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
12112006/04/03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

武欣,张厚粲

??摘要?当前心理学领域对创造力研究有新的进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即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创造力的认知层面的探讨逐渐深入;对创造力的人格、社会层面的思考日益受到重视;倾向于将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这些新进展对创造力测量和培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简要的回顾

??对于“创造力”(Creativity)这个概念,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讨论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谈论到它。然而,心理学家则抱怨道:“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创造力是应用得最不严格的术语之一,因而也是含义最模糊不清的术语之一。”不同的研究者对创造力采取了不同的研究路线,对创造力的含义,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人们对创造力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Taylor在他的文章《创造力的不同观点和定义》中,引用了XXXXXXpucci的报告里关于创造力的定义的归类。Repucci总结了当时存在的五六种定义,大体上将它们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格式塔”或“知觉”类型的定义,强调观点的重新结合或格式塔的重新建构;

??第二类是被称为“终极产品”或“变革”的定义,强调产生新的产品;

??第三类是以“审美”或“表达”为特征的定义,强调自我表达,认为人有一种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我的需要,这种表达被认为是有创造性的;

??第四类是以“心理分析”或“动力”为特征的定义,将创造力定义为伊底、自我和超我的某种交互作用的力量;

??第五类是所谓“问题解决的思维”类型的定义,强调思维过程本身而不是实际的问题解决策略;

??第六类就是前五类中所不能包括的其他一些定义。

??当然到现在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定义。1982年,日本创造学会向全体会员征集对“创造力”的定义,得到了83个不同的定义。这众多的定义,使我们不禁想起美国心理学家爱肯的一句话:“心理学文献中再没有比‘创造力’这个课题被人研究得更多和被人理解得更少的了。”这种对创造力理解的纷杂无序状态使得我们不禁要问:创造力究竟是什么?

??尽管众多的定义存在着分歧,但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创造力定义的框架至少包括四种成分:(1)创造性的过程;(2)创造性的产品;(3)创造性的个人;(4)创造性的环境[①a]。许多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的研究都是沿着这四条路线进行的,只是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对于创造性的产品,我们可以给出一定的判断标准。但我们更关心的是产生这种创造性产品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的个人的人格特征以及影响创造性的环境因素。产生创造性产品的过程包括一种创造性思维,这是一种认知层面的问题,创造性的个人与创造性的环境则体现创造力的人格和社会层面。

??过去几十年,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的人格特征。正像Guilford(1950)所说:“心理学家的问题是关于创造性人格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把创造力当作智力的一部分,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提出一些创造力的指标。他们采取的研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长期追踪,传记研究;一种是实验室中的个体差异研究,以现存的一些科学家、艺术家等具有创造力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一种是最普遍的个体差异研究,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验比较。一些研究也注意到了个体差异以外的一些问题,如Newell、Shaw和Si

??on等人考虑了创造力中必要的认知技能,描述了一种信息加工的方法。创造力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是对著名创造性人物特殊特征的描述,假设创造性人物的重要物质是天生的,这些特质能有效区分创造性个体与非创造性个体。强调个体差异的研究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领域,强调个体,排斥环境,强调天生,忽视后天学习环境、社会环境。

??创造力研究主要采取了三种取向:一种是个性特质的研究,关心的是识别出具有创造性的人物的特质群,既包括对杰出人物的研究,也包括对普通人物的研究;一种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其焦点放在创造性的过程上,识别一些导致新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认知系统加工过程;一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识别特殊的社会环境条件对人的创造力发挥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传统研究倾向于第一种取向,现在第二、第三种取向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前,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创造力的认知层面的探讨逐渐深入,对创造性思维与认知过程、元认知技能的关系,创造力与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的关系,揭示创造力的基本认知过程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认识。而创造力的人格、社会层面进一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认知风格、动机、社会网络等与创造力的关系方面有所突破。当前创造力研究中还出现了一种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倾向。这些发展倾向对于我们测量和培养创造力将会很有启发意义。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当前创造力研究中这些新进展。

??二、创造力的认知层面

??(一)创造力与认知过程

??1.创造力是一组基本的认知过程

??随着认知心理学向创造力研究领域的渗透,许多创造力的认知研究者,如Thomas?Ward,Steven?Smith,Tyotsna?Vaid等人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讨论创造力。他们将创造力看作一组基本的认知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像传统上那样将其看作只有少数人具有的一种固有的技能。

??若干年以来,认知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使得人们思考和行动是许多过程共同活动的结果。认知科学擅长分解和检验单个的过程,然后再把它们聚合在一起来理解整体。Ward等人想要把同样的方法应用到创造力研究中。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人们使用语言和形成概念本身就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们创造出新的词汇和意义,把概念以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在一个概念上进行扩展,这些都体现出创造力。许多研究者认为,创造力来自于基本的认知过程,可以通过详细地研究这些基本的过程来理解创造力。例如,一些研究者研究了语言加工和解释过程,他们解释了人们如何整合概念形成新的观点,如何扩展词的意义,如何使用和理解比喻和类比。Ward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创造力的根基。

??关于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加工过程,还是一般的认知加工过程这一问题,许多研究者都承认创造力是一种一般的认知加工过程,Newell,Simmon等人认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也包含在日常的一般问题解决之中,创造性思维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的种类。J.R.Hayes认为创造力存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无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还是非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都包含了共同的成分,如多年的准备、目标设定、选定问题表征、寻找解决办法、对方法进行修正等一系列过程[①b]。有研究发现[②b],创造性个体与非创造性个体的差异主要在于选择问题表征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能很好地界定难于界定的问题,选择良好的问题表征;发现选择不好的表征会使问题的难度增加16倍。

??2.关于基本认知过程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通过研究人们如何创造和理解一些俚语、比喻和其它一些词汇的联结来考察创造力。他们认为以独特的方式联结词汇或概念可以产生具有创造性的产品。

??联结,是创造力研究中一直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Spearman(1931)认为创造性过程是一种联结过程,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条“创知定律”,即经验的领会、关系的引申和关联的引申。Mednick(1962)研究了创造性个体和非创造性个体在形成联结上的差异。在形成普通的联结上,非创造性人体形成联结的强度大于创造性个体,而在形成独特联结上则恰好相反。Dacey认为,创造性个体并不是自动地去形成那些容易形成的强烈的联结,而是去寻求形成其它的联结[③b]。

??最近这些致力于研究概念和语言的认知加工来揭示创造力的研究者也强调联结。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经常要形成词汇的联结。有些词很容易形成联结,如“note(便条)”和“book(书)”形成联结得到“notebook(笔记本)”,新的概念带有原始概念的特性;而有些词则不太容易形成联结,如“couch(沙发)”和“potato(马铃薯)”形成联结得到“couchpotato(懒惰的人)”,新概念与原始概念的意思差距较远,这种联结被认为是创造性更高的联结。人们也经常使用一些比喻(Metaphor),有的比较浅显,如“汽车像一只柠檬”,有的则比较含蓄,如“看电视是在咀嚼思维的口香糖”,后者被认为更具创造力。

??研究者认为,对概念的创造性联结和解释需要重新对概念进行心理表征。Dedre?Gentner认为,当联结极为丰富和复杂时,人们不得不多次对概念进行重新表征,这可能是真正的创造力的根源[④b]。当然,创造力不仅包括新异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方法,创造性个体还应对新异观点进行分析推理和批判性评价,以保证创造出的产品的正确性。

??还有的研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描述了创造性思维与认知加工过程的关系。如E.S.Ebert提出一种认知螺旋(Cognitive?Spiral)模型,将信息加工描述成一种螺旋式运动的信息流,包括五种基本成分,创造性思维是构成整个认知加工过程的五种成分之一,它的作用是在新的刺激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结或形成模式。

??(二)创造力与元认知技能

??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元认知的研究。Pesut认为,既然创造力是一个认知过程,那么元认知就将作为它的基础并影响它[⑤b]。Armbruster认为,元认知是指包括在设定目标、计划,使用系统的认知加工、监控和评价过程以及必要的认知策略修改之中的控制或自我监控[⑥b]。

??Sternberg描述了作为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基础的三个基本的元认知过程:(1)计划;(2)监控;(3)评价认知操作[⑦b]。Sternberg又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的三个主要的元成分:(1)认识到问题的存在;(2)问题的界定;(3)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心理表征。以及三个与创造性过程有关的知识获得成分:(1)选择性编码;(2)选择性联结;(3)选择性比较[⑧b]。

??J.F.Feldnhusen正式将元认知技能作为与知识基础、人格因素相并列的创造力的三方面之一,认为创造性过程中应当有一系列加工新信息和使用原有知识基础的元认知策略[⑨b]。

??(三)创造力与知识经验

??人们通常认为,创造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也为新异观念的产生和评价提供基础。Sternberg认为知识在创造力中充当重要角色,“我们不可能对一无所知的事物产生新异观念。”[①c]他认为观念以被证明有用的方式进行扩展、修正、联结时,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了。

??认知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几乎无法控制过去经验的影响。过去经验一方面为我们的创造提供了一些支持和基本建构,另一方面也设置了阻碍,束缚了创造力。Ward等人认为人和事物都有一些核心特征,这是识别一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但这种核心特征又束缚了创造力[②c]。例如,他们让被试画出想象中的动物、房屋,结果被试画出的通常带有常规的特征,如狗有头、躯干、四肢、尾巴,房子有屋顶、墙、门窗等。XXXXbbs认为创造力的天才并没有设想出全新的概念,他们只是在旧概念上进行新的联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他们创造出的产品[③c]。正因为过去经验的限制,Ward才建议说,虽然有时从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上开始去思考问题可能会得到高效的解决办法,但当你想做出创造时,最好要“克服把你拉向过去的力量”,也就是不要从先前的经验出发,尽量排除经验的束缚。

??我们需要知识经验作为创造的基础,但一个人精通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是有创造力的。Feldhusen认为,创造性的工作要求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但并不以掌握为最终目标,目标是扩展和转换[④c]。

??三、创造力的人格和社会层面

??创造力量早开始于个体差异的研究,试图揭示出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对于影响创造力的社会环境条件也有许多论述。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探讨认知与人格的关系,并把创造力置于社会的框架之中,在创造力的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一)认知风格与创造力

??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感知觉、记忆和思维中所偏爱的、经常使用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它是长期形成的,是人的个性在认知过程中的表现。人们的创造行为,往往受认知风格的左右。

??许多心理学家,如XXXXXXabile,XXXXXXckinnon等人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认知风格的特点。国内有学者概括了创造性的认知风格的七个特点:(1)感知敏锐,善于质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观察力,注意力能够集中;(2)感知全面、客观,能调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存储丰富的表象,场独立性强;(3)思维流畅,记忆准确、广阔,信息存储方式有利于迅速产生连锁反应。善于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不追求唯一正确答案;(4)思维灵活,不受事物原有形象或功能的束缚,容忍模糊,注意力能够适时转移;(5)宽容地对待各种设想,具有浪漫精神和超现实感;(6)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大胆创新;(7)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视觉表象丰富,能把两类相距很远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认知风格是当前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热点。将创造力与认知风格联系起来,意味着创造力不再仅仅作为思维的、智能的一个成分,而是要从人格的层面上加以探讨。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不仅受他的认知技能、智能的影响,还要受他的人格因素制约。

??(二)动机与创造力

??XXXXXXabile在她的《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的基础[⑤c]。她认为,在创造力中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心理因素是那些或者使人们集中于任务的内在兴趣方面、或者使人们集中于外部目标方面的因素。

??Amabile发现在社会环境中有一些“创造力的杀手”限制了个体的创造力。这些“杀手”包括在监督下工作、限制反应以获得好评和物质奖励等。她认为每一个“创造力杀手”都导致低水平的内在动机和高水平的外在动机,从而导致低创造力。她的“内在动机原则”是指: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在她的实验中,让两组被试做诗,一组有内在兴趣,另一组被外部动机激发,结果第一组做的诗被评价为更有创造力。

??(三)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与创造力

??早期研究中,科学家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个体的创造性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把研究指向作为社会现象的创造力。这些研究并非忽视个体因素,而是断定社会网络的影响更为重要。

??Simonton对一些已故的和现在的杰出人物进行研究,识别导致人们更有创造性的社会因素。他将社会的影响分作两类:一类是发展性(developmental)的因素,即有助于发展创造天赋的环境;另一类是生产性的(productive)因素,即在成年时期支持或抑制创造力的因素。Simonton认为,帮助者和角色榜样在发展创造天赋中起了重要作用。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在以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或者他们周围有许多人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当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周围有许多其他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时,他最能获得成功,因为他会与其他人甚至是竞争对手相得益彰。研究表明,处在与其他科学创造者联系的网络中的科学家比那些孤立的人有更长的创造生涯和更多的创造性产品。

??Simonton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创造力变得更具合作性,尤其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Dunbar等人研究了实验室中的科学家如何推理和作出发现。Dunbar发现,社会交往的作用十分重要。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一个人提供一个前提条件,另一个人提供另一个前提条件,第三个人从这两个前提中得出结论。

??Dunbar,Simonton等人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虽然他们强调创造力的不同方面,但这些方面都是创造力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当前理解创造力的一种新的趋向是把认知层面与人格、社会层面整合起来看待创造力。

??四、创造力: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

??在创造力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将创造力或者当作一种个性特质,或者当作一种一般能力,他们往往只强调创造力的某一个层面。Amabile认为,创造力是来自个性特质、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特殊综合的行为结果,个性特质和一般能力都不能很好地概括创造力。她提出了一种创造力成分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包含了三种成分,即领域相关的技能(Domain-Relevant?skills)、创造力相关的技能(Creativety-Relevant?Skills)和任务动机(Task-Motivation)。领域相关的技能是创造力的知识基础,创造力相关的技能是认知风格方面的特征,任务动机是人格因素,是她的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方面。Amabile认为创造力应该包含这些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样地,XXXXXXernberg也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层面的现象[①d],他提出了一种模型,即创造力的三面模型(A?three-facet?model?of?creativity)。他的“三面”即创造力的智能层面、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在这里他强调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及每一方面内部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他还认为在这个模型中,他强调的是创造力的内部特性,作为一个完整的模型也应当把环境变量考虑进去。

??J.F.Feldhusen提出创造力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基础、元认知技能和人格因素[②d]。他认为产生创造性的产品依赖于这三种主要成分,即应当有一个广泛的流畅的知识基础和对特定领域的技能的精通,还要有一套加工新信息和使用原有知识基础的元认知技能,此外还要有一系列的态度、禀性、动机等人格因素。

??总之,许多研究者都试图将创造力看作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在一种整合的框架中去理解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认知的、人格的和社会的层面的整合。

??五、对创造力的测量和培养的启发意义

??对创造力的测量和培养是以对创造力的概念框架的认识为基础的。随着对创造力的认识和发展,在创造力的测量和培养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看作一组基本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看作少数人所拥有的一种固有的技能。这促使我们在测量创造力时,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认知过程来揭示创造力,因而我们有待于发展对创造力的认知的和元认知技能,分析一些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促进形成独特的有创造力的联结。

??其次,我们逐渐重视了创造力的人格和社会层面,尤其是对于认知风格、动机和社会交往的研究将对我们深有启示。认知风格的测量在认知测量和人格测量方面都颇为引人注目,我们应当更好地去识别与创造力有关的认知风格,培养这样的认知风格。在创造力的测量中,应重视对人格因素和社会环境的评估;在创造力的培养中,应注重培养与创造力有关的人格成分,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此外,我们越来越强调将创造力看作认知的、人格的和社会的层面综合体,那么在评价创造力时,也应当有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而且还应当考虑几种层面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因素。在培养创造力时,也应综合考虑几方面的因素,全面地加以训练,在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整合之中促进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①a]?Brown,R.T.(1989).Creativity:What?are?we?to?XXXXXXXXXX?XXXXXXover,XXXXXXnning?and?XXXXXXynolds?(Eds.),Handbook?of?Creativity?(pp.3-32).New?York[s:7]lenum?Press.

??[①b?②b]?Hayes,J.A.(1989).Cognitive?processes?in?XXXXXXXXXXXXXXXXXXXover,XXXXXXnning?and?XXXXXXynolds?(EDs.),Handbook?of?Creativity(pp.135~145).New?York[s:7]lenum?Press.

??[③b?④b]?Ebert,E.S.(1994).The?Cognitive?Spiral:Creative?Thinkingand?Cognitive?XXXXXXXXXXXXXurnal?of?Creative?Behavior,(Vol,28),1994?(4),275~290.

??[⑤b?⑥b⑦b⑧b⑨b]?Feldhusen,J.F.(1995).Creativity:a?knowledge?base,metacognitive?skills,and?personality?XXXXXXXXXXurnal?of?Creative?Behavior,(Vol,29),1995?(4),255~268.

??[①c?④c]?Feldhusen,J.F.(1995).Creativity:a?knowledge?base,metacognitive?skills,and?personality?XXXXXXXXXXurnal?of?Creative?Behavior,(Vol,29),1995?(4),255~268.

??[②c?③c]?How?does?creativity?bloom?In?APA?(Ed.)Monitor?(Vol.26),1995?(8),19~21.

??[⑤c]?Amabile,T.M.(1983).The?Social?Psychology?of?XXXXXXXXXXXXXw?York:Spingerr-Verlag.

??[①d]?Sternberg,R.J.(1988).A?three-facet?model?of?XXXXXXXXXXXXX?XXXXXXernberg?(Ed.),The?Nature?of?Creativity?(pp.125-147).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②d]?Feldhusen,J.F.(1995).Creativity:a?knowledge?base?metacoginitive?skills,and?personality?factors?Journal?of?Creative?Behavior,(Vol,29)?1995?(4)?255~268.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1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张阳
15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52606
我认为决定创造力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知识结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1211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409
回复
1202
学术分
33
2005/08/31注册,23天4时前活动

科创消防局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