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901H第一次放量试生产完成,打总结
虎哥2012/08/10电子技术 IP:广东
KC901是科创仪表局的第一个作品。在2012年3月~4月进行了试用版的制造,在6月~7月进行了第一次放量生产。

今天终于解决完了这批制造的所有电路板。除有3位预订A型的朋友声明不发货外,还有3位最近付款的朋友未发货,4台预留名额未分配。这批总共有7台报废,报废数量比预估的少一些。现在可以说901H的第一次生产基本画上句号。

首先向关注的朋友表示感谢,大家的持续鼓励,大量的建议甚至像NPK那样亲自绘制草图,尤其是广大用户对研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成了这部作品的诞生。

从前年暑期KC年会上拍板仪器预研,到去年5月立项,到今天中试完成,901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原来雄心勃勃,计划去年8月定型,结果先推到10月,又推12月,最后因为主要开发人员脱逃而彻底流产,方案随后就被完全否定。改变研发模式,重新开始,又计划到今年3月,拼命搞,4月终于推出试用版。整个过程历时两年,成本惊人。不少朋友付款以后等待了很长时间,期间不断的给予鼓励,从来没有说一句带催促意思的话,让人感动。。。

事实上,现在见到的901H,从开始画第一张系统方案图,到实物和软件通过设计评审,只用了2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优化改进到目前已经5个月了。下一批产品的图纸必须完全重绘,又得挑灯夜战了,能达到的效果其实不多:改善50MHz以下的输出平坦度、改善1GHz以上的输出平坦度、驻波桥的定向性提高一点点,1GHz以上的隔离度改善一点点。更重要的是工艺的改进,因为这回深刻体会了工业配套的落后带来的蛋疼问题。

同时不论难度多大,我们也一定要把产品工作继续推进下去。要说大的意义,首先KC900系列仪器的推出,必将大大提高国内科技爱好者的仪器分析意识,深刻改变大家的研究习惯;其次有助于总结一整套产品研发经验,为冲刺高端产品提供指南。从小的方面说,KC900系列已经推出和将要推出的仪器,同等级别的国货甚至二手货从来没有低于万元,而KC900系列只要用得上就一定能够承受,这就意味着现代仪器在爱好者中的普及已经指日可待。

贯彻分享精神,现在把KC901H设计定型过程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想到多少写多少,想必对于有开发产品想法的朋友具有借鉴价值。

一、谋定而后动

修一幢大楼,区别专业和业余工程师的方法:专业工程师是从建筑图开始,到整栋楼的结构图,到每层楼的图纸,然后开始施工。业余工程师是:先打地基,然后修一楼,然后修二楼……想修到15楼,但是发现地基只能承受6楼,而这时都还不知道整栋楼修好以后是什么样子。901H和被推翻的901A的开发,就吃了这个亏。

很多朋友喜欢从一个小的部分开始,慢慢堆积成一个作品,这也许正是爱好的乐趣所在。2011年成都局也用这个方法,抽调了一个爱好者来担任开发主任,靠开发者的兴趣堆积成产品——但是坚持了原则:产品能否推出,必须用专业的标准来评价。结果可想而知,不但通不过评价,还每每因为“高要求”和不良开发习气之间的矛盾而导致争执、忌恨,最终不欢而散。现在KC900仍然不够专业,但是我相信这不是因为技术管理问题,而是资金和市场的问题,这方面我没有更多的经验。

对于901H的后续产品,现在仪表局要求用超过70%的时间来做方案研究,详细到每一个工作步骤,每一个需要用到的公式。确定指标和预研的时间要占三分之一以上,推敲硬件框图的时间一定比画电路图的时间长,程序的流程图一定比程序本身更壮观。画电路图、编程序,只是在整个方案完成以后的具体实施工作。一个好方案的标准:找一帮中专生来实施,与找一帮博士来实施,效果没有区别甚至中专生干得更好。——当然最好还是找本科生来搞。

二、理论没有问题,实践才可能不出问题

许多时候,我们习惯把实践经验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没有经验,就要赶紧去实践。这种方法是艺术创作的方法,而不是设计一个作品的方法。就是艺术创作,如果没有理论指导,那么除了极少数天才,剩下的也就只能自娱自乐了。

科技作品更是这样,我没有更多的生动例子来解释,只能简单归纳如下:一个作品上的绝大多数东西,一定是算出来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甚至包括外观。

对于仪器作品,他的误差是如何传递的,各占多少权重,总的不确定度表达式如何构建,哪里是控制误差的关键,这些也需要依据相关理论严格计算。对于矢量仪器,一套校准方法就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研究到最后就是做理论,这些工作没有问题了,才能付诸实践。

缺乏理论的实践,就会出现“高烧”症状:用了发烧级的材料,却创造出了山寨级的效果。

三、重视工艺设计,严格选择供应商

一个作品如果要批量制造,不可能永远靠爱好者自己动手做。在目前国内工艺配套很落后的情况下,工艺设计就是保证作品成品率和质量的关键。由于爱好者的作品产量往往不大,与供应商谈判比较困难,这就更需要花大力气加以选择,否则就会出现这批901H所遇到的问题。

原来901AT是在航天部某厂手工焊接的,因为焊点金脆,调试的时候又重焊了一部分元件,按照工艺标准这已经算次品了。但是901AT的返修率仍然低于这批901H。这次相信了熟人,由一个从厂长到小工都是爱好者的装联厂做机器帖片,无引脚封装芯片次品率100%,阻容元件大约1%。901H有4千多个焊点,从中找出不良无异于 大 海捞针,为了节约时间,只有不论好坏首先吹下所有芯片手工重焊。因为工艺问题导致的报废和人力投入,使这批生产净亏损4万余元。

采购器件一定要找授权代理商,除非是自己DIY很少数量,一般不要去网上买。网上有便宜的店,买到的东西就我看来假货、次品是很多的,有些东西甚至没有真货。在试产的时候,有一盘“韩国三星”的帖片电容是淘宝上订的,拜这盘电容所赐,烧掉了两块单片机,几个射频芯片。电源做高压测试,在加压到40V的时候(901H设计最高电压32V),爆过耐压50V的电容。标X7R的电容,让高低温测试无法通过。买到的“全新”光耦,引脚没有活性。而在本地正规代理商处拿到的器件,则从未出过问题。大家可以看到901H里面用的大降压芯片是很山寨的丝印标志,因为这是原装正品;当然里面也有“散新”的芯片,比如电池管理芯片,以后会逐步控制。需要说明,本地电子市场摊位订的器件,质量连淘宝都不如。

四、抓住核心,别东张西望

美国人做东西有个特点:花哨功能不要,稳定可靠的功能才推出,凡是有的功能就一定很扎实。

偶认为这是一个好习惯。最早901是做加法,想到什么好玩的功能就琢磨怎么加上,结果影响了效率,还不稳定。有些功能虽然稳定,但是会增加使用中出错的可能,让人觉得很晕。后来开始做减法,实用性不好的,不那么关键的,还没有搞成熟的,就逐步减去。现在觉得线性模式属于让人晕的功能,而且需要大量计算资源,用起来不畅快,已有削减的想法。

当年做这些花哨功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加强“标网”最核心的两个功能:回波损耗、插入损耗测试,作品一定能更经典,甚至连续生产十年不改都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也需要用户配合,一些使用习惯需要“标准化”,这对提高测试效率有很大好处。

非常羡慕广东的朋友,坐拥完善的工业配套,深处西部边陲,做好一个东西难度之大。在国内做 爱好者产品利润很低,如果想做精品,那基本上只有亏损,这也许可以折射出为什么“国产无好货”吧。
+10  科创币    hefanghua    2012/08/10 虎哥成长了
+1  科创币    天易    2012/08/10 祝贺试生产
+10  科创币    judema    2012/08/10 虽然不懂但是祝贺一下虎哥
+100  科创币    novakon    2012/08/29 学习。
来自:电子信息 / 电子技术
7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卡拉什尼科夫
11年10个月前 IP:未同步
436609
什么东西?干什么用?不懂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王大刚
11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478501
作为新人 佩服开创精神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ironfly
11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478502
楼上的挖坟了吧! 最新的都已经是第四版了,还挖8月的文出来吓人! [s:178]  [s:178]  [s:178]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jyoo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512029
实践出真知,学习了,实验室的东西可以随便做得很炫,但是实际上工程和理论真的是两回事,一个从学术上来讲很简单的东西,要做到产品化那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实验室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做事情,工程是为了客户做事情,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念。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angjchen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512032
虎哥辛苦了 新人膜拜中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奴依
10年4个月前 IP:未同步
668350
已拜读!受教!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35
回复
13048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43分25秒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