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加载中
表情图片
评为精选
鼓励
加载中...
分享
加载中...
文件下载
加载中...
修改排序
加载中...
[转]揭开核心期刊版面费真相
虎哥2008/07/29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揭开核心期刊版面费真相

南方周末  作者:居浓 王婧

此刊是我开,此页由我摘。要想发论文?留下买“路”财!巨大需求催生“论文中介”。想发论文吗?请交版面费。走进“论文中介”。
           南方周末2月29日讯,在高校里,在学术界,这已是个公开的秘密,或者是中国式的潜规则。否则,那些“论文中介”也不可能应运而生。如果你把轿车停在大学门口,可能会有雪片一样的名片塞进车窗—— “想发表论文吗?期刊中介为你排忧解难!”而在“百度”上搜索,论文代理商的名字成百上千。
            在一个“论文咨讯网”的主页,标明代理五十多家期刊的论文发表,范围涉及医学、哲学、经济学、教育等学科,还详细介绍了各个期刊的级别、主要内容,甚至包括投稿流程,其专业化程度让人咋舌。
           南方周末记者以一名要发表论文的研究生的身份,与该代理商王先生取得了联系。他提供了一个发表论文的“价目表”,而这也是业内的平均报价——
            省级刊物,2200-2500字,版面费600-900元;
            国家级刊物,2300-2800字,版面费900-1500元;
            核心刊物,6000字以内,4500-18000元。
           “这已经算低了,是有关系才能拿到的。否则,想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花钱也不一定能办到。”王先生强调。
           甘肃某大学的四年级学生小林,是比王先生低一个级别的学生代理。尽管不是很“专业”,但有时一天内会有二十几个人找他代发论文,他从中可以提取10%的版面费作为酬劳。在小林手头,掌握着许多重要“资源”——包括全国76种知名刊物、杂志编辑的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以及10类70多家论文期刊的合作资源。而在小林的电脑中,存放可供各类期刊发表的“原创”论文1000余篇,他从来不看内容—— “都是从网上抄的”。这个灰色产业公开卖版面不说,甚至提供从写到发的“一条龙”服务。
          “只要中国靠论文数量认定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制度不改变,这个业务就有前景。”对自己所从事的灰色职业,一个论文代理商说。
高校论文“大跃进”
          自1980年代末开始,以论文数量、等级为指标的学术成果考核方式在高等院校推行,最初面向教师。1990年代中期,针对研究生的论文考核方式开始施行,如果你毕业前不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很难拿到学位证。而论文的多少、刊物的级别,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一系列规定。有些规定甚至非常强硬——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1999年因不满校方要求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否则就无法取得答辩资格的规定,曾愤然辞去“博导”。
          “中国以极快的速度,从高等教育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一位教育界专家说。据国家教育部统计中心的数字显示,到2007年9月,在读研究生(包括非定向、定向委培、在职和工程硕士)已超过165万人。而大量教师、学生发表论文的需求,直接推动了学术刊物如火如荼地收取版面费。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学位条例”还是教育部有关规定,都没有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具体规定;国务院学位办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对论文的“需求”似乎在变本加厉——比如很多名校奖学金的评定,就要依托论文。如果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分数就会比较高。
          地处湖北荆州某大学的叶峰,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我们学校不论是入党还是评奖学金,论文都可以加分。一学期发两篇论文的学生,无条件拿一等奖学金。”于是,他决定把自己辛苦写了一年的关于“伤痕文学”的论文拿出去发表。稿件在一天后就得到了《××××文学论坛》的编辑的回复:“尊稿《海外作家看文革》通过初审,拟刊用。如果您有意在我刊发表,请付500元版面费。”叶峰是第一次听说“版面费”,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你不会才知道吧?”
           而中国数百万等待评定和晋升职称的人,同样“培育”了版面费的市场。除了高校之外,科研、卫生、出版系统都逃不出这个中国式的规定。有人戏言,如果陈景润生在今天,一定评不上教授—— 他曾在十年内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而其最重要的论文也是发表在《中国科学》的英文版上。
生存之道
          “对于收版面费,我们本身也很无奈。”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一家核心期刊的主编邱阳称。
           这位已经供职多年的主编披露,他所在的期刊原来是由政府划拨经费,衣食无忧。但由于出版单位全部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杂志社的一切开销均须自负盈亏,同时主管部门还给杂志下达了每年50万元的“创收任务”—— 这让他不得不想方设法赚钱。
与市场化媒体不同,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并不大,即使邱阳带领编辑们“跳起来摘桃子”,发行量也只有6000份左右。“这还算是好的,中国很多学术期刊发行量只有1000份左右。”他说。
在向许多同行“取经”后,邱阳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加收版面费、协办费,以及通过广告宣传来完成创收任务。
           杂志开始不断扩版—— 开始是60多页,后来扩到80多页还不够用,现在扩到了120多页。而刊物封面和内芯采用高质量纸张。“这能体现刊物的档次,有利于做广告宣传。”邱阳说。
         为更好创收,邱阳确定了一个原则:精品文章不收费,普通文章收费。一方面,为保持“核心”,编辑部在每期的头几篇文章上下工夫,“不惜花重金邀请知名学者、教授写稿。因为他们的文章被引用和转载的概率也比较大”。这种做法被一位知名专家所证实:“作为导师,有的时候我要帮助学生推荐一些论文发表,我推荐的论文从来不收版面费的。但我推荐论文的同时,他们要我自己再写一篇发在他们的期刊上。”
         2007年,邱阳的杂志一个页码收500元版面费,今年提高到了1000元。他的解释是,提价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等着发文章的人还是在增加,核心期刊不能眼看着到手的钱不挣,于是就应运而生了多种生财之道—— 一些期刊经常会隔三差五地出个“增刊”,赚上一笔;还有诸如AB刊、缩小字号,变相增加版面等行为。
         而为了发文章,小到教师个人,大到院系、学校都绞尽脑汁,办法也层出不穷:
         比如,由院校领导出面,付给核心期刊或本校学报协办费,期刊就要为这所学校留出几篇文章的版面,为师生创造发稿权;再如打着科研出版经费的名目拨一些资金在某期刊上开个专栏,这个钱要比版面费高出几倍;学校或者院系还会请一些权威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者说了算的编辑到学校作报告,以付邀请费和报告费的方式来拉拢核心期刊社的主编、编辑们……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任剑涛认为:“当政府以市场导向将报纸杂志一股脑地推出去的时候,就注定了本来应该由政府局部供养的真正的学术杂志命运多舛的未来。于是,鱼龙混杂的‘学术’杂志几乎都开始了学术创收,将杂志当作营利工具,并以所谓生存的名义为自己赢得辩护理由和同情声音。”
谁是“核心期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在2000年发布《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向供稿个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然而现实中,版面费现象愈演愈烈。学界认为,这与中国当前的学术评价体制有关。?
           目前,国内有六千多家学术期刊,最大问题是无力承担专家的审稿费。武汉某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的一位博导说:“有些权威期刊会邀请一个评审专家进行审读,一篇尖端的科技文章要看一个多月。所以国家不拨款的情况下收审稿费,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国外,权威期刊审读文章的专家,不仅会对论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推导,甚至会重新验算一遍,比如计算机仿真研究。
          与真正的权威期刊邀请专家审稿相比,一些“伪核心”期刊不负任何责任。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监管体系和追惩制度,有些学术期刊一旦有了刊号和名分,也就获得了一劳永逸的生存权,既没有对期刊出版质量的定向考查,也疏于相关的跟踪审读。
          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系列的智慧贬值。2006年度,按国际论文发表数量排序,中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是一个值得国人自豪的名次。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近期一份报告指出:中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零被引用区和低被引用区,即十年来都未被专家引用过或仅仅引用过一次。有人戏称,中国的SCI,是“Stupid Chinese Idea”(愚蠢的中国想法),而不是“Science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
           巨大的利益诱惑,甚至让国内“核心期刊”的遴选进入了“群雄纷争”、“诸侯林立”的时代。目前,国内存在多种核心期刊目录,南京大学CSSCI、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都制定有核心期刊目录。教育部近年来也在大力推行“名刊工程”,而各地高校自行规定的核心期刊目录就更五花八门。
          庞杂繁乱的“核心期刊”遴选,则是某些学术期刊大肆敛财的“金字招牌”,由此滋生出诸多负面效应。许多学者呼吁:希望期刊界、学界尽快就“核心期刊”问题达成共识,重新整合精简“核心期刊”的遴选体系,构建和完善我国学术期刊科学的评价体系。
          南通大学杂志社钱荣贵著书猛烈抨击了核心期刊功能异化的现象,并认为“科研评价体系、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是症结所在。而收费问题本质,就是不完善的学术考评体制的畸形产物”。
行政左右高校的最终结果?
          一边是学界的叫苦不迭和口诛笔伐,一边是期刊的缄默不语和无可奈何。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增庆说,“彻底否定核心期刊学术评价作用的过激观点是不可行的。相比之下,完善核心期刊的甄选以及使用规则,使得核心期刊发表的绝大多数论文属于所在学科的较高质量论文,由此确保核心期刊的含金量,是带有建设性的思路。”
核心期刊在有着种种弊端的学术评价机制面前,毕竟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个貌似公平的竞争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田松认为,其实对于一篇论文、一项成果乃至一个学生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学者,应该把学术评判的标准和权利交还给专家,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还有学者建议:“为了学术期刊自身的生存,在目前政府财政紧张的形势下,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适当收取版面费,但应有所限制;另一方面,借鉴美国的经验,学术期刊应将版面费的去向向大众作详细说明,以取得大众的信任和理解。”
           “但即使取消了这些规定,也不过都是枝节问题。”一位业内人士称,“因为行政规律左右高校仍然是一个紧箍咒。学术自主、教授自治,应该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3
新版本公告
~~空空如也
虎哥 作者
17年4个月前 IP:未同步
35093
接下来就有各种看法了:

版面费是学术腐化的表现么

盘军

     刚才搂了一眼,发现很多网文和评论在说这个版面费是学术腐败(或者说腐化)的表现。其中很多例子就是说国内很多硕士博士讲师教授在投稿被接受之后,被通知去交版面费,然后记者们就开始浮想联翩,与社会上卖论文的现象相提并论。好像这个版面费一交,所有的学术论文就低人一等,绝对是用钱来交换发表的。
    我是惊诧于这些人士的惊诧的。也惊诧于这些人士不仔细调查,不去认真分析,就开始根据个别学科、个别博士、个别期刊编辑的惊诧而惊诧。同时这个也让我想起在去年的人代会上某位湖南的教授说版面费就是腐败,说他投国外的文章就没被收过钱,还与某某大牛交流甚欢。
    我不想跟人辩论,社会学科或者社会议题的好处或者坏处就在于: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不管你怎么说都有理,如果这个理与现实不符合,那就是现实不正常;如果符合,那就是现实公平,反正正义在我胸。这点我国的大部分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用自己的人格实践过了。
    我只想举一举这个全世界天文学界的三大国际核心期刊(绝对不是自封的,而是这个地球上绝大部分天文研究者默认的三个投稿去处,按SCI影响因子排序)的例子:
    (1)Astrophysical Journal (ApJ)
     这个是美国的天体物理杂志,收费标准是:标准版面每页120美元,通讯版面每页150美元,彩色图另算(挺贵的)。不管你是谁,包括美国人,都必须交这个钱,否则不发。
    (2)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y Society (MNRAS)
     这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办的,不收费,彩图收费。
     (3)Astronomy & Astrophysics
     这个是欧洲的天文期刊,收费标准是每页100欧元。但是如果作者中有某人的第一单位是资助该期刊的国家列表中某国的,会按照作者排名情况免收版面费,它是先发文章,再跟你要钱,所以如果是想干一票就不玩了,这里的版面费也是可以赖掉的。
  
     可见,版面费的收取在学科内也是不统一的。那位湖南教授是正好赶上了一个物理界不收费的,就以偏概全瞎说一气。我是觉得这个版面费与腐化不腐化是没有什么关系,看看人家这个收费最狠心的ApJ反而排名在前列。

     顺便说一下,最近中科院出了个指导意见,建议大家去它所列出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刨掉那些只有超级大牛能发的综述类期刊,天文就只有个ApJ,这个我就不理解了,凭啥你中科院要鼓励大家给美国人创收?这版面费可都是大家辛苦申请来的中国人的钱,你院机关站着说话不腰疼,鼓励我们去发,好啊,没问题,但是院机关是不是考虑出专款给我们报销这个版面费用?要不,那不是吃撑了的,放着免费的,影响力差不多的MNRAS不投,去投每页120美元的ApJ!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17年4个月前 IP:未同步
35094
曾听说美国人也在感慨教育的发展问题,还要向中国学习。你看人家英国,科研管理也要中国特色化了呢。所以啊,很多东西并不是有些人看到的那个层面。

论文引用率将成为英国高校科研经费分配新标准

新系统将主要依据科研成果引用程度,而非复杂的同行评审过程

作者不详

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HEFCE)去年出台了一项提案,到2009年时,将一套新的评估尺度系统全面应用于英国大学的科研经费资助上来,取代之前的科研评估系统RAE(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许多人知道,RAE大学排名是英国各机构院所研究实力的直接依据。实际上,已经运行多年的RAE系统,目的就是为了能按各学校的研究质量分割研究经费。为此,RAE负责评估英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质量。RAE把英国的研究分成69个分学科,各大学以系为单位上报进行同行评审,并按照1,2,3b,3a, 4,5,5*七个等级打分。评估结果直接关系到各个大学的下拨经费,因为只有得分为3以上的机构才能获得资助。而得分越高,得到的经费也会越多。

而这套名为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的新系统将主要依据科研成果的引用程度,而非上述较复杂的同行评审过程,来在各个大学间分配每年10亿英镑的高校科研经费。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这一举措,旨在提高科研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和简化经费申请过程。

不过,英国的一些学术团体警告说,这项激进的改变将给年轻研究人员带来极大的不利。他们认为,新系统是对那些没有充足时间确立足够引用度的研究人员的一种“歧视”。Steve Smith是拥护和代表英国优秀高等学府的团体——1994 Group的主席,他表示,“显然,你不会想要这样的系统,让一个人在学术生涯的开端就开始受罚。这让我十分忧虑。”

然而,2月份进行的一项商讨表明,英国学术团体并非完全反对新的标准,但他们的确有所顾虑。一些政策分析家对此次大规模的动作表示担忧——新的尺度可能无法恰当地反映一些学科的特点和价值,而这些学科往往又是很“花钱”的新兴交叉研究领域。去年,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自身的核账委员会就曾警告说,“如果新系统要有公信度,许多技术领域需要进一步的考虑。”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的主任Bahram Bekhradnia说,“RAE毫无疑问存在着缺陷,我们通过不断对其进行修正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它可能会比任何将要出现的新系统更好。”

然而,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正在对商讨的回应结果进行分析,为新系统进行辩护。在其看来,英国大学对这一提案还是广泛支持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用户已注销
17年4个月前 IP:未同步
35116
鬼子们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的...鬼子们也是种类齐全的...所以,人的通性嘛,就是要折腾折腾,不然就不能显出自己干了很多事...所以,我们折腾要像他们学习,他们又觉得我们比他们又好...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77
回复
13842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1时32分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笔记
{{note.content}}
{{n.user.username}}
{{fromNow(n.toc)}} {{n.status === noteStatus.disabled ? "已屏蔽" : ""}} {{n.status === noteStatus.unknown ? "正在审核" : ""}} {{n.status === noteStatus.deleted ? '已删除' : ''}}
  • 编辑
  • 删除
  • {{n.status === 'disabled' ? "解除屏蔽" : "屏蔽" }}
我也是有底线的