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卦的欺骗性就在于“准确”
虎哥2014/09/07科学技术学 IP:北京
近日有人发帖说某某大师算卦算得很准,并引起许多网友的认同。在一个科技社区发生这样的事,应该用“骇人听闻”来形容。本来对于这种事,应该是删帖封号最为简单,但是考虑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那个帖子发在非技术区,就转一篇文章来供大家参考吧。

中医药的欺骗性就在于“疗效”

张耀明

zhongyao.jpg

当我们揭露中医药的伪科学本质,讲到诸如马兜铃酸的危害,朱砂、雄黄等重金属超标的问题时,经常会遭到反问:“西药就没有副作用?”最奇葩、最令人感到夏虫不可语冰的反问是“青霉素就不死人?”

从逻辑上看,西药有副作用并不能证明中医药科学有效,因为我们所讲的中医药的危害与西药的副作用是两回事。西药的副作用与其“正作用”即疗效并存,是明确的,且可以度量与权衡的。也就是说,西药的副作用是在某种情况下,为了治病必须付出的一定代价,是基于其疗效来决定取舍的。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是“尚不明确”的,是“没有疗效的危害”;即不仅不能治病,甚至伤身害命都可能不知道原因。

从青霉素说起

副作用的探讨必须基于疗效才有意义,离开了疗效谈副作用是缘木求鱼。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从人类制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青霉素(另外两个分别是阿司匹林和卡马西平)来简单地谈一谈中医爱好者们关于“西药也有副作用”的质疑。

penicilina-en-1943.jpg

二战时期图片:感谢青霉素!他们可以回家了!

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抗生素,目前学术界公认是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然后钱恩和弗洛里让青霉素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这三位也因此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青霉素能有效避免因受伤感染导致的死亡。在美国大规模生产后首先被用于拯救盟军受伤战士,据估计至少拯救了12~15%战士的生命。战争结束后,青霉素转为民用。

当然,一个药物并不能因为可以挽救十万人的生命,就忽略其导致一个人死亡的可能,因为每一个生命我们都必须尊重。青霉素的副作用是其过敏反应会导致病人出现过敏性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的确会死人。正因为有过敏人群的存在,现在每个病人在注射青霉素前都要进行皮试,结果呈阴性的患者才准予使用青霉素治疗。在科学的指导下,皮试有效防止了“青霉素死人”。迄今为止,包括中医爱好者在内,没有人以“青霉素死过人”来否认青霉素的伟大。相反,如果没有青霉素的发现,继而带动整个抗生素家族的发现,人类在面临细菌感染时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药物的有效性

最近,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吸引了全世界关爱的目光。因为人类到目前为止,对这种病毒还是束手无策。这次大流行中,感染者的存活率只有47%,大流行开始时死亡率甚至一度高达90%。但是有两个在非洲被感染的美国医护人员,在回国后经过精心治疗,现在已经康复出院了。

这两个美国人究竟是怎么治好的呢?

如果治疗过程中曾使用过中药,那国内的中医和媒体肯定早就大张旗鼓地吹嘘中药的神奇了,就像他们吹嘘安宫牛黄丸治好了刘海若的“脑死亡“一样。可惜,这两个美国人没有服用过国内一大堆名医在网上推荐的所谓中医古方,也就没有给中医像在非典肆虐时吹嘘板蓝根神效那样的机会。

news.jpg

新闻:试“抗埃”新药第一人出院

这两位美国人康复的过程中肯定使用过现代药物,如果现代医学也是中医思维,肯定也会立刻大吹某种药物的神效了。然而现代科学是非常严格和严谨的,所有报道都很谨慎地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痊愈。例如扬州晚报8月23日的国际版新闻《试“抗埃”新药第一人出院》就着重指出:“试验性药物是否奏效尚难确定”、“是因为试验性药物康复吗?暂时还难有具体定论”。

为什么这两个美国人明明都是吃了这种试验性药物后痊愈的,学术界还是没有认定这种药物的疗效呢?

这是因为,现代药物的疗效验证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程序。首先,这两个人吃药好了只是个案,不论从科学、统计学还是逻辑学上讲,个案都是没有说服力、不能作为证据的;其次,要排除这二人自愈的可能;最后还要排除安慰剂效应的干扰。

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

下面将要介绍的就是大杀器“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之所以称之为“大杀器”,就是无论多么坚信“中医药肯定有效”的人,在听完介绍后,一般都会立刻醍醐灌顶般醒来。听不懂,或者认为东西方科学和逻辑不一样的人,实在是愚昧透顶,被中医药残害纯属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关于“大样本”这一点是无须多解释的,即便是信中医的人也应该明白,统计学要求实验的样本量必须足够大——一个或几个人吃某种药物治好了某种病也许是偶然的,所以并没有说服力,能证明有疗效的人越多越好。

大部分国人包括很多理科生,甚至名校的理科高材生,都坚信中医有过大样本实验。他们常说“中药在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身上使用了几千年,样本量还不够大?时间还不够长?有哪一个西药有过如此大的样本和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实验?”他们把“实验”和“试验”弄混淆了。实验是“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1];实验是由个人、小组或团队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出来的,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并且必须得出是非、对错的结论。而试验只是“为了解某物的性能或某事的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性活动”[2];中医药在亿万人身上进行了几千年的尝试却只有功利目的,没有事前的设计和事后的系统总结。所以,对于理呆认定的所谓“足够大的样本、足够长的时间”的实验,只需要问一句:“这些实验有对照、有双盲吗?”

对照和双盲是用来排除实验中的干扰因素,保证实验结果真实有效的必要手段。在药物疗效的检测实验中,主要的干扰因素是疾病的自限性和药物的安慰剂效应,还有人为的干扰。

所谓“自限性疾病”,是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并不需要特殊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武警总院病理科主任(病理科医生doctor’s doctor,即医生的医生)、教授、博导纪小龙主任医师说过:“有三分之一的病医生无能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医学只能解决三分之一的病”[3]。“病人自己好的”这三分之一的疾病就属于自限性疾病。假如实验中的某种疾病恰好是自限性疾病,那么无论你给或不给患者吃什么“药物”,最后患者都会痊愈。中医思维的人会认为痊愈证明了疗效,但这样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我们把同样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吃药,一组不吃药。如果吃药的一组多数有效,另一组基本无效,就可以说药物有疗效;如果两组都好了或都没好,说明药物没有疗效。这就是对照,中医几千年来从没这样做过。

有了“对照”的实验就一定科学吗?未必!如果是无生命无意识的物质的实验,比如物理、化学实验,有了“对照”,基本就有说服力了。但药物的实验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意识的动物。同时,药物疗效的评价指标除了一些客观数据外(比如血糖、血压、血脂等),还和病人的主观感受、医生对于病人的观察等密不可分。因此,为了排除这些人为因素的干扰,还要在“对照”的基础上加上“盲法”。

如果处在对照组的病人知道自己没有服用药物,哪怕病好了也会由于心理作用觉得还是不舒服。“盲法”就是让病人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实验组还是在对照组,以排除心理暗示的人为干扰。聪明的实验者会设计一种由淀粉或其他东西做的、和真实药片一模一样的“安慰剂”,对照组的病人就会以为自己也在吃药,这样就可以排除主观因素对疗效评价的影响。但疗效评价中还有一个主观因素,即主治医生的疗效评价。如果主治医生知道自己的病人吃的是真药或安慰剂,疗效评价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主观倾向的影响。所以,严谨的实验就连主治医生都不能知道一个病人究竟是在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盲法实验中,仅仅病人不知情称之为“单盲”,医生和病人都不知情就是“双盲”。

在双盲实验中,每个病人究竟分在实验组还是在对照组,只能有独立的第三方知道。而第三方在分组时一定要遵循“随机”原则,即所有人分组必须是随机的。如果把病情较轻的分到实验组,病情较重的分到对照组,那样得出有效性结论也是毫无意义和说服力的。

以上所介绍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是现代医学评价一个药物是否有疗效的唯一方法和标准。只有通过了这种实验的药物才能被认定为有疗效。通不过的药物,则被认定为无效,或者只有安慰剂效应(即和使用安慰剂的效果一样)。

文化有民族差异,科学和逻辑不分东南西北。因此,不管中药是否有效,都不该害怕或者拒绝“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迄今为止没有一种中药或中成药通过了“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说明中药的“疗效”只是通过一些自限性疾病或安慰剂效应取得的。例如,用板蓝根治感冒、用仙人掌治疗腮腺炎、用人参续命等。

没有一种中药或中成药通过了“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所以中医只能通过治疗自限性疾病,或凭借仅有安慰剂效应的中药,来吹嘘中药的疗效以及中医的神奇,这在不了解医学的大多数人心中也已经根深蒂固。再加上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作祟,很多中医粉接受不了科学的教育,仍然无视科学的逻辑和实证过程,继续拿所谓“疗效”来替中医洗地:“某中药治好了我的病”、“吃了好久的西药都没用,一副中药就好了”……

殊不知,中医药的“疗效”正是其最大的欺骗性所在。它利用大部分人对现代医学的不了解、对中医药的的盲目崇拜来欺骗人。骗人钱财已是不该,耽人病情、害人性命更是罪大恶极。只要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存在于大部分国人的脑海之中,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就不能提高。一个民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不遵守逻辑,无视科学规律,还都默认祖先认定的东西可以不接受科学的检验,那这个民族谈什么科学发展观?怎么强大?又怎么能为科学的进步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去做贡献?

[1、2]引自《汉典》。

[3]引自纪小龙博文。
+1  科创币    20!Dopaminor    2014/09/07 钓鱼大赛冠军!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72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虎哥 作者
9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718581
5楼被我封了。

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讨论,可以逻辑推理事实论证,但是说“陈见”之类,就属于人身攻击的掀桌子行为。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9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718584
本帖最后由 虎哥 于 2014-9-7 14:59 编辑

王WZJ_97 发表于 2014-9-7 11:11
说中医和中药没用?????????有什么证明????????我经过试验,在喉咙痛时吃薄荷和甘草,一会 ...



镇痛是个很复杂的事,如果学习麻醉学,会讲痛的机理和镇痛的科学方法,可以讲七八十页。

在医学上,“缓解”是个严格的词,对于痛觉,涉及患者的主观评价,更应谨慎。

假设做一个实验,以喝糖水为安慰剂,甘草是否有显著镇痛效果?给你讲个笑话听,你就会觉得好些了,我是不是能包治百病?

以薄荷香精(水溶性的,而天然薄荷油不溶于水)溶液为安慰剂,薄荷能表现得更优秀吗?

恐怕未必。但是甘草有毒,属于“没有疗效的副作用”,就不该入药。

需要注意的是,复方甘草片的确有镇痛作用,那是因为该药配伍中有“阿片粉”,有时干脆就直接掺入可待因。

还需要提醒诸位一个常识:大量现代药物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但是那是应用科学方法筛选和应用的,与中医无关。不要见到草药就扯上中医。
+1
科创币
20!Dopaminor
2014-09-07
233
+1
科创币
王WZJ_97
2014-09-07
回答精彩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9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718764
本帖最后由 虎哥 于 2014-9-7 22:51 编辑

edges00 发表于 2014-9-7 18:06
我觉得中医还是有疗效的,不然云南白药也不会出口国外!楼主这种观点不会是遇上江湖骗子了吧!



古代发现一些植物制剂有某些特殊作用,例如能够促进止血,这是很直接的经验。就像大家知道砒霜可以用来下毒一样。这种经验算不算中医呢?在我看来不能算是。如果这种东西属于中医,那么许多日常生活经验都能算中医了——比如用酒可以减少伤口的感染,用醋可以缓解某些有毒植物的蛰伤等等。甚至进而可以说,酒精消毒是中医,乙酸洗液是中药。

而内服的云南白药就应该算是中医——因为他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配伍的,也是根据中医理论施治的。但是,由于其中含有副作用极大的乌头碱(在大陆这是保密的,说这个是泄露国家秘密,含有乌头碱这个事,是香港的药检机构首先发现并且披露的),且疗效并不确切。

听一个医生讲过一个笑话,说是他刚给一位发烧的病人开了抗生素,旁边一个中医爱好者就喃喃的说,“看来这位大夫信奉温病说”。牵强附会是中医存废之争中顽固派非常常见的伎俩。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9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718808
本帖最后由 虎哥 于 2014-9-8 02:16 编辑

知识不是站队,没人求着你站。

上面许多网友回复过你的问题,你的统一回复是“思路不同,不和你讨论了”。

看来你的思路的确不同,挑起网友讨论又以不讨论来应对,这样做会打击热心回帖的人,败坏论坛氛围,于是就依据增量规则把你封了吧。

当然,封了并不是说楼上说得没道理,的确有些事情是需要证伪的。

好比我说你偷了东西,还告诫你,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对于我来说立论很容易,但是你要么得自证清白,要么说老子没偷,你再敢说,老子揍你,要么去打官司,说我诬陷,当然也可以装作没听见。。

许多时候中医可以自诩为上述情况,博取同情。这里就来说一说。

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这个说法我是不太认同的,很多时候中医与科学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也谈不上伪科学。只有当中医披着科学的外衣时,它才是伪科学。

中医没有采用科学界共同的公理和范畴,学术成果不能与科学界交流,显然中医不是科学。如果对某些草药的研究严格按照了科学的办法,那么这种研究属于科学范畴,也就不会有人说他是伪科学。

但是国内特殊的情况是中医常常挂起科学的牌子,例如国家就有中医科学院,以行政的力量把中医和科学扯到一起,这就导致中医变成了伪科学。

与科学界具有完全不同的范式,却打着科学的旗号,就是伪科学。科学界说中医是伪科学,根子上是反对中医打科学的旗号,反对国内的某些医学行政体制。

要证明这个很简单,打开“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的网站,随便打开一片文章,报道说该院一项研究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这项研究的题目是:

《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病因病机理论创新的系统研究》

仅凭这个项目名称就可以证明中医是伪科学。“瘀毒”不是科学名词,也不为科学界接受,竟然堂而皇之的得到科学技术进步奖,不是伪科学又是什么呢?如果他得到的是“中医进步奖”,就不能说他是伪科学。这个例子说明,不但中医是伪科学,某“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奖委员会,也是伪科学团体。

这个项目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他自己说:“阐释了瘀久酿毒、瘀毒互结、耗伤正气、因毒致变的病机转化,并建立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量化标准,确立了心血管血栓性疾病事件发生的新的分子靶标,丰富了心血管血栓性疾病中医病因学的内涵,”

这个句子,找任何一位科学界的人士来读,都会觉得四不像,恶心透顶。不是科学的东西,不论如何与科学牵强附会,终究不是科学。

他们打算干什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网站上的文章说:

"当还不能准确地用实证、量化和逻辑的方法与西医挣得话语权的时候,中医本身闪耀着的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和文化底蕴也是我们对外传播的切入点"

不用举更多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是何其荒谬。

要证明一个药物无效,严格来说,与证明这个药物有效所花费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这笔钱,科学界可不愿意出。现代医学的原则是:当尚未证明某药物有效时,默认它无效。所以,对于一个未知的药物,无效不需要证明,有效才需要证明。只有当一个曾经被证明为有效的药物,才需要不断的用更严格的方法检验其有效性。例如,洋地黄曾经被证明有效,新的研究成果倾向于认为他无效。

中医的东西,很多是不可证伪的。所谓不可证伪,就是无法构思出某种实验或逻辑推理,以至于当满足某些条件时,就可以认为命题为假。通俗的说,就是不给你说他无效的机会。

科学界的共识是:不可证伪的东西,本身为伪。任何科学的理论或知识,都必须可以证伪,如果不可证伪,就不是科学。

中医也有可以证伪的东西。例如,对于针灸,近年来国外就做过实验,证明是否准确的扎到“穴位”,与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

这个结论其实宣告:“经络学说是错误的”。

医药,是要拿人动手动脚的,所以任何方法和药物必须自己掏钱证明自己有效,才被认为有效。能容忍像中医这样不明不白的东西在人体身上“试验”几十年,也算是新中国的一朵奇葩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9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718818
本帖最后由 虎哥 于 2014-9-8 02:10 编辑

novakon 发表于 2014-9-8 01:08
我从你举的这个例子来讲一讲。
喉咙痛不是病,可能是干燥产生的反应,薄荷甘草也不是治疗手段,而是提供 ...


精辟,我都忘了这一茬了。

治疗疾病有不同的方式,有解除病因,也有缓解症状。缓解症状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中医说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就是说对于紧急的,危及生命的疾病,要先缓解症状,再查找病因。

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的表述。例如,对于小儿高热,就要先降温。这不是万能的,只是因为对于多数发热,降温并不会掩盖病情,相反,发热本身就可能导致并发症,例如惊厥,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但是对于某些疾病,在找到病因之前缓解症状,就会提高诊断难度,可能贻误治疗,在没有弄清病因之前,就不能随便缓解症状。例如,肚子痛就不能随便吃止痛药。

如果做双盲实验,特别是针对缓解症状这个治疗目地的药物,需要筛选导致症状的病因,以排除干扰。

对于某些情况,还要证明剂量关系:给药的量,与取得的治疗效果,有正相关关系。无法揭示剂量关系的药物,也是值得警惕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35
回复
13048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42秒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