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们从市场买到的,吃到嘴里的食品,绝大部分里面都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这种东西,我们称之为添加剂。细分一点,添加剂一般为香料,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膨松剂,等等组成,既然有这么多的剂,那吃到嘴里对人体到底好不好呢?
作者可以负责的说,所有的化学物质,在一定剂量下,对人体都是相对无害的。但是如果超过规定的剂量,大部分都是致命的。就拿氯化钾而言。很多人知道它和我们吃的盐:"氯化钠"是兄弟,但鲜有人知道,我国目前的安乐死的执行,所使用的即是氯化钾这种物质,其实就毒性而论,安乐死用的量远远不足可以致人死命,可是其致命的是摄入的方式: 静注。 所谓静注,即是静脉注射。 通过静脉注射氯化钾,利用钾钠离子的渗透压差,造成恶性心律失常而死。
可见,一种物质,不同用法,效果可以天壤计。
也许又有人问了。既然这么多种剂,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该不该加,而加了又该吃多少,不该吃多少呢?
在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需要严格的遵守现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2007”的。其中对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进行了要求和限量,对产品的指标进行了规范,如我们常见的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在此标准中即以06004为代码。规定了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以及添加类别,规定了使用量。 可见,如果我们熟知这个标准,即可明白什么该加,什么不该加,加了又该加多少了。譬如前段时间。有些媒体报道国内某知名品牌的虾条中有一种添加剂叫做碳酸氢铵,在此标准中即为06002,功能是膨松剂,如果读者们知道这个标准,就不会如临大敌,看到用于化肥的碳酸氢铵就大惊失色了。
了解一种东西,高效的办法莫过于从其根源入手,掌握规律,用于实践。这个才是我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真正目的。
既然说到添加剂,就不得不提前些年被爆料的沸沸扬扬的毒奶粉事件。
所谓毒奶粉,即是在奶粉加工的过程中,未按照有关规定,擅自添加了一些额外的化学物质,导致了部分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添加的化学物质过量或者有害,而导致诱发了一些疾病。 就此,下文针对三聚氰胺奶粉做些简单的分析。
三聚氰胺(C3H6N6),本身是一种化工原料,学名为1,3,5-三嗪-2,4,6-三氨基。 一般是用来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因其微溶于水以及高含氮量的特性,被不法分子利用我国牛奶蛋白质检测的漏洞,大量添加到奶粉中,造成大量的发病事故,以及及其恶略的社会影响。
有些生物学常识的人会知道,蛋白质主要是由各种氨基酸在空间中盘曲折叠而形成的,其平均含氮量大约为16% 而三聚氰胺的含氮量为66%,当时我国主要的蛋白质检测法为“凯氏定氮法”主要是通过检测出含氮量再乘以6.25来估算蛋白质的质量,故此。加入三聚氰胺后,可使原奶过少的乳制品通过蛋白质检测而流入市场,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但是,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会水解为三聚氰酸。而三聚氰酸又和三聚氰胺交联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而婴幼儿的身体自我排毒的能力差,造成结石的大量堆积,于是结石多发于使用奶粉的婴幼儿身上。
于是乎,大量伪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被不明真相的群众购回使用,造成了很多孩子因泌尿系统结石而住院,可见,食品添加剂的合理添加是一件多么重要且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只要读者们多读多看,简单的了解一些有关添加剂的知识,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当的情况发生。
科学,本作为一种手段而非一种技能,作为一种能力而非一种资本的存在,我们在生活中,实践中,多看多学,多听多想,即可融会贯通,练就一颗看穿迷障的眼睛。
近些年来,社会对于很多食品中违规添加的添加剂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也使得很多未曾在国人眼中出现过的东西露出了其庐山真面。有网友戏说“吃咸蛋认识了苏丹红,喝啤酒懂得了甲醛,鱼罐头明白了孔雀石绿,喝奶粉认识了三聚氰胺,吃猪肉了解了瘦肉精”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近年的国内食品市场,也大大的给国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化学课。
有人写了一副对联,笔者看了以后甚是辛酸,拿来与大家分享:
止尿喝三鹿,丰胸饮圣元 横批 霸王绝顶
藉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安全意识,远不能依靠政府的监管,机构的监督,消费者的力量,在其中其实应该占主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外加理性的思考,希望国内的食品安全,慢慢的走向成熟走向负责,慢慢的随着国人素质的提高而走向正面,不要让我们的孩子,第一堂化学课永远开在厨房里。
想说的还有很多,洗虾粉的故事,饮料瓶的故事,增白剂的故事,毒大米的故事,可是篇幅有限,余下的下次撰文再云。
正如本文副标,从开始到开始。从关注添加剂之开始,至我国人之觉醒的开始。还是那句话,不要让我们的孩子,第一堂化学课永远开在厨房里。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