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教育革命
12112006/09/06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size=5]一个家庭的教育革命 [/size] 蔡笑晚   蔡笑晚 父亲,1941年5月生,浙江省瑞安市人。家庭教育专家。初中毕业后随父学医,并通过自学考入杭州大学数学系,后因政治原因被迫回乡从医,为个体执业医师。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里,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精心培养六个儿女走读书成才之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家庭在当地被誉为“人才卫星发射基地”。   谢小湘 母亲,1948年12月生,浙江省瑞安市人。自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她就放弃工作机会,自觉坚守母亲岗位,全力支持和配合丈夫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是蔡家奇迹的创造者之一。   蔡天文 大儿子,1967年3月生,先后毕业于杭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后赴美留学,获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州大学终身教授。   蔡天武 二儿子,1970年11月生,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后公派留学美国,获罗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主席。   蔡天西 女儿,1977年7月生,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8岁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次年转入哈佛大学,22岁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三年后,因其在学术研究上的杰出成果,被哈佛大学聘为助理教授。   编者按:面对蔡老师的家教经验,我以为以下六点值得大家注意。   首先,蔡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有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尽管自身备遭政治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让孩子走读书成才之路,以致在周围人的眼里,他是个“怪人”,他的家庭也是个“另类”。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怪”和“另类”正是其远见卓识的体现。   天下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成才的父母,但是如何成才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蔡老师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发现,读书成才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都是用知识创造出来的,“读书无用论”不过是历史的逆流而已。既然是逆流,就不可能维持长久。当社会的发展走上正轨后,知识的价值必然得到应有的体现。   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和对教育的特殊敏感性,他对孩子的教育抓得早、抓得紧,让6个孩子都走上了读书成才之路,其中三个孩子更是走出国门就读于世界名校。   其次,蔡老师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气概培养。在拙著《发现母亲》中,我提出了人的成长三棱锥说,即人的成长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个主要方面构成的,其中位于首位的是气概,它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生的高度。而蔡老师在此之前,早已在教育实践中默默地熏陶孩子的气概了。他不但以自己的气概化育孩子的气概,以伟大人物的故事陶冶孩子的心灵,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孩子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以此来开拓孩子的胸襟。   在“气概”的带动下,孩子们都具有了很高的成就意识,不甘于平庸的没有创造性的生活,而是不断地向卓越迈进。   其三,蔡老师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在我国重新受到重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事,而蔡老师凭着对教育的敏感,还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自觉实施早教了。他的早期教育很有特点,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从识字开始,而是从数学开始。早期数学训练给孩子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使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为以后的数理化学习提供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以前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一个人数理化的实力雄厚,无疑会为他的学业竞争乃至以后的事业竞争提供重重的筹码。蔡老师几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四,尽管超前学习和跳级的问题一直存在许多争议,但蔡老师仍毅然决然地在孩子身上实施着。他有句话说得好:“在育儿和家教领域里,不存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问题,而是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所以一旦认准了目标,就要排除干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蔡老师认为,既然孩子已经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超前学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孩子成绩突出,并且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跳级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否则,只会是荒废孩子最宝贵的时间,消磨掉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把本来出色的孩子拖成平庸。从蔡氏兄妹的成长经历看,蔡老师的说法自有道理。   其五,蔡老师非常重视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他曾引用陈建功夫人的话说:“教书无非是教人如何读书,给你们讲多少内容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你懂得了如何读书,那么你就不在乎老师教多少。大学毕业也不过是学会读书的方法而已,真正的学问是靠你自己去学习的。”也就是说,读书的本质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而不在于掌握多少具体知识。这一观念对于当前的学校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学能力,不但在学校里不可能掌握深厚的知识,走上社会后,也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随时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试想一想,我们现在所运用的知识有多少是来自学校老师的传授呢?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蔡老师之所以能培养出孩子超强的自学能力,首先在于他自己有着非常强的自学能力。如果父母本身不学无术,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好学上进;如果父母本身没有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也就很难培养出有自学能力的孩子。   其六,蔡老师的家庭中有一种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的精神。诚如他所说:“生命的真谛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我们从来不会安于现状,更不会在胜利面前自我陶醉。这是我们家庭的最根本的特色,也是我们走向更大成功的原因。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孩子就不可能在学业上取得后来的成绩。”   总之,蔡老师身上既有传统父母的美德,又有现代父母的优秀素质。他的教子经验像一座储量丰富的金矿,虽然已经呈现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的成果,但我们相信,这里面还有更多的宝藏有待于我们继续发掘。   我有6个孩子。大儿子蔡天文从一个简陋的农村小学学生,成长为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博士生,后来又成为宾州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二儿子蔡天武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考取李政道博士主办的Caspea公派留美博士,现在是令人羡慕的华尔街高盛银行的高级管理者。三儿子蔡天师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并曾以托福考试600多分的好成绩被美国两所名牌大学竞相录取,后因故未能就读。四儿子蔡天润曾为华西医科大学高材生。五儿子蔡天君16岁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后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小女儿蔡天西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进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22岁成为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现为该校助理教授。   在我们参加完天西的博士毕业典礼后,她的导师L.J.Wei教授和原系主任Marvin Zelen教授很热情地接见了我们。L.J.Wei教授夸赞天西是个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前途无量,感谢我们为他们输送了这么好的苗子。   那天晚上,我们打算请二位教授吃顿饭,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意,这在中国算是“谢师”。但是,他们二位很客气,说我们是客人,应该主人请客才对,还说要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天西送送行。看他们坚决的样子,我们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在宴席上,两位教授很诚恳地通过天文向我询问是如何带领6个孩子走读书成才之路的。在这些世界级学术权威面前,我不好意思信口开河,只是很谦恭地说,是孩子们有志气及老师教学有方。可是他们穷追不放,说孩子个个都成才,而且有这么多优秀博士,光靠有志气是不够的,必定有一套特殊的方法,非得要我说出来让他们借鉴。   天文告诉我,在这些人物面前过分谦虚会被看成是不礼貌。因此,我只得“遵命”,作了简略介绍,提了五点切身体会:   其一,我把培养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业,把它摆在日常事务中的第一位,必要时不惜牺牲其他一切。   其二,用爱去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才氛围,用爱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其三,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用斗志激发斗志,用气概培养气概,用道德感化道德,用对伟大的追求引导孩子走向伟大。   其四,用苦难磨炼意志,让富有哲理的故事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培养执著追求的精神。   其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早学、巧学,争取时间;培养自学能力,进行超前学习;发展优势,培养兴趣;掌握整体,解决局部;抓住重点,放弃细节,保证百分之八十五。   他们听后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说这是中国人的伟大之处,做父母的能够在困境中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一个普通家庭凭着一份执著的追求精神和一份至高无上的爱,竟能造就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真是不可思议。   与此同时,我们教子成才的事迹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常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来电或登门拜访,询问许多关于培养孩子成才的具体问题,而且无一例外地都问到教子成才的秘诀是什么。   我再三给这些用心良苦的父母讲,教子成才是“一条苦不尽的河流,是耗费人的整个身心的巨大工程”,这里没有秘诀可言,更无捷径可走。为了答谢这些热心朋友的信任,我在这里谈到一些培养孩子成才的经验。其实所谓经验,只不过是我们这些年教子过程中的一些切身体会而已,绝不是什么秘诀,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   因此,我们并不是在说教,只是在向朋友们讲述我们的故事。如果我们的故事有值得朋友们借鉴的地方,那将是我们所高兴看到的。   冷酷无情的现实在又给我个南柯一梦之后,最终彻底证明了“功名利禄”对于我确确实实是“此路不通”。失去的东西永远地失去了,逝去的年华更是无法追回来,我不得不再一次屈服于命运的局限……   我们蔡家于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泉州迁居至浙江瑞安,至今已有400多年。蔡家历史上也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还出过状元,民间一直流传着蔡状元造洛阳桥的故事。但自太祖盛德公至我爷爷位庆公,历经九代300多年漫长岁月,一直在浙江瑞安一带务农。其间何尝没有人要教子成才、出人头地?但是,从未有过一个真正读书成才出仕的人。   到我父亲的时候,情况终于有所起色,在我爷爷含辛茹苦的培养下,父亲考入中央法医研究所。而后,父亲就把进一步光大的愿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然而,历史的灾难无情地摧毁了父亲的希望,也摧毁了我童年的美梦……   1957年夏天,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本来这场骤然而至的政治风暴应该与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无关,可凑巧的是,那年夏天我正好初中毕业,并以优秀成绩考上了瑞安中学高中部。入学前,上面突然宣布,取消一些家庭成分不好或者政治表现不好的学生的入学资格,我不幸属于其中之一。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一下子将我从天真烂漫的少年打成了忧心忡忡的“大人”……   幸好我早已从外祖母和父母那里继承了应对苦难的本领,对不幸的人生遭遇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父母早年给我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现在起作用了。我以塞翁的精神,把第一次降落到自己头上的灾祸看成是上苍有意造就我的好事。   经过几天反复思考之后,我第一次在苦难中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并立即付诸行动。我制定了自己的自学计划,立誓不落后于同班同学,争取通过自己的刻苦自学提前考上大学。   也许是我的志气感动了上苍,奇迹真的在人们不敢想像的地方发生了。一个16岁的少年在没有任何人辅导的情况下,完全凭着自己的独立自学,在半年时间内学完了除俄语之外的全部高中课程(俄语找一位亲友辅导)。   为了获得同等学力,我在第二个学期,即1958年上半年,去温州城里参加高中补习班。这个补习班里的学生都是上几届的高考落榜生,已在正规学校里学完两年高中课程。我在这里学习的主要好处是通过经常参加各科考试,来验证自己的自学成果,提高自己的信心。值得庆幸的是,我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绝对优秀,得到补习班老师的大力赞扬,老师经常拿我的试卷给同学们做标准答卷。   1958年夏季,我以同等学力报名参加了高考。文化课成绩顺利上线,但在政审时,我被发现是前一年被瑞安中学取消入学资格的“问题学生”。因此,政审无法通过。   可怜我又一次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这回我真的有点悲哀了。难道我这一生就没有希望上大学了吗?难道无情的政治风云要置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于死地吗?   与父母再三商量后,我于1958年下半年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学校在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山村。由于一般人都不愿意到这种艰苦的山村工作,所以我的到来深得学校领导和当地干部的好感。   这个学校有两个班,一年级新生30多人一个班;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共30多人也是一个班,叫复式班。我担任复式班语文和数学教师兼班主任。我按自己的读书方法去教学生。在我的训练下,学生们进步很快,原来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学生成绩也很快上去了,家长们普遍反映良好。我自己对教育工作竟也真的产生了兴趣,这为我以后教子成才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   几个月下来,我在当地小学界和老百姓中竟有了一点儿小小的名气,当地的男女老少都尊称我为“蔡先生”(其实当时我只是个17岁的少年)。这个称呼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被家乡父老沿用到现在。即使我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被斗得抬不起头来,善良的人们也总是这样称呼我。   当时的校长对我很器重,推荐我加入了共青团。当时正值公社化、大跃进的高潮期,由于我在社会工作方面表现积极(因为我会拉琴、吹箫,经常参加地方上的一些宣传工作),得到当地干部的好评,一时间竟成为红人,公社团委书记也来发展我入团。当我告诉他我已在学校入团了,他还特地以地方团组织的名义评我为优秀青年。   我本来打算在1959年夏参加高考,可是这年高考有了新限制,初中毕业必须3年以上才能以同等学力参加高考。于是,我只得再等一年。   凑巧的是,那年寒假杭州大学招收春季班。据说是因为前苏联突然撤走了大批在华专家,国家为了尽快补充科技人才而特别增设了招生项目,因此对考生的其他条件要求不是很严。   我因为在学业上已有充分的准备,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得到消息后,我立即去温州报名,参加了考试。结果,我以数理化三科满分的全优成绩名列榜首。另外,因为我教书时政治上表现良好,这次也顺利地通过了政审。不久我就收到了杭州大学物理系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有志者,事竟成。苍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比初中时代同班同学提早半年走进大学的校门。这证明了父亲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一点儿不假:有时候坏事会变成好事,就看你怎样对待它。   由于我高考成绩绝对优秀,入学时被学校任命为班主席。   在大学里我基本上没有听课,严格按自己的计划在课堂上看书。自修课更不用说了,所有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惟一认真听过的课程只有陈建功夫人讲授的《高等数学》。虽然那些内容我早已自学过了,但她讲的毕竟有独到之处,能开拓人的思维——这可能与陈建功的大师风范有关。   有一次,陈夫人在上课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教书无非是教人如何读书,给你们讲多少内容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你懂得了如何读书,那么你就不在乎老师教多少。大学毕业也不过是学会读书的方法而已,真正的学问是靠你自己去学习的。   这些话完全符合我的心意,而且事实上也正是我求学过程的写照……   正当我以为从此可以实现远大抱负的时候,不料上天又跟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我又被打回了老家。回家后,我用从父亲手里学来的医学知识开起了诊所,也正式放弃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久已枯萎的“功名梦”曾一度又有所复苏。为此,我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相对论和黎曼几何,并写了多篇论文和求师信寄给一些著名的权威教授。然而除了钱学森先生两次亲笔回信并给予鼓励外,其他人都没有回信。   冷酷无情的现实在又给我个南柯一梦之后,最终彻底证明了“功名利禄”对于我确确实实是“此路不通”。失去的东西永远地失去了,逝去的年华更是无法追回来。我不得不再一次屈服于命运的局限……   1982年12月,我参加了浙江省个体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结果以优异成绩顺利拿到了浙江省个体开业行医执照。从此,我一心一意经营起了自己的诊所。   在那种令人窒息和绝望的环境里,孩子的到来不仅给我们苦难的心灵带来了安慰,而且也为我们本已绝望的人生事业开启了一线生机,使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想法有了具体落实的对象。   我自己的“功名梦”虽然破灭了,但这只是意味着蔡家几代人读书成才的愿望没有在我身上实现,作为蔡家的子孙,我有义务接过这个接力棒,继续在我的孩子身上实现这一梦想。   与此同时我也深信,尽管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我的“功名利禄”梦,但是乌云不可能永远遮盖祖国的天空,华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不可能到此结束;暴风雨不管多么猛烈,总有消退的日子;政治浩劫可以毁掉我们这一代人,但不可能延续到下一代,等到我们子孙长大的时候,肯定是雨过天晴的好日子。   在“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我虽然正当风华正茂之年,但已经对“功名利禄”不抱什么希望。随着婚姻生活的开始,我越发坚定了“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想法。我深深懂得,在那个年代里,我惟一能做的只有养精蓄锐,把自己的智慧、学识和气概保存起来,以便将来可以转化为下一代发展的优势。如果自己去硬拼,做傻事,肯定会丧失这些年来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能量。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我给自己今后定的任务便是生好孩子,并倾尽全力把他们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对我来说,生儿育女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宗接代,而是在另一种形式下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毕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想法是我一生中最重大也是最明智的决策。   我与爱人小湘是1966年农历三月初三结婚的,从此,我们的命运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67年3月21日,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初为人父,我心中的高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在那种令人窒息和绝望的环境里,孩子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可想而知。孩子的到来不仅给我们苦难的心灵带来了安慰,而且也为我们本已绝望的人生事业开启了一线生机,使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想法有了具体落实的对象,从此我们的生活又有了奔头。   据说,响亮的名字会带给人一生好运。我们虽然不信神佛,也不迷信命运,但是我们深信,好名字对孩子一生会有好的影响。因为好名字往往会使人产生自比、自居和自勉效应,对孩子一生的事业肯定会有促进作用。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们就考虑如何给孩子取名。我自己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常以孔老二自比。当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之后,就打算生一批孩子当自己的门生,所以第一个孩子就取名为孟子。从此以后,小湘就以“孟母”自居。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为了配合我教子成才,她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孩子因生在“文化大革命”中,所以又取了“文”字;另外,我们希望孩子长大之后是个“天”字号人物,所以在“文”之前冠以“天”字。于是乎,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孟子,字天文。   1970年11月3日,我们的第二个孩子天武出生了,我在人生事业上又迈进了一步,精神上的力量也强大多了,我为他取名孙子。   1972年9月11日,我们的第三个孩子天师出生了。一个家庭有三个男孩是令人羡慕的,我们自己当然更高兴,我为他取名荀子。   1974年9月8日又生了第四个男孩天东。虽然我们很盼望有个女孩,但是对新生的男孩仍然很喜爱,我为他取名润子,因为毛主席的字叫“润之”。   1976年7月6日,我们的第五个男孩天君出生了,我为他取名曾子。   “五子登科”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美好愿望,对于我们来说,第五个男孩的出生自然也是一件大喜事。我们当时就下定决心,把这五个孩子培养好,把实现“五子登科”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怀上第六个孩子后,我们曾想到人工流产,可奇怪的是,腹中的胎儿很快就向母亲报了信。小湘怀孕两个月以后,就觉得自己的反应和以往的五个不一样,她预感到这次怀的是个女孩。虽然这种预感在医学上并无确切的根据,但我因盼女心切,也很相信小湘的说法。就这样我们打消了人工流产的念头……   1977年7月2日凌晨,孩子平安地降生下来——果然是个女孩!我高兴得跳起来,小湘也高兴得忘了分娩的痛苦。当母亲把洗好的孩子交给她的时候,她睁开疲惫的眼睛看着孩子,露出幸福的笑容。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笑容有多美,至今它仍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们共同盼望已久的女儿终于来到了我们的家庭之中,这是上苍赐给我们的福分。如果没有这个女儿,纵然是五子登科,我们仍然会觉得生命中缺少点什么。这个宝贝女儿的降临使我们有了一个真正完美无缺的人生,从此我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份温馨和甜蜜,我们的事业多了一份目标和力量。   女儿出生前,我心中就已拟定:如果生的是女孩,就取名为西子。因为我的天真烂漫的大学时代在杭州度过。西子湖的景色于我是非常熟悉的,它的风姿曾熏陶过我年轻的心灵,鼓舞我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   小湘自从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就自觉地走上了母亲的岗位。当时曾有人嘲笑她的选择,但都未能动摇她的坚定信心。或许是天意巧合,抑或是心灵在苦难中的感应,我们两人在教养孩子方面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都认为孩子是人生的最大财富,养好孩子是父母的最大幸福,也是父母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她的配合,没有她的献身精神,我一个人是无法实现培养孩子成才的人生理想的。凭着她的能力,她完全可以走向社会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她把一切都放弃了,一心一意地坚守母亲岗位。这正是她的过人之处,也正是我们以后走向成功的关键。   从小立大志的孩子,对任何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总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也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如果说我们在培养孩子方面有什么心得,我们要谈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孩子要从小立志。   孩子在童年和少年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不可能有具体的人生理想。所谓“从小立志”,实质上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胸襟、气度和魄力。所谓“志”,就是一个人胸襟、气度和魄力的总和,是度量一个人伟大或平庸的尺码,是人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志”的名言,最著名的数王守仁所说:“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无所底乎!”   其他关于“志”的名言还有:“好男儿志在四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另外,古人常用“渴不饮盗泉之水,饥不吃嗟来之食”来比喻一个人有“志气”。   这些句子中“志”的涵义虽各不相同,但大体上有“志向”和“志气”两方面的意思。“志向”即人心中的向往和追求,“志气”即人对自己行为准则的要求。   我们所谓的“从小立志”就是从小引发孩子对伟大、高尚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培养孩子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以古今优秀人物为榜样编织自己童年的梦。   我一向认为,真正成功的家教不仅仅是智力教育,应该同时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意志、情感等)和道德素质培养好,其中一点就是要把孩子的“志”立好。家庭教育不仅仅在于教孩子多识几个字,多做几道题,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身教言传、潜移默化,逐步使孩子形成一个童真的“梦”。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扩大,便慢慢地形成一个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这个理想之前的童真的梦,便是我所说的“志”。   童年、少年时期是“志”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父母如果能抓好立志这一根本环节,就能使孩子有大的人生规模和高的流品归属。这个时期,孩子虽然还没有具体的人生理想,但开始有了明确的流品归属,在心中编织起来的童年“梦”中,开始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高档或是低档、伟大或是平庸。这是根深蒂固的自我定位,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更改它。   一个没有好好立志的人,不管他的智力、意志、品德有多好,都不可能形成大的人生规模,更不可能有大的事业成就,顶多是个二三流的货色。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才智不错却沦为平庸,因为他们做任何事情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容易满足,不再有进取之心,因此难以再上台阶。   而一个从小立大志的孩子,则对任何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总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也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概。这样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规模也往往比较大。   因此,千万不能错过童年、少年阶段的立志,它比其他所有的教育和培养都更重要,而且不可弥补。一个人错过了其他东西或许可以补救,一旦错过了立志的最佳时期,则永远无法弥补。   但是,“志”也不是说立就能立起来的,而必须从小由“志高”的人通过身教言传,潜移默化地逐步感化出来。所谓志高的人是指对伟大向往和追求的人,并不单指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如果父母缺乏对伟大的理解和追求,一般来讲就不可能培养出志高的后代,即使掌握知识再多也不过是个两脚书橱而已。孩子如果没有得到一位强有力的教育者的启蒙,就不可能形成崇高的流品意识,将来的发展前途将是平庸的。   立志除了身教感化之外,家长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说教,诱发出孩子心中崇高的意境,使之与此时此地的美好外景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非常有效的“感化效果”,这是我多年教子的重要经验之一。   记得在天武读三年级的时候,虽然“四人帮”已经被打倒,可是中国社会仍在“文化大革命”遗风的笼罩之下,我家又接连两次被抄家、抓人。为了暂避风头,我们以外出养蜂为名,离家出走,浪迹天涯。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带孩子们好好地旅游了一番,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的广阔,祖国的河山是多么的美丽,人类的文明又是怎样的悠远,并借此激励他们的志气,开拓他们的胸襟。   这次旅游我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游览了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还渡过松花江,游过太阳岛。然后我们又到了赤峰、锦州、山海关、北京、天津、秦皇岛、北戴河、青岛等地。   在北京我们游故宫,逛香山,还有颐和园、天坛、地坛、天安门、地安门等数不清的宫门殿宇和亭台楼阁,看到了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我借机向孩子们讲述有关的历史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诱发出无穷的兴趣和想像。   最令人难忘的是在山海关和北戴河。   在山海关,我给孩子们讲万里长城的故事,告诉他们,万里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毛泽东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也算是一个好汉了。孩子们听了都很高兴。我鼓励孩子们长大后一定要做好汉、做英雄。   在北戴河海滨,适逢倾盆大雨,我借机教孩子们背诵毛泽东诗词《北戴河》。这首词孩子们其实早已背熟,只不过以前没有身临其境,并无特别的感觉。现在亲身领略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迷人景色,使他们备感亲切。我还从“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引出了魏武帝曹操的千古名篇《观沧海》。此情此景结合此诗此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图纸上描绘了永不褪色的美丽图腾,激励他们走向崇高,走向伟大。   除了上述重要经验之外,我们还总结出了下面几点具体的操作经验:   一、一个充满自私、庸俗的家庭,不可能培养出志向远大、志气高昂的人。所以,作为教育者,家长必须首先教育好自己。   二、家长应经常向孩子讲述一些伟大人物的传奇故事,教孩子背诵一些伟大人物的诗篇、格言和语录。我们经常教孩子背诵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一段:“莫辜负你一片聪明美质,你须抖擞精神,留个芳名在青史。”   三、到了高中阶段,家长应开始逐步看出孩子发展的大方向,就要在以前立志的基础上,让孩子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由于现代科学具有高度精细分科的特点,除非到了最后阶段,才能选择自己的具体目标。所以,高中、大学阶段所谓的奋斗目标只能是一个大概的归类,并不要求详细精确,但必须有,而且要高尚、伟大。   四、大目标确立之后,还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只有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中短期的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才能成为行动的指南。所以,定好小计划是一项关系到能否实现大目标的重要事项,否则,大目标或人生理想都将是一句空话。   五、具体计划制定之后,最重要的是立即开始行动。绝不能定空头计划,绝不能拖延行动,绝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一曝十寒。时时想现在,想今天,千万不能老是等明天,等以后,否则会永远不能实现计划。   我们当年经常让孩子们背诵“昨日诗”“今日诗”和“明日歌”,还写成大字贴在墙上(和学习计划表贴在一起),以鼓励孩子们立即行动。现抄录如下:   昨日复昨日,昨日过去了。昨日没干好,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消失了。江水日夜流,花落知多少。成事立业前车鉴,莫待那里悔恨了。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据我们所知,历史上的神童早教成功大都得益于识字教育,而我们的早教成绩主要由数学训练取得。这个方法究竟科学不科学,我们不得而知,但确实为我们的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就对中国历史上著名神童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例如,骆宾王6岁写《咏鹅》诗;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诵凤凰”;梁启超4岁精读四书,6岁读完五经,11岁考上秀才,等等。所有这些都让我想到,我是不是也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智力的早期开发呢?   说实话,我当时根本没有听说过早期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决定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时,我曾想到三种可能的后果:其一,早期教育不仅使孩子的智力提早开发,而且有利于大脑功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其二,早期教育仅仅是智力提早开发,对大脑功能的发展利用并无实质性好处,只是时间提早而已;其三,早期教育虽然表面上促进了智力开发,但实质上打乱了大脑的正常发育,因此是得不偿失的“拔苗助长”的做法。   在看了大量名人传记和有关书籍之后,我虽然也一度陷入矛盾之中,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说,在孩子出生之后,我们坚定地选择了早教。我们深知,任何一种伟大的追求都不可能是毫无风险的,人类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勇敢的失败者的尸骨铺成的。作为追求奇迹的人,我一生都在冒险,从来都是把风险置之度外。   我们当时认为,第二种结果是可以指望的,也就是说,良好的早期教育至少可以提早孩子的智力发育时间,从而为孩子争取到宝贵的黄金岁月。这种结果非常符合我们当时“追赶时间”的心态(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追回自己因生不逢时而失去的年华)。说句实在话,在那段生存问题大于发展问题的苦难岁月里,如果不是出于心灵深处的一种强烈欲望,我们是不可能在别人的说教下去策划几十年后才能见成效的工作的。   我们的早期教育是从数字教学开始的,3岁之后才教一些常用的汉字。据我们所知,历史上的神童早教成功大都得益于识字教育,而我们的早教成绩主要通过数学训练取得。这种方法究竟科学不科学,我们不得而知,但确实为我们的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孩子的婴儿阶段,最初输入语言信息时,我们就是用数字。以教天文为例,我们在他下巴上划一下,就念“一”;划二下,就念“二”……两三个月时,就轻打他的手心,边打边念“一、二、三、四、五”,然后在他手心上轻轻地刮几下。这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多次,他竟感兴趣了,8个多月他自己就能按顺序念出一至五的全部数字。   天文的识字教育也是从数字开始的。1岁多一点儿就能认识1~10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一至十的中文数字,再后来是壹至拾的大写数字。我们用硬纸板做成小小的四方块,每一块上写着一个数字,背后画上对应的几点,一个一个教他认,认不出来的时候,让他看后面的点数。没过多久,他就把这些数字全认出来了。   正当我们着手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数学训练时,偶然遇到一位多年不见的在教育界工作的朋友,他为我能活到今天而且结婚生子感到特别高兴。当谈到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时,他大力反对我的数学训练方法,并向我们介绍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所谓自然教育理论,就是指遵循自然原则,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教育要与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相一致,不能超前,也不要误过最佳教育时间。这样美好的理论乍听起来似乎是无懈可击的,因为精通科学的人都知道,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不能违背大自然的法则,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我没有理由不去考虑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更没有理由拒绝朋友的善意忠告。但是,我仔细分析卢梭的理论之后,发现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人类来说,究竟什么样的教育与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相一致?怎样的教育会过于超前,又如何才不致错过最佳教育时间?   卢梭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失之武断。他在没有关于大脑功能发育的科学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提出各个阶段相对应的教育方法,认为12岁之前是孩子的“理性”睡眠时期,这一阶段只能以感觉经验认识世界,让孩子用感觉器官去感受、去摸、去看、去听,而不应该运用读书等理性手段来改变他身心的自然发展。因此,他提出12岁之前绝不读书,不希望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我们无意判断卢梭的教育理论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我们是坚决持保留态度的,即他所说的12岁之前是“理性”睡眠时期,12岁之前绝不读书,在我们看来是一种主观臆断,并非严格的科学结论,我们不能轻信。万一错了,岂不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时间吗?而不要错过最佳教育时间又正好是卢梭教育理论的精华。   当时,我们在选择数学训练作为开发孩子智力的一种方法时,是经过一番苦思的。现在究竟是坚持,还是退却呢?经过几天思考之后,我们坚定地选择了前者,坚持按既定的早教原则培养孩子,走自己的路。我们宁愿超前去培养一个年纪轻轻的博士,也绝不愿意因为我们的轻信和误判而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期,使得一个本来可以成才的孩子沦为平庸。   大约2岁半以后,我们就开始在认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最简单的加减运算训练。我们不久就发现,即使在幼儿阶段,孩子也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教得越多就学得越快,根本不存在“理性”睡眠问题。   通过数学运算的训练,加上语言方面的培养,使孩子很快就变得“聪明”起来。孩子虽然智力超前成熟,但给人的感觉仍是天真可爱的,而并不是人们所担心的“老态龙钟”。事实上,只有那些被误了最佳教育时间、智力发育滞后的愚钝孩子才会给人“老态龙钟”的感觉。   3岁以后,我们开始对孩子进行正规训练。天文没有进过一天幼儿班,3岁~6岁的学前教育全部是我们自己进行的。这段时期我们除了教他背诗和识字之外,在数学训练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头阶段,我们让他用手指头辅助进行运算,或者用豌豆作计数工具进行计算。稍后就进行比较规范的教育,让他背熟加法表和乘法表,并且一开始就教他排竖式。   还在3岁之前,我们就特别重视培养天文对数字的熟练程度。当时我们家做饭用的是煤球炉,每天上午都要生火。我们让他打扇,一边打扇,一边念数,他很快就能念得很正确。2岁以后就能从1念到1000,然后倒过来念,从1000退到1。由于对大数字的熟悉,后来我们教多位数的加减时非常轻松,孩子很快就能用竖式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在多个相同数字的加法基础上,我们引入了乘法概念,孩子也很快就接受了,4岁左右就能进行简单的乘除运算。   当时我们还经常把一些趣味数学题以故事的方式讲给天文听,然后让他来解答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的数学兴趣。诸如牛吃草问题、童子分桃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差级数求和问题等等,都是孩子学前阶段的数学训练内容。也许正是这些幼年阶段开始的数学训练和数学兴趣的培养,在天文的潜意识里埋藏了强大的数学因子,为他后来在数学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后来其他几个孩子,我们也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早教措施正好符合现代早教理论和有关大脑发育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的孩子不仅因为早教而使大脑功能获得了较好的开发,也因为早教争得了许多宝贵的黄金岁月。   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超前学习,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自学能力是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基本功。   教育是建立在学习之上的。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先天特性,但更需要后天培养,优秀的教育也无非是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超前学习,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自学能力是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基本功。   据我对中科大少年班和苏州中学科少班的孩子们所做的了解,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并且都进行过超前学习。   我们的几个孩子不仅都获得了较好的早期智力开发,而且都有过自学的经历。天文为了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时间学完高中全部课程。虽然因报名受阻未能实现进少年班的愿望,但那时候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对以后的学习,特别是高层次的竞争有极大的好处。天武为了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停课4个月学完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全年共三个学期的全部课程,结果一举成功,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天君和天西小学毕业后仅用一个暑假时间,就自学完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跳级进入初二就读,而且成绩优秀。   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孩子们跳级创造了条件,争取来了许多宝贵的黄金岁月,更重要的是,强大的自学能力为他们在以后的高层次竞争中赢得了优势,这种优势越到高处就越能明显地发挥出来。   一般来说,自学、超前学习和跳级会打乱孩子正常的学习秩序,学校基本上是不提倡的,一般家长也不大敢冒这个险,怕万一出了差错反而带来坏的结果。我为什么敢冒这个险,敢大胆地走这条人们不敢走的路呢?作为一个有头脑的人,总不至于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吧?   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我自己就有过自学的经历,而且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所以在培养孩子自学、跳级、考少年班时就比较胸有成竹,有胆量去冒险。其实在我看来,完全不存在什么“冒险”之处,自学、跳级是优秀学生成才的正道,非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秩序,而且会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开发,并为以后的高层次竞争创造优势。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有如下几点经验:   一、家长或者老师必须有能力判断孩子是否具备超前学习的能力或潜力。判断的标准有三点:一看以前的基础是否扎实。如果以前的基础尚不扎实,何来能力去自学后面的课程?二看对新事物是否有兴趣。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的孩子,一般是不大可能自觉超前学习的,只有那些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才具备强大的自学潜力。三看对目标是否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对目标有强烈追求欲望的孩子就具备了超前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动力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   二、自学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生活中让孩子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把以前不懂的地方弄懂,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三个关键。   三、发现孩子自学潜力不错的时候,要尽快制定一个阶段性总体目标,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方向,这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动力。并把总体目标分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制定详细的时间表,让孩子在一步步完成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从自己的胜利成果中获取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优秀的课程开始自学,因为优秀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而兴趣又会使自学的劲头儿更大,效果更好。学好这一科之后,就能把这一科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科目上去。千万别在基础差的课程上开头。   不仅自学、超前学习如此,正常学习也是如此,这叫做“优势发挥法”。但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大都喜欢“劣势补救法”,总是想办法对最差的课程进行补救,专门请老师辅导,这样补来补去还是补不好;而且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把原来较好的课程也拖下去了,甚至把学习兴趣也消磨殆尽,弄得不可救药。   五、自学一门课程时,第一遍要尽量抓紧时间一口气从头至尾学完,这叫初读。此时不必多做习题,只做一些课后练习。初读的目的是获得该课程的整体印象。掌握整体印象之后,学第二遍时就能用整体来理解局部,并能分出重点和非重点,理解也就比较深透。学第二遍时要多做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第三遍时再从局部回到整体,使知识系统化,对该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看任何书都要先认真地看目录、序言和内容介绍,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出学习计划。   六、在自学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关或比较枯燥的基础部分都不要怕,能啃多少就啃多少,不能啃的就先搁下,把那些内容当成公理接受下来,大胆地向下冲刺。等学完了下面的东西之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它,可能就很容易了。华罗庚早就说过,数学上有些问题如果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等学习了下一步之后,再解决前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其实,其他学科也是这样。重要的是不要被困难吓倒,不要半途而废,不要碰到什么问题就问,要尽量自己钻研、自己解决。   七、在一个阶段性目标范围内,不必追求百分之百完全弄懂,能够真懂百分之八十五就很不错了;否则会大大影响自学的速度,而且对总体来说也不会有好处。这里最重要的技巧是分清主次,把主要的彻底弄懂,把次要的暂时放开。千万要注意,懂百分之八十五和一知半解是绝对不同的两码事,一知半解是学习上的大忌。   八、就技巧而言,自学必须记笔记。先把书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然后把画好红线的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因为光看书是很难记住的,动手对加强记忆有很大的好处。另外,做笔记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因此有助于加深理解。复习的时候,再把笔记本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把那些尚未熟练的内容精要记在小笔记本上。最后,再把小笔记本上记不住的内容要点抄在小纸片上,把这张小纸片放在口袋里经常拿出来看看,这样很快就把所有内容记住了。   另外,把一些不懂的东西记在专门的本子上,等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随时翻开来,看看哪些不懂的东西可以解决掉,并做上记号。   做笔记是绝对重要的读书技巧。很厚的一本书,做好笔记之后,就一下子变成了薄薄的一本,复习起来很方便,查阅起来也很方便,应付考试更方便。所以读书有没有读好,就看你笔记有没有做好。   九、自学过程中做习题不在于多,在于精。解题必须从一开始就学会规范化,一步一步要清清楚楚,切忌草草涂写。另外要尽量练一题多解,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   自学在本质上是培养思考能力,除非是应付某种需要(例如跳级或考少年班),否则开始时并不在乎速度,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自学。等到自学能力提高了之后,速度自然会上来的。   十、找一个气概恢宏的人为导师。导师的作用并不在于由他来给你上课,也不在于由他来指导你解难题,而是指导你如何学习,帮助你区分什么是该深入钻研的,什么是可以暂时放过的;什么是重点的,什么是次要的。   导师之所以要找气概恢宏的人,是因为这样的人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使孩子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种人才懂得奇迹会在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地方发生,而不会总是用常规来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所谓名师出高徒,道理就在这里。高徒从名师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不是知识和学问,而是出奇制胜的思维方式和所向无敌的气魄。千万不能请一个“两脚书橱”来辅导,这种人虽然有很多知识和学问,却缺乏足够的气概胆略,经常会用常规来扼杀孩子智慧的火花,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家长本人如果具备条件,无疑是最理想的人选。   十一、自学时最好有个伴,这样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在比较中,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成绩,产生更大的劲头;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及时纠正。但是,这个伴必须是个认真学习而且有志气的人,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产生叠加效应,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对自学非常有利。   以上几点关于自学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一般的正常学习。有能力的家长应及早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使孩子在以后的各种层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材施教”是各个时代教育学的响亮口号,然而如果没有早读和跳级作为优秀孩子的出路,那么因材施教就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早期教育也往往变成多此一举。   早期教育的不同和自学能力的差异,自然会导致同龄孩子智力发育的不平衡,而智力发育的不平衡必然需要因材施教。古往今来的所有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总是其中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因为它词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浅显,所以非常诱人而深得人心。  然而,如果没有早读和跳级作为优秀孩子的出路,因材施教就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早期教育也往往变成多此一举,因为最后孩子们总是被印在现行体制规定好的模子里。只有跳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使优秀孩子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跳级和早读既能为优秀学生赢得宝贵的时间,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齐头教学最致命的缺点是忽视了孩子智力发育的不平衡性,刻板地用同一教学速度来对待同一年龄段的智力发育程度相当不同的孩子。每个阶段(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所学的东西,优秀孩子也许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而且学得很好;而那些较差的孩子可能用满该阶段所规定的全部时间仍不能学好。如果硬是把他们限制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班级里,苦苦消磨宝贵的时间,对于优秀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时间浪费;对较差的孩子而言,也是痛苦不堪的事。   由于客观环境不同和个体差异,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优秀个体从群体里分化出来率先向高层次发展,这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优秀的学生跳级和特别差的学生留级一样,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正常现象。   如果因材施教仅仅是用高难度的题目和所谓的发明创造、素质训练等等来消磨优秀生的宝贵时间,而没有引导他们向较高层次发展,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优秀生的优势无形之间被浪费在不必要的东西上。本来这种智力优势可以为他们赢得宝贵的时间,而这宝贵的时间又能为他们在今后的高层次竞争中赢得优势,而这最后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或许有人会说,做大量难题、搞发明创造和素质训练可以培养优秀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当然,我们无意否认这个事实。然而,由于这些都是在低水平上进行的,所以很少有质的提高,反而容易挫伤锐气。因为有的东西在低水平基础上显得很繁复,很难解决,进入高层次之后就变得很简单了,原先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做的东西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速度进行教学。为了使因材施教成为有意义的教学措施,当学生的学业水平达到下个学年程度时,应该通过考试给予跳级,就像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差生给予留级一样,做到有规可循。   早上学实际上是幼儿班阶段的跳级,这是所有跳级中最值得提倡的。孩子出生后由于早期教育的差异,3岁甚至2岁之后就已经开始有明显的智力发育差距。对于那些已经受过良好早教的孩子来说,只要稍稍适应一下学校的集体生活,就能正常上小学读书。因此,优秀孩子在3年幼儿班中跳级一两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四五岁就可以直接读小学。   千万别小看这一两年,小时候的1年等于以后的10年。这既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利用,又争取了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的四个孩子有过早上学和跳级的经历。由于我们在孩子3岁之前的早期教育做得比较好,因此孩子智力发育比较早。孩子们都没有进过幼儿班。只有老六天西进过一天学前班,因学校嫌她人小,不同意收她,只得被迫退出。我们临时决定让她读小学,后来居然在小学里读得非常好,还成了优秀生,9岁小学毕业时还得了瑞安市数学竞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又跳了一级,直接进城关三中读初二。初中阶段仍然是优秀生,读了2年之后考入了苏州中学科少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跳级的具体操作取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进行了超前学习,才谈得上跳级。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纯粹依靠老师的辅导进行跳级,是不可以的。只要学习上不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主,就说明还不具备跳级的条件。   轻轻松松成博士或者一路玩着成人才,那是自欺欺人的鬼话。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免不了有这种坎坷,那种曲折,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忘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培养孩子成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过去有“十年寒窗”的说法,现在则更漫长,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博士毕业,要经历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这条坎坷不平的道路走起来并不容易,正如前人所说:“科学上没有平安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因此,读书贵在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这道理虽然很简单,几乎尽人皆知,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这些年来,我们遇到很多家长,他们开始时决心很大,行动也很积极,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不惜一切代价,真的愿意用百万家财“买个太阳不落山”。可是曾几何时,大部分人却已改变了主意,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坚持精神。   轻轻松松成博士或者一路玩着成人才,那是自欺欺人的鬼话。诚如天文所说:“别人只看到我们家的外表,觉得这是奇迹或是偶然的机会,他们不知道我们所付出的汗水和泪水,不知道我们为了应付一次周折所付出的心血,更不知道绘制这样一幅蓝图并付诸实施所需要的才智和决心。所以,他们不明白这是一步步争取所得到的结果,以为是一蹴而就的奇迹。”   在培养孩子成才的过程中,不仅孩子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父母也要作出很大牺牲,任何投机取巧、侥幸取胜的做法都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如果没有强大的恒心和毅力,遇到困难和曲折时,就无法坚持下来,就会改变主意,就像天方夜谭中取宝的王子一样,因经不住魔鬼的威胁和引诱而回头,结果变成了一块石头。   另外,虽然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为当今孩子的成才提供了绝佳机会,但是,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它的负面效应。商品经济本身具有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比天方夜谭中魔鬼的诱惑力具有更大的现实性,会在无意之间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之中。有的孩子就认为,反正读书也是为了赚钱,况且多读书也不一定赚得了大钱,现在如果有赚钱的机会,何必去苦苦读书呢?这样就会影响读书的兴趣,特别是在遇到曲折时,就会作出错误的选择,从而错过了成才的最佳时机,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年华已逝。   在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方面,我们除了以身作则外,还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小培养孩子自始至终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和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任何一件该做的事情,我们都严格要求孩子按预定计划完成,绝不允许半途而废。   完成能力和习惯是人的一项很重要的品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缺乏恒心和毅力的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废,就是因为从小没有严格要求,导致做事一遇到困难就不能坚持下来,或者达到很低的高度就心满意足。这是读书成才的大忌,这种人是不可能达到较高的人生层次的。   二、培养责任感。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让孩子负责任。不用负责任的事情,孩子不可能有恒心和毅力去完成它,因为没有责任就不存在紧迫感。   现在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这么说:“书读得好不好是你自己的事,与我们无关。读得不好你自己没前途,将来吃苦头。”其实这种说法很不好,是把孩子的心给推远了。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书读得好,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更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这是从小培养孩子做人的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孩子才会有恒心和毅力去完成他的学业,才会在漫长的成才路上坚持到底。   三、伟大而明确的目标是产生恒心和毅力的基础。前人说得好:“有了伟大的目标,你就会把艰苦的劳动当做休息。”如果读书的目的性尚不明确,何来恒心和毅力去忍受二十多年的寒窗之苦呢?因此,必须把整个人生过程的“影像”放大清楚,让孩子知道读书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使他懂得读书对于人生是何等重要。   四、在引导孩子读书成才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让孩子有被迫的感觉,要处处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任何被迫的感觉,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在逆反心理驱使下,孩子非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可言,就连眼前的积极性也受到抑制。在商量任何事情,特别是学习方面的事情时,都要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结论,然后让孩子主动去做。   五、要多与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接近,尽量避开那些意志消沉的人。做事情不要和态度消极的人商量,这些人总是提出许多反面的理由,促使你后退;并提出“高明”的见解来否定你的追求,使你变得动摇起来,最后化解了你的恒心和毅力,若遇到困难曲折,就可能被拖下水。   六、让孩子长期坚持某项体育活动或洗冷水澡。最好自己带头,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每天按时进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改变。这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能够磨炼意志、培养毅力。   七、立志和自信是恒心和毅力的前提,胸无大志或缺乏自信的人不可能有强大的恒心和毅力。这些非智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予以关注。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得好:“自然经常是先给某些人重重的一击,让他们倒伏在地,看谁能爬起来再投入人生的战场,那些毅力强大的勇敢者,就被选择为命运的主人。”   从我父亲穿草鞋走出农民家庭到我女儿天西问鼎哈佛大学博士宝座,我们家庭经历过多次倒伏在地的厄运;但是,每次我们总能爬起来,重新投入人生的战场,而成为了命运的主人。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也免不了有这种坎坷、那种曲折,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忘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道德决定一个人“志”的方向。志高德高,孩子会成长为优秀的正面人物;志高德低,则会成长为一个反面人物、一个大坏蛋。 在教子成才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恐智不达,惟恐德不修”的说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对于孩子来说,道德培养比智力开发更重要,因为道德低下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我非常感谢《发现母亲》一书的作者王东华先生,他的理论竟如此巧妙又如此全面地吻合我三十多年的教子经验,他说出了许多我心里想说的话。我不是道德教育的行家,下面说的一些内容,主要是结合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阐述了王先生的理论。   道德决定一个人“志”的方向。志高德高,孩子会成长为优秀的正面人物;志高德低,则会成长为一个反面人物、一个大坏蛋。因此,从小把孩子的道德情操培养好,是孩子成才的先决条件之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王东华先生则大胆地提出:真正的天才都是圣徒。   当今社会,人们总是把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在议论某某学校的校风不好,似乎是因为学校的校风不好,才致使孩子的道德低下。虽然这种说法也有合理的成分,因为确有个别本来不错的孩子入学后变坏的情况,但是,把孩子道德滑坡的责任推给学校是不公正的。   道德滑坡的真正根源在家庭而非学校。那些校风好的学校无非是招收了大多数道德素质较好的学生,而个别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非但无法兴风作浪,反而有可能慢慢地被感化为道德素质好的学生。当然,我们无意排除学校领导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反之,那些校风不好的学校,由于招收了大多数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个别道德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很容易被“同化”。一般来说,坏孩子的坏习惯很容易传给好孩子,而好孩子的好习惯则很难传给坏孩子,因为好习惯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才能养成的,而坏习惯则无需任何努力即可染上,这是由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决定的。因此,生源很差的学校,纵然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回天无力。于是乎,校风不好的责任就不幸全部落到了他们头上。   道德培养根本就不是学校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没有家庭的大力配合是不可能有任何效果的。我们两个最小的孩子天君、天西,都曾就读于瑞安城关六小和三中。这两所学校的排名都不高,据说当时的校风也不好。但是据我们所知,这两所学校都有很好的老师和领导,之所以被认为校风不好,就是因为生源质量较差;再加上很多家长只顾赚钱,没有大力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以致出现学生道德滑坡、败坏校风的现象。事实上,我们的两个孩子在这两所学校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我们全家至今对这两所学校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统统都报。这种善恶报应观是中华文化的遗产之一,虽然带有某种迷信色彩,但就本质而言是劝人为善的,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果撇开迷信的一面不谈,从道德感化的角度来看,善恶报应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正确性和科学性。这种报应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你的孩子身上。为善者能感化出道德优秀的孩子,这是上苍回应给你的最高奖赏;为恶者则习化出恶劣的后代,这是天意给你的最严厉的惩罚。这种惩罚实际上是比任何报应都更可怕的报应,因为别的报应或许是一种物质上的损失,尚可补救,而恶劣的后代对于人生来说是永劫不复的精神灾难。   因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心灵负责,让自己的行为检点。崇高的道德是送给孩子的最大财富,是比百万家财更有价值的无价之宝。   道德教育的责任必须由家庭来承担,但是这个担子并不轻松,而且有许多方法和技巧。下面谈谈我们多年来的一些实践经验:   一、道德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培养好的,而必须由家长长年累月的身教感化出来。也就是说,必须用道德感化道德。要孩子诚实,自己必须不撒谎;要孩子不偷,自己必须不盗;要孩子不抽烟,自己必须不抽烟;要孩子不赌博,自己必须不赌博。总之,要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二、道德教育越早开始越好。孩子在学龄前已经开始形成道德胚胎,因此从出生到入学的这段时间内,必须重视孩子道德和习惯的培养,否则很多坏习惯染上之后就很难纠正,并成为终身的恶习。   很多家长往往是在孩子有了坏习惯之后再进行教育,而不是防患于未然。这种再教育所需要的力度,往往比事先正确引导所需要的力度大上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一个没有撒谎习惯的孩子,引导他诚实守信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此时没有注意这方面的引导,等到他有了不诚实的习惯之后,再加以纠正就相当困难了。赌博、抽烟、偷窃的行为更是如此。   三、所谓道德教育,就是让孩子的言行适应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国家的法规。因为社会规范和国家法规总带有对个人言行的某些限制,因此,道德教育必然带有某种强制性。为了使这种强制性能够为孩子所接受,必须首先让孩子知道究竟有哪些行为规范和法律条款。所以家长在身教的同时必须尽早开始说教,尽早对孩子进行各种形式的行为规范和法制常识教育,使他们从小逐步懂得这个世界的生活游戏规则。   古代圣贤早已考虑到道德早教的重要性,因此编著出大量适合于早期道德教育的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朱子家训》等等,其中都有很多关于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篇幅。我在对孩子进行口语教育时就教他们背这些诗文,例如《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些简单的句子很容易被孩子接受,久而久之就自然成了行为的准则。   稍长以后,我们开始向孩子讲述一些法制常识,并经常讲一些法制故事,逐步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   四、道德教育以孝为先。我们很难想像一个不懂孝道的孩子,将来会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大的贡献;更难相信一个连父母都不尊敬的人,会有很高的道德素质。因此,我们在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把“孝”摆在首要的位置上。孩子是在父母和上辈的关爱中长大的,所以“孝”这个概念孩子很容易接受,而在“孝”的基础上就很容易进行其他道德教育了。“孝”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其他一切道德情操都是“孝”的变种。   五、亲贤人,避小人。孩子的道德培养除了家庭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之外,与孩子经常接触的人对孩子的道德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很大,特别容易接受坏的影响。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千万不能让他与道德素质很差的人为伍,否则很容易染上恶习。   我们家乡有句俗话:“跟狗就吃屎。”这句话听起来虽不文雅,但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却是一句很有价值的至理名言。我们经常教孩子背诵《圣经》中的一首小诗,以勉励他们亲贤人而避小人:“莫偕无道行,耻与群小立。避彼轻漫徒,不屑与同席。” 要想家庭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父母必须用爱的雨露去滋润孩子的心田,用脉脉温情去营造孩子成才的软环境,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和谐愉快、奋发向上的氛围中,让孩子一辈子保持对成功的信心。   还在孩提时代,外祖母就教给我一首民谣——《凡人与神仙》: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出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这首小小的民谣伴随着我的一生,它曾激励我做过许多美好的梦。虽然因生不逢时,未能好梦成真,但是,“神仙本是凡人做”的思想却成为我教子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孩子会说话开始,我就教他们背诵这首民谣,使得他们从小就相信凡人也能做“神仙”,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都是普通孩子成长起来的,天才与凡人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就看你有没有自信。对“神仙”的向往不仅有利于孩子编织童年的梦,也在无意之间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别人能做到的,我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我也要去争取。永远不要消极地认为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他就能够做到;自己不自信的事情,肯定不可能实现。   孩子还没有上学,我们就经常对他们说,长大了读博士。这使得他们从小就对博士这东西很熟悉,而且认为这是肯定可以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博士本是凡人做”的思想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因此长大之后就会很自然地去努力争取。人们总是去争取自以为可以得到的东西,反之,如果认为“神仙”不是凡人做的,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凡人去争取做“神仙”了。   有人说,人生最无法弥补的一种损失,就是不知道可以通过一种明确的方法使普通人发展起充分的自信来。学生在完成他们的教育之前,大都不会有老师把发展自信的方法传授给他们,这实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并不能算是已接受过正常的教育。自信作为人的一种非智力素质,如“志”一样,是孩子成才的一项重要素质,而且同样是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发展起来的,而只能从小由家庭用爱潜移默化地渗透出来。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说,这样的人会一辈子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会经常取得成功。   培养孩子的自信得从母爱开始。自幼给予孩子最慈祥、最纯真的爱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根本环节。一个人可以被别人歧视,而且有可能由于这种歧视而激发起发愤图强的效应;但是,任何人都万万不能被自己的父母歧视,一个被父母歧视的人不可能自信,没有自信的人实质上是一个病态的人,自然更谈不上成才了。   因此,要想家庭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父母必须用爱的雨露去滋润孩子的心田,用脉脉温情去营造孩子成才的软环境,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和谐愉快、奋发向上的氛围中。当一切顺利的时候,需要这样做;在困难曲折的时候,更需要这样做。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的一时失误或过错而作出过激的反应,这样会伤了他的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一旦失去,就永远无法挽回,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在很多失败的家教中,孩子可能都有过这样一段痛苦的经历。   就我自己的亲身体会而言,我一生经历过无数次的困顿和曲折,就是凭借着一份由伟大的父母之爱孕育起来的坚强和自信,一次又一次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摆脱了困境。我又将这份从父母那里承袭下来的爱给了我们的子女,培养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能够在困难曲折中创造出辉煌。   在培养自信方面,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最根本的环节之外,我们还会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孩子。任何有关孩子的事,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尽可能听从孩子自己的意见。即使是我们认为不正确的,也要尊重他的想法,并给予诚恳的解释,从不粗暴地予以否定。   二、让孩子带路。每次出门,不管是拜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总是让孩子走在前头,为我们带路。   三、在公共场合,除非对号入座,否则一律挑最前面的位置坐。不论开会、听课、看演出都是如此。   四、经常有意识地与孩子争论问题。自己站在错误的立场上,让孩子在争论中取胜,然后及时表扬鼓励。千万不能老是让孩子输,更不能在日常生活的争论中以大压小,使孩子难堪。   五、练习当众发言,培养孩子当众辩论的能力。   六、经常练习正视别人,用有力的眼光逼视对方,并且保持笑容。   七、保持良好的走路姿势,昂首挺胸,两眼望向远方,经常有意识地把走路速度加快。   八、经常用暗示的方法,使孩子相信自己是个特殊人物,将来必定大有出息。这样能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对自己也会有较严格的要求,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确有很重要的作用。   九、即使孩子出现很大的失误(比如高考落榜),也不能严厉惩罚;相反,应该加以特别关怀和安慰,还要用暗示使孩子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我们的孩子在成才路上也曾经历过几次“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刻,我们就是用这种方法帮他们渡过难关,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老五天君因为半分之差进不了上海交大少年班,但在我们的关爱下,保住了自信,后来通过努力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   十、尽量找出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不仅对一般孩子有效果,对优秀的孩子也同样有效。要知道,天才也需要从自己的成果中获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如果自己的成果得不到及时承认,天才也会因为缺乏动力而枯萎。对那些较差的孩子来说,更需要用这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以上罗列的几点既是前人的经验,也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总结,确实有很好的效果,关键是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用爱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一辈子保持着征服者的状态,保持对成功的信心,这是我们三十多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正是这种自信,让我们的孩子不仅考上了大学,并在此之后,以大无畏的气概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关隘,不断攀登新的人生高峰。 生命的真谛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我们总是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立即设定一个新的追求目标,从来没有安于现状,更没有在胜利面前自我陶醉。   人们都说大学时代会比中学时代轻松,对于那些胸无大志的人来说,或许是这样,因为大学是他们求学的终点站,只要马马虎虎跟得上,就能拿到一纸文凭,就能为他的人生贴上金字招牌,无须再去苦苦拼搏了;但是,对于一个有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人来说,永远不会有轻松的时候,大学阶段只是他们人生事业的起点。   我们深知,对于一个优秀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新的更高的目标可供追求,就容易产生自满情绪,也容易降低读书的兴趣,这对学习极为不利。   另外,对于人生来说,没有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可言。我曾教孩子们背诵鲁迅先生的名言:“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的不安的追求之中,而不存在于和谐和稳定之中。”所以,我们从来都是把漫长的追求过程本身看成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并不一味等待胜利日子的到来,否则就无法想像我们是如何走过二十多年漫长的苦难岁月的。   而且事实上,以前那段奋斗、追求的日子,确确实实是我们人生最充实、最美好的岁月。后来,胜利的辉煌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荣誉和满足,但我们内心的实际感觉,远没有昔日的奋斗岁月那样令人陶醉。   就我们的亲身经历来说,生命的真谛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我们总是不断地为我们自己也为孩子们设定追求的目标,总是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立即设定一个新的追求目标,从来没有安于现状,更没有在胜利面前自我陶醉。这是我们家庭的最根本的特色,也是我们走向更大成功的原因。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孩子就不可能在学业上取得后来的成绩。这方面,天文的经历最能说明问题。   还是在读大学期间,我们就鼓励天文制定了全面的自学计划。第六至第七学期,他开始积极准备考研究生。结果,他顺利通过了上海交大研究生考试,被正式录取了。   在上海交大期间,天文由于数学功底很好,加上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做出了三篇很有价值的论文,其中前两篇分别发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中国数学界的权威刊物《数学进展》上,第三篇于1988年在黄山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后经国际权威机构审稿录用,由世界著名的学术出版社在纽约出版,而且被安排在第一篇。   研究生毕业后,凭着好成绩、好论文、好表现和导师的大力推荐,天文在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找到了工作。模具所是一个很不错的单位,所址就在上海交大校内。   可是上班不到一个月,天文就给我们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这段时间来对上班的感受,而且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希望得到我们的理解和支持。他在信中写着:   ……从小至今十几年,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我日复一日地静心钻研、苦苦求学,因为心中有一种希望和追求,同时也出自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而今毕业工作了,当年的希望和追求也被无情的现实所代替。自从上班以来,我的心情就一直很压抑,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除一日三餐之外就是睡觉,既没有时间看书做研究,上班也没有做任何有意义的工作,只是坐班消磨时间而已。尤其难以忍受的是上班时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氛与各种不合理的规定,我想这肯定不是我十几年寒窗苦苦追求的目的地……   也许说要等待,以后一切都会好的,可这仅仅是聊以自慰而已。人因为无奈才会等待,生活就是因为等待而失去光彩的,等待会消磨人的意志和锐气,因此等待绝非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看了他的信后,很同情他。不要说天文十几年寒窗苦苦追求的不是到某个工作单位混口饭吃,就是我们自己,也是一直希望他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做出自己的成果,创出自己的事业。尽管天文的工作单位令很多同学羡慕,但对我们来说,确确实实那里不是理想的归宿,因为这不是我们当初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们考虑再三,决定支持他停薪留职。停职之后,天文在上海租了一个地方复习英语,准备报考托福,并继续钻研他的专业。   三个月的停薪留职期限很快就到了,我们本来打算再继续办理停薪留职手续,但模具所那边提出不能再办了,要么立即回去上班,要么从所里调出或辞退。   我们全家再三斟酌后,认为天文现在如果回所里上班,必然重新出现原来的那种痛苦的压抑感和失落感,到那时候即使无法忍受,也不再好意思提出其他要求了;如果不回所里上班,则必然失去这个别人求之不得的好单位,而且这个单位毕竟是天文十几年的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得来不易,一旦失去,可能永远无法再得到。   然而,苦难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果断的决策。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对理想的追求,放弃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既然回模具所上班不符合天文十多年来苦苦追求的目标,那么就是放弃了也没有什么“可惜”可言,更不会存在“后悔”的问题。相反,如果留恋那个别人认为求之不得的好位置,而扼杀了自己的个性,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打破了心中的那个“梦”,人生将会永远在后悔中度过,幸福和满足将不再与他有缘。因此,我们果断地选择了从模具所调出。   天文调动的事在人们的一片叹息声中很快就办完了。当时曾有很多人对我们的选择感到无法理解,亲朋好友则是替我们感到惋惜不尽。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我们人生又一次重大而正确的选择,为天文的人生事业打开了新局面,使他的才华获得了发挥的机会。   天文办了调动手续之后,就安下心来做他的学术论文,并在下半年参加了托福考试,整理好有关材料(成绩单、推荐信、论文复印件等),向美国有关学校提出了申请。美国多所大学录取了他(获全额奖学金),最后他选择了纽约州立大学。四年后,又荣登康乃尔大学博士宝座。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天文被普度大学聘为教授,开始了为人师表的生涯,并开始了独立的学术研究。由于在学术上的成就和教学上的声誉,他很快在专业领域内树立了名望,进而被全美排名第一的宾州大学商学院聘为教授。现在他所从事的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业,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体现他的人生价值。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当初满足于大学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那么孩子们的人生道路将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或者说,就根本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看着孩子们创造的一个个“奇迹”,我不由得想起了1993年写给天西的那封信。当时天西正在中科大少年班学习,假期与同学一道去游览了泰山。得知此事后,我感到十分高兴,在回信中写道: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很深的人生哲理。站得高就能看得远,看得远就有一份自信和自豪感。一个人有了自信和自豪感,就会有志气,有傲骨。这志气和傲骨是成就一切大事业的基础。所以每个人都要拼命上进,争取进入高层次,就像登泰山一级一级往上爬,爬得最高才能看得最远,‘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就实现了……”   让我们备感欣慰的是,我们的孩子正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出色表现实现着这一人生境界。他们不愧是我们的好儿女,从他们身上,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没有一种机制可以保证素质好的学生就一定有好前程,只要是以一次考试作为择优的标准,分数就必然是实力的标志,就是学生的硬道理,也是办学者的硬道理。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也曾认为,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业水平,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当孩子面临中考和高考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一次考试决定命运的时刻就要到来!当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能兼顾时,必须以后者为主!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分数是决定命运的关键。社会上任何事业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学校里则是以分数论英雄,如果考试分数不高,即使你功底最扎实,最具有真才实学,也不可能被认为是优秀学生,接下来就是进不了名牌大学,也就失去了发挥才华的机会,更不用说成就什么事业了。相反,如果能用心把考试应付好,得到高分,哪怕你功底不深,高分低能,也能进入好的大学,于是就有了灿烂光明的前程。   如果不顾现行的考试制度,一心奉行素质教育,那就是以身试法,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考试的择“优”与素质教育的“优”是大有区别的。考试的择优录取是国家的大法,是谁也不能去碰它的,否则就是犯法;素质教育的“优”则只是教育界同仁和社会贤达的一片苦心而已,并没有法律的保障。   也许有人会说,素质好的学生必定能得高分。这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如果别人都在拼命地大做习题,熟悉各种题型,以应付考试(尽管这些做法对他的素质提高和今后发展没有任何益处,但毕竟在应试方面获得了优势),而素质好的学生却不在应试方面下功夫,那么后者就必然会吃眼前亏,不小心就会误了一生的前程。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绝对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数学为例,一个学生如果仅仅为应付考试,几乎没有必要把每个公式、定理彻底弄清楚,只要能熟记,并通过大量做习题学会熟练应用这些公式、定理,在考试中能得高分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想提高数学素质的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这不仅不能增强他的数学功底,长期下来还会扼杀他的数学思维,而数学思维又恰恰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然而,彻底弄懂每个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考较高深的课外书籍,会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虽然会大大增强他的数学功底,训练他的数学思维,并为今后高层次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应付眼前的考试方面未必会有优势。因为他没有时间像那些为应试而读书的学生那样去做大量练习,而达到熟练解题的目的。   诚然,一个功底很好的学生,如果和那些智力差的学生相比,在应试中不必担心吃亏;但是,如果与那些智力同等而又致力于应试的学生相比,就会让人家占了便宜。   对于一个功底确实很好的学生来说,只要他能及时地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应试”上来,得到优秀成绩是不难的事。我与孩子精心设计的学习方针是:在不影响应试任务的前提下提高素质,争取在每次考试中都要得到好成绩、好名次。不要把考试的名次看成是一种虚名,而是把它看成是实力的表现。   事实上,考试的名次不仅是实力的表现,也是走向成功的保证。中国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虽已历经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经过无数次的改革,当权者总想把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招揽进来,但是,每个朝代总有很多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志士仁人被排除在外,因怀才不遇而遗恨终身;同时,也有不少无才无德的碌碌之辈,却能在应试中侥幸取胜而一步登天。即使在现代考试制度下,也有许多具备真才实学的人因为没有把考试应付好而名落孙山,失去了成才的机会,同时又总有一些高分低能的人榜上有名而春风得意。   这是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没有一种机制可以保证素质好的学生一定有好前程,只要是以一次考试作为择优的手段,分数就必然是实力的标志,就是学生的硬道理,也是办学者的硬道理。如果哪所学校在中考、高考中考不出好成绩,即使素质教育搞得再好,也逃脱不了“背黑锅”的命运。   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强者要想永远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必须面对现实。  当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父母就要帮助孩子设计好人生蓝图,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有利于成才的关键,让孩子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作品。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我们做父母的就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留下了我们决断的身影。当然,决断不等于武断,设计不等于包办,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以我们的远见和经验,使孩子人生的航船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使他们能到达尽可能远的目标。   当“文化大革命”浩劫扰乱全国人民的时候,在“知识越多越反动”思想的支配之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流行“读书无用论”,甚至出现“白卷英雄”,很多家长对读书失去了信心。当时,我们却凭着自己的远见,作出了“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重大决策。也正是由于这一远见,使得我的人生理想在另一种形式下得到了实现(从父辈转到了子辈)。   我们的另一个远见是,远在当今社会的有识之士呼吁女性回到母亲岗位之前,这种良好的母亲意识就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了。正是由于这种超前的意识,小湘自从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就自觉地走上了母亲岗位,而且永远未再离开。我则长期担任兼职家庭教师。这样孩子就能够在最佳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的早期培养,为他们以后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第三个远见是,在当年不提倡早期教育和限制早上学的情况下,我们却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全面实现了早期教育和早上学。正是由于这一远见,使我们的两个孩子有机会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即使没有进少年班的孩子,也因为早教而获得了年龄上的优势,使他们在高层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我们的第四个远见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就计划好让他们读博士。在这种大远见中,我们放弃了许多参加比赛和过量做练习的小选择。我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告诉孩子,对没有意义的课外作业可以不做,老师那边我们出面解释。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远见来规划孩子的成才蓝图,没有跟在别人后面跑,也没有去和别人争眼前的名次。因为在我们的超前意识中,眼前的名次对以后的发展实在不重要,徒然增加压力而已,而那个宝贵的时间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经常告诉孩子,在马拉松赛跑中,开头所处的位置是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调节好体力,争取在最后冲刺时最先到达终点。   这就是说,远见帮助我们区分什么是孩子成才真正的关键,什么只是眼前的虚荣,对孩子成才并无实质性的好处。这样就使我们既能慷慨地放弃虚荣,又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关键。   我们在教子成才的漫长道路上,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麻痹大意,错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都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这一点在天武报考中科大少年班一事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天武报考中科大少年班,开始时学校一直不同意,等到学校领导终于点头了,离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4个月了。   如果继续参加班级的正常上课,天武就根本没有时间去学完后面的课程。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天武向校方提出了停课在家自学。凭着良好的自学能力,加上我全身心投入的辅助,经过3个月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天武就把应试课程全部学完了,还提前进行了总复习。   然而好事多磨。我们原以为,既然学校已同意天武报考少年班,而且正式通知他准备应试,又同意他停课自学,那么高考的报名手续应该不再有任何问题,学校领导总不会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可是到高考报名的时候,学校没有通知天武去办理有关报名手续。我们去教导处询问了几次,有关人员都说不知道此事。再请示领导,领导又不在。   到最后一天,我们急得不得了,天武也因为着急而无法安心看书。毕竟已做好了应试的准备,而且苦苦奋战了这么多天,当然希望能够在高考中奋力一搏,如果这样不明不白地半途而废,天武心理上肯定不平衡,也将会给他以后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0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1211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409
回复
1203
学术分
33
2005/08/31注册,11天1时前活动

科创消防局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