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拿雷电 我国研制出新型人工引雷火箭
mass_lynnxy2008/09/12喷气推进 IP:四川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主任张义军告诉《北京科技报》,“人工引雷”就是在适宜的雷爆条件下,通过一枚小型火箭将雷电人为地引到地面。使本来随机发生的自然雷电在可控状态下进行,从而获得近距离研究雷电的机会。近日,在西安,我国新一代人工引雷专用火箭研制成功。目前,世界上也只有法国、美国、日本、巴西和中国掌握了人工引雷技术。     张义军解释说,雷电发生前,云层中的电场将会影响地面上的电场。所以根据地面上的电场强度,可以大概推断云层中的电场强度,以确定“触”雷时间。当火箭飞到200—400米高度时,就在雷暴云和大地之间建立了一条放电“通道”,触发闪电的过程和自然闪电的过程是完全相似的。箭导线要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要细要轻,以减轻火箭的负荷,而且导线表面要光滑,以减少飞行阻力。在实际引雷中,导线一般采用直径为0.2毫米的细钢丝,为了增加钢丝的机械强度及耐火强度,在钢丝外面包上一层尼龙。导线的长度大约为几百米,一般被绕在一个线轴上。线轴的绕制是一项比较精细的工作,绕线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拉线的成功率。
    张义军介绍,引雷火箭是人工引雷的主要工具,火箭采用复合材料,箭体内有火箭发动机、发动机点火电爆管。为了防止火箭发射后落下时砸到人和附近的房屋,所以箭头内有降落伞、抛伞点火药及延时装置。  
火箭发射后上升的速度是能否成功引雷的关键。火箭的发射速度,要掌握适中,最大速度以不超过每秒190米为宜。太快了,会把直径0.2毫米、仅能承受7公斤拉力的钢丝拉断,达不到引雷的目的。火箭太慢了,赶不上带电粒子的飘移速度,同样不能引雷电落地。 我国新一代引雷火箭的速度范围控制在120m/s-190m/s之间,满足成功拖线的要求;火箭在箭头内部装有降落伞,可在火箭发动机燃烧完并达到最大高度时将降落伞抛出,牵引箭头和火箭残体缓缓落下,保证了地面人员的安全。地球上每天会有800万次雷电。一次闪电,云和大地间的电压可达1亿伏,电流强度可达10万安培,闪电的长度可达1万米,电火花直径也有十几厘米,闪电的功率可达100亿千瓦,是我国葛洲坝水电站发电功率的几千倍。雷电的确是一种强大的能源,如果能控制它并为人类造福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人工引雷火箭也许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来自:航空航天 / 喷气推进
6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west_0830
15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43749
我觉悟的存能问题如果能解决。这引雷火箭将变的多余。就算现在也多余因为重点是存电方式难以解决而不是火箭。用火箭还不如用飞机呢。飞机成本低的多。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hamdad
15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43751
人工火箭引雷的主要目的是释放特定小范围区域云层中的能量,避免无规律落雷到敏感地区(特殊场合避雷针防护无法有效实施),现在还没有考虑到偷电的技术层面。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est_0830
15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43755
引用第2楼hambaby于2008-09-13 11:40发表的  :
人工火箭引雷的主要目的是释放特定小范围区域云层中的能量,避免无规律落雷到敏感地区(特殊场合避雷针防护无法有效实施),现在还没有考虑到偷电的技术层面。

哦。原来如此我还以为冲着发电来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神箭凌霄
15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43759
记得以前电视上演过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拔刀斋
15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43850
阿波罗12号发射的时候,土星5号的凝结尾迹引了两个雷击中发射架
其中一个击中火箭导致飞船部分系统死机,由宇航员手动重启
《PBS阿波罗登月》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mass_lynnxy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650
回复
1176
学术分
40
2005/11/29注册,2个月8天前活动
暂无简介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