础上修正。

真空中自由空间传播的损耗预测公式是:L=32.45+20lgf(MHz)+20lgd(km)。

可以得到场强预测公式:E(dBuV/m)=74.77+eirp(dBW)-20lgd(km)

以下均针对50欧射频系统而言。

最终,天线收到的信号要进入接收机才能发挥作用。在已知场强的情况下,用一个天线来接收,最后能在接收机端口上产生多大的电压呢?这里首先需要定义天线系数:

Ke=E/U (即场强和天线端口上的电压的比值)

具体计算有如下公式:

Ke=-29.77-G(dBi)+20lgf(MHz)

其中,G为天线相对于全向天线的增益,f是工作频率。

因为都是对数值,可以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E=U+Ke

U=E-Ke

在功率初定时,一般已知接收机的可用灵敏度(比如误码率小于5%的灵敏度)、通信距离和天线增益,可以从理论上算出需要的发射功率。

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空间的噪声(比如宇宙噪声)可能已经比接收机的灵敏度高了。因此对于远距离的、高频率的通信,还需要校核。即根据噪声场强的大小,换算出噪声在端口上的电压,并要求信号大于噪声某一个值,为了安全,还可以人为设定一个射频保护比。

对于宽带数字调制的通信方式,要考虑整个带内的噪声电平,以及调制方式本身的调制增益。如整个带内噪声为-120dBm,调制增益为20dB,那么,应该按照-140dBm考虑噪声电平。

dBmW与电压值在50欧系统中有如下换算关系:

0dBmW=107dBuV

在工程中,一般将电平值dBmW和电压值dBuV简称为dBm和dBu。

当采用较高频率的时候,需要考虑大气衰耗,该衰耗值需要查表得到。

一般的空间通信,箭上设备或者卫星有姿态控制功能,因此能够保证发射天线对准接收区域,如果接收站是地面站,可以对准相应的地面区域。而地面站的天线,通常是用两轴转向机控制的,也可以对准相应的空间区域。所以,往往采用定向天线。爱好者的探空火箭活动,通常不具备这样的控制能力,可以均使用全向天线(实际上地面站不太可能全向,应该使用主瓣方向在地面以上的低增益天线),此时的增益,箭载天线通常为0dB或者略小于0dB增益,地面天线可以按0~3dBi预估,也可以具体提出要求以后再设计天线。

在预测场强及初定功率时,还要考虑馈线的损耗,必要的安全裕量等。

实际上空间通信需要的功率并不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太空中,调频对讲机基本上可以按1毫瓦通1公里来建立思想概念。也就是说,普通对讲机拿到太空中,可以通至少1000公里。对于广播电视这样的通信内容,由于调制增益低,带宽宽,距离远(毕竞是同步轨道),接收设备很山寨,所以才需要比较高的卫星发射功率。看看人家GPS卫星多大一点功率,地面上不也很容易收到?

下面举例说明:

已知一台接收机的灵敏度是-110dBm,带宽1MHz,接收天线是0dBi的全向天线,有L=3dB的馈线损耗,工作频率1260MHz;火箭上的发射天馈系统的最小增益是-6dBi(即不论火箭如何滚转,都不会小于这个增益),射频保护比0dB,调制增益为0dB,通信距离为100km,求:需要的发射功率。

解:显然,对于-110dBm这样的低灵敏度的接收机和1260MHz的频率,不用考虑宇宙噪音的影响。

由接收天线参数得到接收天线的天线系数

Ke=-29.77-(0)+20lg1260=-29.77+62.01=32.24

需要的电压(50欧)

-110dBm=-3dBu

需要的场强

E=-3+32.24+3=32.24dBu/m

建立公式

32.24=74.77+eirp-20lg100=74.77+eirp-40



eirp=32.24-74.77+40=-2.53dBW

P=eirp-G=3.47dBW

需要的功率约2.5W。

如果带宽降到30kHz(比如典型的FSK调制),灵敏度提高到-120dBm,只需要0.25W的功率就够了。如果采用跟踪天线,或调制方式允许负的信噪比(比如广局正在研究的扩展频谱通信),需要的功率还会下降。

火箭高速飞行在地面上导致的干涉衰落是很小的,即使比较敏感,也可以理论预测,并通过提高功率消除其影响。
来自:电子信息 / 电子技术
4
1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warmonkey
12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353281
因为计算书没有公开,所以对于选型的问题,很多人有疑义。
但是我认为这个方案是没有问题的。等下补上计算书。

另:10M带宽下热噪声不可小视,50欧电阻上,BW带宽内,热噪声功率:
Pn = -174dbm + 10log(BW)  BandWidth is in Hz
10M BW -> -104dbm
20M BW -> -101dbm

另外,恒星的产生的无线电噪声,也是不能忽视的。其强度甚至有可能阻塞接收机

参考资料ITU-R P.372 Radio Noise

attachment icon RECOMMENDATION ITU-R P.372-7 Radio Noise.pdf 4.15MB PDF 32次下载 预览

计算过程参考《微波工程》杂志07年上半年发表的某篇论文,基本与楼主方法相同
接收机天线增益0dbi, 馈线损耗+LNA回波损耗等共计3db,载频1240MHz,带宽20M
工作模式有两种
1.直接扩频 100倍*50kbit/s 扩频增益20db 仅数据模式
2.直接扩频   16倍*312.5kbit/s 扩频增益12.1db 视频+数据模式
MSK解调器需要7db信噪比 误码率10E-3
接收机噪声系数0.7db

对于模式1计算:
接收机灵敏度U=-104dbm + 0.7 + 7 - 20 = -116.3dbm = 9.3dbu
天线系数Ke=32.3
需要场强E = +3 +32.3 -9.3 = 26(dbu/m)
解方程26 = 74.77 + EIRP -20lg(100km)
EIRP=-8.77dbW

发射机天线有两种方案,可选4臂螺旋天线,或者GP天线,最小增益参考4NEC2软件仿真结果,按照-10dbi计算(此处可能有失误!)
P = EIRP - G = 1.23dbW = 1.33W

如果换为模式2,增益减小7.9db
P2 = 1.23+7.9 = 8.18W

考虑驻波等,选择大一点的功率,因为对于我们的发射电路来说,1W和16W几乎是一样的
发射机调制器输出电平是2-6dbm,CLY5 +10dbm  2级,然后推动增益为+23db的功放模块,达到最大16W输出功率。
锂电池供电不用担心电源功率不足。而且此功放模块已经匹配,调试工作量很小。所以一步到位,直接16W。
而且此系统有上行链路做自动功率控制,可调范围达到40db,模块偏置也是自动调节的。

最后,该系统有MIMO模式可选,如果信噪比足够,可以打开更多下传通道,改善视频画质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12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353345
带宽太大,调制增益太低,增大的射频带宽和获得的扩频增益的取舍不经济,方案还需斟酌。如果非要这样搞,地面上应该用跟踪天线,提供至少10dB的增益。功率大了很麻烦,根据我的经验,这套系统没有两年搞不出来。目的是用最简便迅速的办法实现通信,不要刻意拔高技术难度。50K的通信速率,用FSK也只需要占用不到50K的带宽,灵敏度可以做到接近-120dBm。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armonkey
12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353478
这个系统是作为中长期的发展计划。

使用软件无线电+扩频体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MIMO技术,尽可能提高信道利用率。
在同样的带宽下,可以使得使得数据速率达到香农定理的极限

大带宽+扩频的一个很明显的优点,可以测速,测距离,而且精度很高。
作为以后卫星轨道测控技术的积累,也是很有必要的。

仅仅是传数据,确实没有必要做如此大带宽。
120kHz射频带宽,配合QPSK之类,就可以达到50kbit/s。
但是既然用了软件无线电,就可以直接上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法。

因为是在数字域实现,改进升级比较容易。
现在的I/Q调制器带宽都很大,几十M的几乎找不到,一般都是上百M的。

地面天线的问题,确实需要仔细考虑,可能会使用抛物面反射板,增加天线孔径。

关于工期问题,老虎不必担心
1.如果能够如期完成,可以把它装入现有的系统,作为总线上的一个组件。
因为在开发计划中,这个排到最后,所以不会影响别的部分的进度。
2.具体实现的细节,做了很多考虑,以加快研发进度。
例如调制方式选择MSK,就是为了适应现成的非线性功放模块,减小设计难度。
不使用多载波而是使用MIMO,也是这个原因。MIMO的算法已经很成熟,只要数学上正确,就不会出差错。
多载波涉及到很多工程实现方面的问题,例如功放的线性补偿,数字滤波器设计,解决这些问题费时费力。

目前这个系统已经完成了MSK收发机的数字部分,现在暂时停工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35
回复
13064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1时51分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