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既然申请了科创基金,就不能像SDR那样鸽了,也不能像能谱仪那样暂时烂尾,更不会像X射线教程那样把细节一笔掠过。既然元器件还在路上,这一篇文章主要讲述(唠嗑)扫频信号源的设计,也算是半篇基础教程了。
(若是有错误请各位指出,万分感谢!)
(本人语文烂透了,烦请各位海涵)
(征求项目命名中。。。)
在早期版本中扫频信号源一直参考的是MIT版本的方案,即使用XR2206之类的“函数信号发生器”芯片产生三角波用于调谐VCO。这种方案的优势是简单,无需耗费太多精力即可快速产生所需的扫频信号。缺点则为不够精确(电位器调节),调谐电压受限(要求电阻分压或者运放放大),扫频线性度差(取决于VCO,但是扫频线性好的价格更加美好)。
第二版本考虑过使用ADF4351(宽带频率合成器)产生“扫频”信号。由于产生线性扫频信号过于困难则放弃(波形大多为‘台阶’形状)。
第三版本甚至考虑过采用DDS来产生“高线性度”的调谐电压,而由于优点比第一版本还少则放弃。
现阶段则使用的为LMX2572这款“带有相位同步及JESD204B支持的 6.4G 低功耗 宽带 射频合成器 ”不仅如此,这款芯片还包含内置的扫频以及FSK。价格。。。。因此申请了科创基金。
另外一种解决方案为使用ADF4158(PLL)+ HMC431(VCO),但是由于更高的价格以及自制射频功分器带来不可控的插损,该方案被抛弃。
由于貌似没有开源项目采用此扫频信号源,就没有现成的代码可以剽窃。还好TI给出的datasheet提供了详细的例子以及参数,即使如此开发工作也愁死我这单片机小白了。
为了适应各种应用,LMX2572的外置晶振至鉴频器中间有一串儿倍频,分频器。为了省事,这里的各种设备一个都不用。晶振输入为评估板默认的100MHz,而后文会提及的Fpd(鉴频器频率)也是100MHz。
上图为LMX2572的内部结构,可见经过一串倍频分频器后fPD会直接影响后面VCO频率的输出。另外一项影响VCO频率的为输出端的分频器:由于内置的VCO并不覆盖全部频段(只覆盖3.2GHz-6.4GHz,分频器的使用得以输出更低的频率。
VCO频率的计算公式,三个带有下划线的参数均由用户配置。PLL_N为整数部分,PLL_NUM(Numerator) 为小数部分的分子,PLL_DEN(Denominator) 为小数部分的分母,二者组成PLL的小数频率。
举个例子,若是我想要获得490MHz的固定输出,怎么配置这些参数?
官方给出的范例:
晶振输入:100MHz,不操作分频器、倍频器,得到PDF(也就是Fpd)100MHz。
整数部分:低16位为39,高16为不配置(0)
小数部分:分子为2427136,分母为1224680。二者相除得到约1.9819,约等于2.
二者合并则为39.2,乘以fPD的100MHz得到VCO频率:3920MHz。
输出端的分频器把3920MHz除以8,得到最终输出490MHz。
以上内容只介绍了固定频率的输出,要是想要使用内部的扫频发生器,则要操纵另外一组寄存器。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