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YY】避雷雨伞
立棍2014/09/12极客DIY IP:浙江
本帖最后由 立棍 于 2014-9-12 18:57 编辑

网上没搜到个人避雷用具。所以我来YY一个。 在高雷电地区户外活动必备。
雨伞蓝色主杆,是塑料绝缘物。黄色部分是金属电线,如果下面拖地部分足够长,尽可能避免跨步电压影响。
如果实在担心跨步电压,附加一个跨步消除器,鞋底下绑上2个金属板,用电线连接起来。 上部连接到手套和帽子。


这实际上是两套独立避雷系统。 一套是雨伞构成的防雷层。 另一套独立的贴身短路线。


1.jpg
来自:综合交流区 / 极客DIY
39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立棍 作者
9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719715
本帖最后由 立棍 于 2014-9-12 20:06 编辑

导线柔顺问题,用编织导线, 或者结合链子结构。

导线重量问题,用铝线改善。   铝还有好处是热熔比特别大,升温小。 且表面积大,散热快。



1.jpg


黄色是铝杆, 棕色是柔软编织导线。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立棍作者
9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720354
本帖最后由 立棍 于 2014-9-16 02:17 编辑

养肥了,可以回贴了。


大家思路主要是回避雷电问题,而不是解决雷电问题。
这个系统优缺点,也有优点。 各位思路仅仅是局限在她的缺点上。 任何东西都有缺点。是否值得使用,需要两权相害取其轻。 就像钢盔的作用,理论上钢盔扩大了头颅直径,被击中几率增高了。但是一旦击中,钢盔的保护作用就会很明显。 所以士兵有必要戴钢盔。


  这个系统,最主要缺点是有可能引雷,由于雨伞高了几十厘米,被雷电击中的几率高一点。  按照避雷针的计算法,大概增加百分之几十的被霹几率。  算最坏打算,大致增加一两倍被雷劈几率。 (实际上把伞做成球面,或者接近平面。能减少空气场强。 降低引雷的可能性)
  同时不应该回避一个问题,这个系统主要优点有什么?万一被雷电霹中后。 导体的分流保护程度,就不是一两倍的水准了。  导体和人体阻抗相差千万倍。 电流也也可以减少千万倍。




其他附加的小问题,比如导体气化,感应电伤害等等都算是框架内思维,有很多方法针对性解决。 专业避雷针要求8毫米直径钢筋。这就可以承受一般雷电。 随身装备做到这种导体直径也不难。 所以导体融化之类情况可以基本排除。

对于贴身部分造成的烫伤,感应电等,也不是大问题。 导体是随身体贴身,本身感应电压一致。压差并不大。
在导体和人体之间隔离一层防热,防电的织物,浸入疏水材料。 可以避免多余感应电,导体发热等伤害。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立棍作者
9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720389
本帖最后由 立棍 于 2014-9-16 02:20 编辑

wenjizu 发表于 2014-9-15 20:13
孩子,回去好好学习学习再出来yy,ok?别啥都不知道就被雷劈没了


我是老鬼了,加强学习,还是你们年轻人的要务。

   你的发言,往往都是框架思维,和教条思维的特点。  比如你以前力捧中医算卦之类。对这些蒙昧的理论框架,缺少整体认知。意识不到框架的不足,漏洞,局限性。

  在本帖里发言,你只是照搬避雷针的教条, 以接地不良否定所有其他技术特点。
  诚然,传统避雷针框架里,对接地要求很严格,但这目的是保障周围无任何防护的人。   而本系统里的接地虽然简陋。但是旁边的人并不是赤裸,而是佩戴了强屏蔽装备。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飞机经常被雷劈,霹雳距离乘客几十厘米,没有乘客被电。 历史上也只有一架飞机疑似被批坏。
这里良好接地,近距离不可防护等避雷针教条都没有意义。  因为飞机在其他技术角度上完善,所以同样保障了安全。

贴身屏蔽装置效果肯定是有的。 雷电能击穿几千米空气,但不能击穿几厘米的金属。 所以金属屏蔽有着重大影响。 虽然其深入的原理,效果和方案还值得研究。 但肯定不能抹杀。   这里的细节,不是简单的避雷针框架教条能涵盖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立棍
学者 笔友
文章
687
回复
3631
学术分
2
2010/04/19注册,6年3个月前活动
暂无简介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邮箱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