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德国宪法为什么禁止学前教育,第54楼有补充
虎哥2012/01/26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刀推荐的文章,也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不要上帝国主义的当,一定要毁人不倦[s:274]

德国宪法为什么禁止学前教育?

杨佩昌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叹:“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8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不过还有些树木可以遮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 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 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于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重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搀愀最漀最椀猀挀栀攀 Arbeit der Kinderg爀琀攀渀 ist kostenlos)。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77
1
 
置顶回复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虎哥 作者取消置顶
11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480235
对《德国为什么禁止学前教育》一文的质疑

虞翔

查资料后了解(以下内容也大多是对资料的翻译和整理),这篇博客的立论其实是对Vorschule这个词的误解,Vorschule有两个意思:现在的含义是Schule vor der Schule,即类似于中国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学前班;而在德意志帝国时期,Vorschule是精英小学的意思(具体译名我也不知道),收费高昂,教学质量自然也更好,学生三年后就可以进入Gymnasium学习,而普通的Grundschule则需要四年时间,因此这里的Vor-也可以理解为领先。德国的教育体系的结构可参见此图: XXXXXXXXXXXXXXXXXXXXXXX/w/XXXXXXXXp?title=Datei[s:3]eutsches_XXXXXXXXXXXXXXXXXXXXXXg&filetimestamp=20100717114028
魏玛共和国时期颁布了第一部民主制度下的宪法,而Vorschule明显是有悖平等精神的,因此制定了这么一条取消Vorschule的法令,并且被一代代传抄了下来,当时的Vorschule并没有现在的含义,于是现在就被人误解了,不光是博客作者,很多德国人都会因为不了解历史而误会,但法令在执行的时候显然不会出错,因此现代意义的Vorschule也根本没有被禁止。
此外有意思的是,现在德国的情况与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恰恰相反,大约十年前开始的万恶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就是上海各种第一的那个图表)引起了德国人的恐慌,他们发现德国的小学生落后了这么多,因此在德国讨论的不是要不要禁止学前教育,而是要不要加强学前教育。不过学前班也确实慢慢的退出了主流,为什么呢,因为幼儿园的教育加强了……
最后说点个人想法吧,其实我觉得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德国的孩子太轻松了,中国的孩子太累了,自然该努力的努力,该休息的休息才对。但是用错误的论据发表极端的言论来推动正确的方向,怎么说都是不可取的。
+1
科创币
samsun185
2012-12-19
挖坟
虎哥作者
12年5个月前 IP:未同步
359734
教育这个事情很复杂,说不清楚。50年代美国人也在惊呼他们教育太差了,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首先反思教育,大大的有意思。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12年5个月前 IP:未同步
359767
刀兄起得那么早啊。先抛开有没有能力“积极推动”的问题,单说国内目前的立法,凡涉及如此巨大利益的,一定不是简单事。

这里面涉及两方面:一是政治问题,这是根本问题,不然这些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二是大量现在从事毁人不倦工作的人向何去处的问题,虽是表面问题,但会形成主要反对力量。

以我这些年的观察,这类立法,弄不好是老百姓斗老百姓,搞得你死我活一大片,最后在高层只是利益的迁移而已,所有成果都被一部分人坐收渔利,而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改善。对于许多“领导”来说,不要幻想一句“为了下一代”就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在他们眼里没有下一代,只有利益。

所以应该怎么办,我现在一点头绪都没有,我觉得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等我想想再说吧。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12年5个月前 修改于 6个月14天前 IP:未同步
359826

如果说立法禁止学校提前接收,倒不觉得会砸到自己脚。我国的行政规章已经实质禁止了提前入学,想提前入学的话,不走后门,或者不通过关系改户口,至少在公立学校是办不到的。国外也少有禁止公民提前送小孩入学的条文,一般只禁止学校接收。

个人认为,凡是鼓动政府限制私权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妙。从多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不论想法多么美妙,最后都是一帮老百姓给另一帮老百姓戴枷锁,最后大家都戴上的结局。我国的立法体制,老百姓是孤立个体,而上层建筑是血脉相连的整体,不论斗智还是斗勇,都不在一个水平上。这与西方国家的两院制有根本区别。最终总会有石头砸在自己脚上。对公民的教育行为进行限制,已经僭越了社会文化领域,妨碍教育的多样化,同样是不可取的。

况且这种立法解决不了普遍问题。早入学只是个别情况,如果说真有弊端,也只会殃及极少部分人。而普遍问题——大量的学前教育,繁重的知识填鸭,正属于难以执行的范畴,并不能得到解决。我觉得您推荐的文章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思想:大水漫灌往往事与愿违,给少年儿童六大解放[s:178]才是正途。在中国通过单纯的教育立法很难实现这个思想。

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大系统问题,根本问题并不在教育本身。当然教育也有很大的责任,我认为其中比较关键的在于竞争-选拔机制,而这个机制存在的根源又在于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极不平衡。现在有人说教育资源过剩了,我认为这是大烟幕弹,用来粉饰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我的观点,在没达到师生比例大于1比5之前,都还说不上教育资源过剩的问题。现在有些学校年招生不足200人就喊办不下去了,一个班少于40个人,就会亏损,可见教育投入是多么不足。撤点并校,也是降低教育投入的措施,虽然经济上是划算了,但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学校间没有合理的竞争机制,而是统一在一根指挥棒下竞争(如:升学率),而且还有统一的“校风”标准,统一的“行为守则”,这些是和升学一考制同样的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通过残酷竞争去争取优质教育资源,就是在KC,不也只能号召大家高考第一,争到好教育资源什么都好办么。

正因为种种原因,人们才寄希望于“赢在起跑线上”。实际上广大“家长”犯愁的也是这个问题。谁愿意在本来就不高的收入中,拿出大部分来让小孩“赢在起跑线”上呢?有这个钱给大家玩玩科技爱好不是很好吗[s:274]。这种现象的根源(当然不是最根本的根源)还是在教育投入效率不高,不得不向社会(家长)收揽钱财。而收揽钱财的方法是:有钱人可以通过自己掏钱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把本该政府投入的部分转嫁给民间,而且还用了让民间“互相攀比,乐此不疲”的手段。这种模式对广大家长有极大的煽动性,使得家长们省吃俭用也“不能苦了孩子,尤其是不能苦了教育”,最终导致目前的现象。所以,有人说小孩上补习班是家长的观念问题,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根本的问题在社会资源分配。

平衡了教育资源,而就业的机会不平衡,于是又会出现拼学校的现象。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小,前提是国退民进,民间就业市场是不会看学校牌子的,优秀企业自然有相应的选拔机制能够选择他们需要的人才。前些年,北京上海深圳定入城指标,荒唐到必须全国重点大学毕业(且过四级),才能拿到户口。当然也不能说人家荒唐,而是一种减少行政成本的偷懒方法,人家聪明得很。虽然户口的问题现在放宽了,但此类政策却愈演愈烈,尤以国有垄断企业为甚,而垄断国企的工作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这就放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向前波及,最终还是落脚在初等教育的“起跑线”上。

这个大系统问题怎么解决,不管你们晕不晕,反正我是晕了[s:274]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12年5个月前 IP:未同步
359829
Re:回 26楼(拔刀斋) 的帖子
引用第27楼火星居士于2012-01-29 11:08发表的 回 26楼(拔刀斋) 的帖子 :
很遗憾,钱学森,敬爱的钱老认为。
如果孩子比较聪明,应该尽早入学,越早越好。比较聪明的男孩4岁入小学就行。  


钱学森同志虽然是著名科学家,但有一个光鲜的头衔也一定要给他戴上——中国民科的前任总教主。

钱是少有的会见风使舵的科学家,关于他论教育,论科学发展之类的观点,愚以为少听为妙,因为他只是个传话筒而已。钱是空气动力专家,我们就看看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就行了,正好KCSA也用得着。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12年5个月前 IP:未同步
360019
回楼上:教育并不是期望什么就能收回什么。我曾和川大锦城学院的校长探讨过这个问题,让我钦佩他是真正的教育家——因为一旦交流起教育理论问题,他就有发烧友那样的热情。他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你说的观点,可能对5%的同学是积极的,对于10%的同学可能无所谓,而对于85%的同学,可能是消极的。国家教育体制面对的是全体国民,而体制已定,就只能在这个范围内选择对大多数人有利的方式。当依靠这种体制分选人才,将学生分为重点大学生、普通大学生或者民办大学生以后,不同类型的大学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人员结构来选定相对适当的管理方式(而事实上这一点都没做到)。你提出的管理方式非常好,不过只对少数类型的专科重点大学有效,很难普及到中等教育中去。

你可能会说要么彻底的颠覆这种教育体制,我想这个问题不是教育家能考虑的,而是政治家才应该考虑的——遗憾的是,中国的政治家已经基本上死绝了。

只有空前提高教育投入(比如比现在提高5~10倍,接近GDP的15%甚至更高),才有可能通过中等教育的多样化来实现你的理想,至于为什么要这么高的投入就不用说了,结合我两个帖子的思路自然可以算出来。这么高的投入难吗?如果难,70年前的国民政府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中国拿得出手的各种家都是民国时代培养出来的,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建国大业》里面蒋中正说“不怎么样亡什么”,这个“怎么样”换成教育也很贴切。

但是这些不是我们能解决的。我们应该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34
回复
13042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1时31分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